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 夏伊勒不仅是法国在二战中失利崩溃这段历史的研究者,还是亲历者。他目睹法国这一欧洲大陆的军事强国面对纳粹德国的入侵毫无抵抗之力,在短短六星期之内就彻底沦陷。这是如何发生的?在对遗留的大量档案进行了近十年的研究,并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首脑、将军、外交官和普通民众做了数百次访谈之后,夏伊勒在本书中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法国亡于内耗。这种内部的分裂与矛盾可以上溯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并不因战争的爆发而稍有减缓。本书记录并分析了二战爆发前后法国国内外发生的各项重大事件,并详细记述了各方人物的思想与行为。
《茶叶之路》 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国际贸易黄金通道有两条:丝绸之路和茶叶之路。相比较而言,丝绸之路被大多数人所熟知,而茶叶之路却鲜为人知。这是一条联结中国东部与俄国西部的商路,甚至在18 19世纪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直到20世纪初它的重要性才慢慢削弱。 这条长约2万里,从中国东部发出,一路向北伸展,穿越茫茫戈壁,然后由东向西横跨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西部都市中心的漫漫商路,持续了200多年。各方角色竞相登场,在亚洲腹地广袤的舞台上出演了一幕幕生动的历史活剧。 本书以中国古代的著名商路 茶叶之路为线索,介绍了中国茶叶走向世界、影响世界的历程与故事。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茶叶的品种和制作工艺上,还反映在饮茶文化和健康观念的推广上。同时对世界的经济、贸易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内容
西南联大多元自由的学术、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了成长和发挥的巨大空间;西南联大开创的中国通识教育系统,创造了教育神话,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是联大文学院的天才、鬼才、怪才、狂士们的渊博之识、神奇之思的精华,由朱自清、胡适、闻一多、陈寅恪、浦江清五位大师的讲义和学术成果集成。 《西南联大历史通识课》一书按通览与专讲纵横史学。共两个部分:以联大必修课教授雷海宗的 中国通史 为主,再增设教授专题专讲。专讲共摘选五位西南联大教授的名篇,以点代面,还原历史的性情与温度。如此编排,既能有两位老师的篇章互文成趣,多层次启发读者,又能保持作者独立性和阶段的系统性。 《西南联大哲学通识课》按历史顺序共分7个部分:胡适先生讲 哲学概说 诸子哲学 ,冯友兰先生讲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将取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其中三分之一为次披露),编辑成册,全面呈现从鸦片战争到军阀混战动荡巨变的中国百年近代史,期望能帮助历史学家、读者直观地认识、思考这段历史,回顾反思其间的辛亥革命这一开创性事件。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加速清王朝覆灭的关键,促成了亚洲个共和国的建立,这一历史事件是如何发生的?是必然,还是偶然?慈禧太后、康有为等保皇派,梁启超等立宪派,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袁世凯这类军阀,严复、蔡元培等教育家……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功过如何认识?这些问题不断在海内外学者中引发激烈的辩论。各地学者对辛亥革命遗产也有不尽相同的解释。抛开派别的分歧,所有中国人都将那段动荡岁月视为“百年忧虑”或“百年屈辱”,其中蕴含的情感至今萦绕在人们心头。作者通过历时一年对全
《民国亲历记 跟着良友去民国》选取了《良友》画报中收录的良友考察团到全国各地考察期间撰写的数十篇游记,以及当时拍摄的许多珍贵照片。考察团自1932年9月于上海出发,历时七个半月,走过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共16省。本书讲述的就是考察团在此期间的所见所历。 《民国生活简史 民国社会众生相》收录了《良友》画报中有关民国时期手工业、旅游业、制造业的相关报道,我们可以看到在《新年的街头》,傀儡戏、纸鸢、纸花、灯市、戏法、西洋镜那么热热闹闹;在《北平的庙会》上,鸟摊、布摊、小吃摊、药摊、卦摊揭开了市井生活的画卷 带我们深入民国社会的角角落落。 《民国里的上海 上海地方生活素描》摘取了《良友》画报中关于民国时期上海生活风貌的篇章与照片,从时装、娱乐、经济、饮食、运动休闲等多个角度再现了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总目索引》严格遵照原书的体例结构,将分散在每册中的文件目录汇总,原则上照录原档、照录原编者所拟的文件标题,对因原编校者疏漏而出现的错字、别字、漏字及衍文等现象,在核对档案原件的基础上,已加以纠正。
本书辑录南京国民政府1945年8月 1949年9月有关外交方面的档案资料,共134题,计208件。分为外交概况、战后对日关系、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中美关系、中苏关系、中英关系、中法关系、中国与其他各国关系八个部分。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1912 1949年)是为适应中国近现代史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需要,就馆藏历史档案中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的资料编辑而成的。辑为《辛亥革命》(1911年),第二辑为《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第三辑开始,按北洋政府、广州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等不同政权时期分为若干辑,自1979年起陆续编辑出版。 本辑为《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即北洋政府(1912年 1927年)的档案史料,分政治、军事、外交、财政、经济、文化、教育等分册,由唐彪、王涛主编。 本册为北洋政府外交分册。共选编馆藏档案资料355题,663件。其主要内容有:(一)北洋政府的外交概况;(二)外事要案及其交涉经过;(三)中国参加保和会、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等情形;(四)中国与各国修订条约交涉经过等档案史料。其中不少史料是未公开发表的,是研究北洋政府外交
《飞翔吧!大清帝国:近代中国的幻想与科学》作者武田雅哉教授以日本学者独有的细致入微,选录两百余幅图片,纤毫毕现地展现了谭嗣同、梁启超、蔡元培、鲁迅、吴趼人、包天笑等人种种奇异的科学幻想与科学实践,带我们重返那被历史遗忘了的“飞翔时代”。
《飞翔吧!大清帝国:近代中国的幻想与科学》作者武田雅哉教授以日本学者独有的细致入微,选录两百余幅图片,纤毫毕现地展现了谭嗣同、梁启超、蔡元培、鲁迅、吴趼人、包天笑等人种种奇异的科学幻想与科学实践,带我们重返那被历史遗忘了的“飞翔时代”。
成功改造的旧警察身败名裂的团支书提心吊胆的大夫疗养院里的“反革命” 自甘“堕落”的青年教师爱讲怪话的文化教员“搞关系”的业务员“特嫌”缠身的技师 本书关注的是让人印象深刻的“边缘人”群体,他们很普通,人数很多,经历大多坎坷而复杂。杨奎松教授以八个出身、地域、职业、经历各不相同的“问题人物”为个案,重构他们的人生经历,从最贴近的距离,观察和体验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对普通人的影响。
在这部结集的作品中,张郎郎以臻入化境、富有暗示性的文字,书写了他那一代中国人的残酷青春。我们会发现,《大雅宝旧事》里作为伏线的“大人”们的命运,如今成了他们自己的命运。因为他曾感受过最深刻的绝望,也因为他曾感受过人性最真挚的温暖,所以,不仅张郎郎的故事与众不同,他讲述故事的语调也是耐人寻味。 当年张郎郎和他的朋友们对于一种“新”的文学的可能性的探索,几乎从整个当代文学史中消失,甚至有人曾失去性命。这就是《“太阳纵队”传说及其他》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有个后来大放光彩的名字——诗人食指(郭路生)。因为“太阳纵队”,也就有了《宁静的地平线》和《迷人的流亡》,作者以黑色幽默的笔触亲述坎坷人生,从一九六〇年代的文学传奇到死牢挣扎,从死里逃生到远走天涯,让人读来不胜唏嘘。 而《月洞
八国联火和剑强加给中国人民的国耻与国难是人们永远不会忘怀的。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的《京津蒙难记(八国联军侵华纪实)》收录了中外众多当事人、见证者的回忆性文字,既有血泪的控诉、义愤地揭露和声讨,也有侵略者的吹嘘、诡辩和自白,真实地记录了八国联军在中华大地上的斑斑劣迹,是研究中华民族那段屈辱历史的珍贵靠前手资料。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将取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其中三分之一为次披露),编辑成册,全面呈现从鸦片战争到军阀混战动荡巨变的中国百年近代史,期望能帮助历史学家、读者直观地认识、思考这段历史,回顾反思其间的辛亥革命这一开创性事件。 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加速清王朝覆灭的关键,促成了亚洲个共和国的建立,这一历史事件是如何发生的?是必然,还是偶然?慈禧太后、康有为等保皇派,梁启超等立宪派,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袁世凯这类军阀,严复、蔡元培等教育家……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功过如何认识?这些问题不断在海内外学者中引发激烈的辩论。各地学者对辛亥革命遗产也有不尽相同的解释。抛开派别的分歧,所有中国人都将那段动荡岁月视为“百年忧虑”或“百年屈辱”,其中蕴含的情感至今萦绕在人们心头。 作者通过历
《海外汉学丛书清廷十三年:马国贤在华回忆录》由18世纪从意大利到往中国的传教士马国贤所作,是当时欧洲最为流行的有关中国的著作之一,至今仍被欧美各大学列为学习中国历史的基本书目。马国贤的回忆录,主要记录了他在北京13年的生活和往返始末。“马国贤在北京宫廷卷入很深,有很长时间陪伴康熙皇帝一起度过,因此是书对清初宫廷描写细致入微,很多地方比清朝官方的‘实录’和‘起居注’以及民间士大夫的笔记更详细。”其书中所反映的康熙时期的“中国礼仪”比乾隆时期的“觐见礼仪”更典型地反映了西方和中国在十八世纪相遇的历史。尤其是他往返途中所记录的事情,其史料价值更值得引起注意。“马国贤回忆录,可以帮助我们看到一个处于世界之中的中国。那些在中国境外发生,与中国有关,或者无关的经历,都是研究十八世纪全球李氏所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将取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其中三分之一为次披露),编辑成册,全面呈现从鸦片战争到军阀混战动荡巨变的中国百年近代史,期望能帮助历史学家、读者直观地认识、思考这段历史,回顾反思其间的辛亥革命这一开创性事件。 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加速清王朝覆灭的关键,促成了亚洲个共和国的建立,这一历史事件是如何发生的?是必然,还是偶然?慈禧太后、康有为等保皇派,梁启超等立宪派,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袁世凯这类军阀,严复、蔡元培等教育家……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功过如何认识?这些问题不断在海内外学者中引发激烈的辩论。各地学者对辛亥革命遗产也有不尽相同的解释。抛开派别的分歧,所有中国人都将那段动荡岁月视为“百年忧虑”或“百年屈辱”,其中蕴含的情感至今萦绕在人们心头。 作者通过历时一年
大学是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诞生的一种新事物。它的诞生既是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必然需要,也是近代中国打开国门后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结果,承载了引导中华文明在近代转型之路上前行的历史重任。本书以大学存在的空间场域——校园为研究对象和切入口,是关于近代中国大学史的一项个案研究新成果。全书用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语言,揭示了民国时期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从无到有、从荒野湖山到黉宫胜地的动态过程,还原了其间各方之间的复杂纠葛,以及建校先驱为新校园诞生所做的不懈努力。该书又将珞珈山校园的诞生,置于近代中西建筑文化激荡交汇的历史进程中,探究了这一近代国立大学新校园所折射出的建筑文化意涵和时代思潮,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观察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独特视角。该书对于近代中国大学史研究及建筑文化史研究的深化和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