本书为史界鬼才李硕的勇气之作,是一场思想之旅,更是一部学术自传,视野广阔,兼顾政治史、社会史、法律史、思想史诸多领域:从周幽王的上古世界,到林则徐的晚清帝国边疆;从《真诰》中的 仙人 和修道者,到孝文帝时代的悲剧官僚;从一个个隐入尘烟的饮食男女,到法律史中危险而愉悦的禁忌之爱;从拉铁摩尔的北部行旅,到霍布斯政治学说吊诡的成因;从蠡县大食堂,再到荒野之中河西走廊尽头的汉代城郭遗址 从史实出发,12段学术游荡,史料爬疏与故事构建之外,更洞察人心,努力还原时间深处鲜为人知的幽微与真相。
这本书是郭建龙 密码三部曲 的第一部。 本书以财政为主题,全新梳理从秦到清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用讲故事的方式,以现代的经济理论来梳理古代中国的财政逻辑,分析历代财政得失,从田赋制度、货币制度、官营经济三方面说明中国两千余年的王朝兴衰与财政之间的关系。 全书共分三个部分,以中央王朝财政体系演变的三个周期为划分标准。第一周期为秦汉魏晋南朝时期,以汉武帝建立的官营经济、王莽的金融垄断,以及魏晋时期的土地和户籍制度为线索,解读这段时期的财政现象;第二周期为北魏北周隋唐两宋时期,以北魏的土地改革为始,论及唐代均田制所引起的巨大混乱,以宋朝金融改革引起的大崩溃收场;第三周期为辽金元明清时期,自元朝试验性的财政政策讲起,进而论述明清时期的保守财政,以晚清财政近代化的努力及其惰性为终。 作者以财
汉武帝无疑是个雄才大略而又充满矛盾的皇帝:他是一个政治家,果决、自信、大气,非常有政治头脑;他又是一个普通人,欢喜和哀愁、小气和算计、失眠和焦虑,喜怒哀乐俱备。 他是一位明君,深知自己的历史责任,但他又是一位暴君,杀伐任性,他既立下盖世之功,又给天下苍生带来巨大灾难。 他像一个演员,对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精彩的演绎:本色鲜明,尽职到位。或许在很多时候,他的角色并不讨巧,甚至令人厌恶,但是,他的演出是精彩的。
《历史的棋局》 历史如棋谱,时代变了,那些历史的棋局还能教会我们什么? 刘邦开国后大杀功臣? 东汉书生、宦官、外戚到底在争什么? 北魏实行了 子贵母死 制,为什么反而出现太后专权的情况? 在李世民与武则天的双主角光环下,李治真的柔弱吗? 唐代宦官权力为何这么大? 从 洪武 到 建文 ,靖难之役背后的深层矛盾是什么? 历史不只是一种学问,真正的用处在于人生。 本书由国民历史读物《国家人文历史》团队编著,讲述了从商到清的政治兴衰重要节点,解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鲜为人知的历史趣闻或者人物,呈现历史的原貌。不误导、不戏说,让历史发出真实的声音。 在历史的棋谱里,看中国人在应对时代挑战时的成败得失与经验教训,学习历史智慧。 《历史的棋局2》 史书上的寥寥数语,是王侯将相波澜壮阔的一生。 武则天晚
这本书是郭建龙 密码三部曲 的第二部。 本书对古代中国的军事地理进行了详细剖析,分析了历朝战争中最关键的地理要素,以及这些要素是如何在战争中发挥作用的。作者通过详尽而生动的叙述,利用珍贵而丰富的史料,从地理角度出发详细分析每一次重大战争背后的军事逻辑,以及它对历朝兴衰和中国历史走向所产生的影响。作者将中国古代从春秋战国到清末的两千多年划分为五个军事战略的演化时代,即关中时代、分裂时代(长江时代)、 失衡时代(第二次关中时代)、中原时代和元明清时代,以时间顺序依次展开,叙述各个时代的军事大战略。 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和史料引用,选取了各个时代最典型的战争及军事行动,阐述了战略要地和军事地理的关键区域从关中本位制向长江流域、边疆地区的移动,其中也伴随着王朝的统一、分裂与扩张。 这是一本好看、易
开元盛世前的八年,朝廷政治一直笼罩在武则天的影响之下,可以称为后武则天时代。在这短短八年,高层政治持续动荡,发生了神龙、景龙、唐隆、先天四次政变,更换了武则天、中宗、少帝、睿宗、玄宗五位皇帝。各色人物粉墨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在纷繁复杂的政坛乱局背后,是 合同李武 和 清算武周 两条政治路线的缠斗。 本书用通俗流畅的写法,大量细致的史实,复盘四次政变的来龙去脉,展现各方势力在困境中谋求扭转的种种对策,呈现众多人物的立场变化与人性幽微,探寻政治动荡的深层原因,以及其超越时代的镜鉴意义。
这本书是郭建龙 密码三部曲 的第三部。 本书以哲学为视角,详细梳理古代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哲学的发展脉络。从西汉讲起,叙述大一统时代到来之后的思想流变。注重讲解哲学发展的来龙去脉,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中国哲学如何演化、为什么这么演化,理解政治与哲学互动的奥秘。 中央王朝的政治哲学可以被视作思想格式化与反格式化的历史。作者在本书中将其分为两个大的周期:第一个周期从西汉的儒教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玄学的 反叛 、佛学的诞生,直到隋唐的三教并存、互相竞争才宣告结束;第二个周期从宋代一直持续到晚清,包括宋代道学体系的建立、理学的思想控制、明代心学的诞生及反思、清代实学的兴起及发展等。 全书分五部二十章,知识密集,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哲学、科学等,参考的史料著作逾百部。作者以讲故事的方式,将原本晦涩难懂
长久以来,提及宋朝,大多数人的印象仍是积贫积弱。然而海外汉学家却对这个 贫弱 的王朝不吝赞词。既然宋代武功远不及汉唐之盛,又缘何能够获得异邦学者的青睐? 在本书中,吴钩以 现代性 为线索,梳爬大量文献,辅以近百幅宋画,用丰富的历史细节复现宋朝的方方面面。不论是蹴鞠相扑、旅游踏春等日常生活,还是城建拆迁、消防环卫、福利体系等社会建设,抑或技术发展、货币流通、外贸内需强劲等经济表现,乃至于虚君实相、法治制度等政治运作,均反映出宋朝在生活、社会、经济、法政等的昌盛发达。下笔严谨,却不失生动,作者向我们解答宋朝为什么能够被称作 现代的拂晓时辰 。
本书围绕120余封宋代士大夫之间的往来私信,结合史料重新解读这些孤立的历史碎片,将书信中所涉的人、事、物及背后的故事巧妙地糅合成一个个完整的故事,从战场、为官、治学、人情、生死五大方面剖析宋代文人的社会关系、政治倾向、内心情感和才华品级,后还原出一幅在宋代历史大背景下宋人普遍具有的性格共性拼图。同时,从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人情绪饱满的笔迹里, 破译 其波澜起伏的内心世界,以及蕴藏在每个文人身上独特的个性。
本书系统介绍 文革 前夜尤其是60年代前半期中国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对 大跃进 运动后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中苏论战、 四清 运动以及文化领域的过火批判、 文革 的发动等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较全面的回顾。作者本着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的原则,客观地介绍了这些事件。
《凌烟功臣 唐代风云人物启示录》是一本以人物为主线索,讲述缔造大唐历史基业的数十位凌烟阁功臣的通俗历史叙事作品。 凌烟阁是唐代长安城太极宫的一座阁楼,唐太宗于贞观十七年将二十四位在建国和玄武门事变中建立卓著功勋的功臣画像悬挂在阁中,用以标榜功劳,激励后进。所以,在后世的文学语言中, 凌烟阁 成了 建功立业 的代名词。唐代先后有四位皇帝陆续将功臣添补到凌烟阁中,如郭子仪、李光弼、张九龄、马遂等赫赫有名的功臣,总数终达到了一百人以上。 于老师以 凌烟阁 为核心,从唐代300年的历史中精挑细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二十四位文臣武将,从影响大唐历史发展的这一超群绝伦的群体入手,通过对每个功臣的人物性格、社会交游、显赫功勋,乃至其与皇帝之间的微妙关系进行细致剖析,我们既能看到这些风云人物是如何影响了唐代300
公元8 世纪到10 世纪,唐朝盛极转衰,西域局势动荡不安。在盛唐漫长的身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终葬身海洋的中东船长塔泽纳、败走铁刃城的吐蕃士兵赛格拉顿、远赴漠北的太和公主,一生飘零的妓女莱瑞诗卡 无论是贵族还是民众,都在试图抓住命运的节奏,努力活下去。正是这样一个个生命轨迹照亮了两千多年的丝绸之路,随着历史涌至现在。
本书以文人士大夫的文艺生活为核心,通过描绘宋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布衣村儒的日常生活,展现宋人的神采风韵。作者以宋代各阶层文化人的文艺故事为叙事主线,揭示宋韵文化的审美意涵和生活情趣。特别是选取代宋代文艺生活中的代表性人物作为主角,通过富有趣味性的轶闻和逸事,将宋韵文化的学术成果以通俗易懂、赏心悦目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作者流畅轻快的语言,配以宋代文化的艺术结晶 绘画、书法及各种文物,将文学性与视觉性结合起来,图文并茂地让读者多方位地感知宋代文艺生活的各种应用场景,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生动的现场感。
本集开篇,是版本目录学家沈津先生的长文《关于参加编辑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的回忆》,以亲历者视角追述这段发生于上世纪七十年末至九十年代初的往事,备见一事之成的不易。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丁教授的《康有为欧游纪行里的两个疑案》,留意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欧洲的海外书写,勾联鳞爪线索,考订、复原其记录中的不确或待考。蒋力先生多年致力于其外公杨联陞著述的整理和研究,特为本集撰写《杨联陞绘事略记》,呼应第十集荣鸿曾先生撰《杨联陞 赵如兰 亲人图 》一文,使我们更清晰地了解这位大师级学者 游于艺 的一面,也借以窥见前辈学人之间的情谊。德裔学者马仪思(1914-2008)的遗作《管平湖》,则译自杨联陞友人赵如兰教授多年前捐赠给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的一份手稿,文中追忆四十年代作者在北平跟随古琴大家管平湖习琴的经历
游戏,是人类童年生活中最有趣味的内容 ,游戏曾给人们带来过各种各样的欢乐、愉悦与激奋,游戏也曾忠实记录了历代社会中无数的趣闻轶事与世态风情。这本通俗读物可以作为一颗问路之石,带领读者了解中国古代人各种各样的游戏项目,例如蹴鞠、投壶、七巧板等。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通俗易懂地介绍了中国游戏史的发展、演变 , 以及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其中,还穿插介绍了中国历代社会中的趣闻轶事与世态风情,全面展示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游戏文化。
本书是考古学家王仁湘的专题考古札记和文化随笔,分饮食文化(如 古老的烤肉串 勺子 筷子 叉子 美酒金樽:汉代人饮酒的贵族姿 包子与馒头 等篇) 穿戴文化(如 窃国者侯,窃钩者诛 登堂入室的脱鞋之礼 等篇)、信仰文化(如 考古发现中国凤 由玉璧说小器物里的大历史 弄璋弄瓦 等篇)三个部分,从一个个考古文物小物件出发,讲述背后蕴藏的历史细节和文化故事,展示古人日常生活图景,并由之探寻古人的精神世界。书稿图文并茂,文笔生动,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华文明起源和古人生活智慧,是了解中国、读懂中国人日常的文化钥匙。
腐败是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社会现象,古往今来,无论哪个国家, 哪个时代,都有腐败现象的存在。腐败与王朝兴衰有密切关系,因此, 有腐败就必然有反腐败。自腐败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反腐败的思想 与斗争。在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上,提倡勤政为民,反对腐败,不仅 是历朝历代统治者谋求长治久安的需要,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丑恶的腐 败行为深恶痛绝并与其坚决斗争的必然要求。因此,研究中国反腐倡廉 的历史,了解古代廉政文化,洞悉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不 仅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也有利于我们今天运用历史智慧持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由卜宪群主编的《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上、下册)》是了 解、研究中国历史上腐败与反腐败问题的一部重要论著,出版后获得了 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但该书
本书是中国经济史学家李伯重先生近年来所作的学术讲演、书序和书评的合集,quan书贯穿着对中国历史研究新视野、新发展、新动向的思考与探讨。 讲演部分所论及的内容,时间涵盖了明清至现当代的中国历史,内容涉及军事、技术、经济、工业革命等各个方面,贯通诸多学科。研究视角则从环境史、quan球史、经济史等方面切入,精辟分析学术和时代的课题。以史料为基础,数据为依托,力图打破传统的历史认知与臆想。书序与书评部分,则收录了撰写于不同时期的19篇图书序言与3篇书评,以书序与书评为阅读向导,整体把握中外学者的研究新动向。 本书思想丰富,语言平实,旨在向学术界内与界外的读者,提供未来史学研究中可资参考的问题意识与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