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做事看起来慢,其实却是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死功夫,不留隐患,日积月累,便无人可以超越。 曾国藩自幼读书就用笨功夫,不读懂上一句,绝不读下一句,一篇文章连读几十遍才勉强成诵,连躲在床底下的小偷,都忍不住钻出来替他背了一遍;当了翰林后,为了见上军机大臣穆彰阿一面,他天天写诗文呈送,一连被拒了13次,硬是把穆彰阿给感动了; 曾国藩做任何事都不投机取巧,打仗更是将这种 尚拙 的哲学发挥到了极致。 曾国藩打仗从没有用过锦囊妙计,而是信奉 结硬寨,打呆仗 ,日日不断地垒墙挖沟、筹备火炮,绝不主动出击,直到把太平军困得人心惶惶、士气全无,再慢慢攻城,用四场胜仗彻底解决了太平天国这个大患。 曾国藩深谙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的道理:不走捷径、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
这是作者作为 现行反革命 狱囚,于1975年3月-1978年10月在北京K字楼看守所和北京*监狱所见所闻的真实记述。它生动细致的展现了监狱的日常生活和形形色色的囚犯遭遇,在身份、经历各异的这个特殊群体中间,在看似荒诞离奇、黑色幽默般的故事背后,折射出 文革 末期普遍的微妙的社会心理和高压、混乱背景下的人情世故,是一份既真实、又具深刻洞察的历史记录。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大批学术教育机构学者、师生被迫向长沙、重庆、昆明等地区迁徙。1940年,因战事趋紧,同济大学师生迁往川南古镇李庄,继之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等机构先后辗转而来,一时间,众多*流学者和大批珍贵文物古籍汇聚李庄 这个被傅斯年称为 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 。 作品以纪实的手法,深沉的情感,酣畅的笔墨,全景再现了在李庄的学者们艰苦卓绝的生活与学术历程,突出刻画了霸气的学人领袖傅斯年,耿介的考古学大师李济,苦心孤诣的建筑学泰斗梁思成,坚忍的诗人林徽因,孤傲的才女游寿,执着学术的董作宾、梁思永等先生的鲜明个性,以及他们面对贫病、匪患甚至死亡威胁,守望相助、穷且弥坚的精神风骨。在中国*艰危的六年,他们不离故国,焚膏继晷,薪传火播
1644年,满清入关,顺治皇帝在北京登极,至1912年民国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总统,这260余年的历史真可谓跌宕起伏、多灾多难,以致晚清穷于应付的能臣李鸿章说是中国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段历史是如此的面目多样难以厘清,又和我们离得如此之近以致我们总是觉得似曾相识。因为复杂多变正可以考量著者的功力,因为身在其中纠缠不清正可以验证学者的眼光,朱维铮先生有胆有识,以七篇30万言,为读者抽丝剥笋,以细致扎实的史料辩证,带领读者进入去今未远的事件发生现场,发现定论未定论的历史中的种种存疑之处,供读者思考,供读者阅读。这七篇文为:篇之甲 史有疑, 篇之乙 往回看, 篇之丙 说维新, 篇之丁 鸦片史, 篇之戊 神和圣 篇之己 时趋异 篇之庚政难改 篇之辛 记慈禧。
本书是从民国史料生发出的短篇随笔集,内容涉及民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政界、学界、文坛无所不包;文章多短小精悍、笔法生动,可读性强。作者从边角史料发散开去,有料亦有趣,可爱亦可信,可从细节处补充读者想象中的民国图景。
本书由吴玉章关于辛亥革命的长篇回忆录和长文《论辛亥革命》组成,并附录《辛亥革命大事记》。吴玉章不仅是辛亥革命重要的当事人而且还具有很高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社会阅历,他以娴熟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深入地论述了辛亥革命的全过程,从而使此书的意义远远超出个人回忆录的范围,并且赢得了史学界的极大尊重。
民国是个**特殊的年代 一方面战火纷飞、民不聊生 另一方面那个时代的文人、学人又在时代的夹缝中尽显其个性、性情 辜鸿铭的狂放、金岳霖的率真、陈寅恪的耿介、丰子恺的温情、叶企孙的纯净、傅斯年的仁爱、刘文典的桀骜、严怪愚的血性、吴宓的宽容、胡适的襟怀、傅雷的自省、鲁迅的孤介 构成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高度。'不为繁华易素心:民国文人风骨'作者游宇明多年来披阅许多史料 力图通过对当时文人、学人的人生细节的描绘突显其精神特质 并融进自己对前辈文人、学人的理解。
《民国时的上海 上海地方生活素描》摘取了《良友》画报中关于民国时期上海生活风貌的篇章与照片,从时装、娱乐、经济、饮食、运动休闲等多个角度再现了民国时期上海的繁华景象,既有上层名流的奢侈生活,也有市井小民富有生活气息的日常,呈现了一幅完整的民国上海全景图。
华夏文明历经千年的演进,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也是一个克服 熵增 的过程。对中原王朝既有系统的冲击大部分来自长城以北的草原和东北地区,这些冲击为中原王朝带来活力,也最终重塑了华夏文明。如何解释从失序到有序、从混乱到均衡的内在机理,可以有很多角度,但从经济学入手是本书选取的角度。本书并没有系统地展现出这些冲击如何塑造中原王朝,而是选择了几个特殊事件,如耶律德光为什么入主中原后会很快狼狈北逃?为什么会有 澶渊之盟 ?郑和为什么下西洋?等等。也选择了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长城究竟具有怎样的经济价值?草原民族为什么总是南下劫掠中原王朝?等等。这些是透析中原王朝在完成自我更新和蜕变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重大事件和关键问题。本书在整合和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将给出独居特色的回答
本书贯穿黄仁宇 大历史 观,集合了其历年来的精彩演讲、访问及评论,对其所有著作中的观点进行补充,并对读者有疑虑的地方加以解说,可称得上是其著作的精华解释。目的仍在于从各种历史故事中探求中国历次改革的得失及今后的出路。此次出版的《黄仁宇全集》大字本系列, 是在本社2012年出版的全集精装版基础上再行校订,为大十六开本、大字号的设计风格,提高了阅读舒适度。
《在民国谋生 民国人是如何生存的》从反映民国时期百行百业的角度,选取了《良友》画报中曾刊载的有关手工业、制造业等内容的介绍性文章和大量照片,包括橡皮、草纸、酱油、汽水、飞机、糖、蚕丝、汽油、油漆等物品的制造过程和电影事业和动漫产业的初期发展状况,投射出民国工业的发展足迹。
《民国生活简史 民国社会众生相》收录了《良友》画报中有关民国时期手工业、旅游业、制造业的相关报道,我们可以看到在《新年的街头》,傀儡戏、纸鸢、纸花、灯市、戏法、西洋镜那么热热闹闹;在《北平的庙会》上,鸟摊、布摊、小吃摊、药摊、卦摊揭开了市井生活的画卷 带我们深入民国社会的角角落落。
这本严肃活泼的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由半小时漫画团队、中共一大纪念馆的专家学者等共同打造。作为专门针对青少年研发的入门级读本,每一处细节均经过严谨考证,用孩子们最喜欢的漫画形式,给孩子们讲党的诞生故事。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建立,各地代表相继赶赴上海,1921年7月23日大会拉开帷幕、紧张推进,7月30日暗探夜闯一大会场,大会最后一天被迫转移到浙江嘉兴 生动还原这些历史事件的同时,本书着重于串起事件与时间之间的因果脉络,让孩子们不仅能理解发生什么,还能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发生。 翻开本书,轻松通晓中国共产党建党故事的同时,更能感悟伟大建党精神!
近代以来,能与曾国藩比肩的人物实在是少之又少。曾国藩无论在做人治学方面,还是在治军为官方面,都堪称 圣人 。其对后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佩服他,蒋介石学习他,梁启超推崇他,李鸿章继承他 《曾国藩:一个人的朝圣路》一方面讲述了曾国藩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另一方面结合曾国藩书信、日记等文字,对其心理活动和心路历程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不难发现,曾国藩之所以能被后人推崇为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的 圣人 ,与其善于自我反省与自我批评有着莫大的关联。在他的家乡流传着这么一句话, 大巧若拙曾国藩,聪明人行笨功夫 ,而这笨功夫就是指不断努力、不断反省、不断精进。
《他们的民国 民国名人生活回忆录》选取了《良友》画报中的名人传记部分,包括丰子恺、徐悲鸿、梁启超、王云五等先生的自传或他传,同时配有原画报中的珍贵图片,让我们对名人的生平、感受、文笔、自我评价有一直观的了解,颇具史料价值。
陈廷敬(1638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辅佐康熙长达半个多世纪,成为康熙朝的一代重臣。《反腐名臣:陈廷敬》一书从陈廷敬的出身开始起笔,阐述了陈廷敬一生的传奇经历和历史成就,展现了这位康熙帝师是如何进行钱币改革、整顿贪污和吏治改革的,同时通过对各种相关人物的心理剖析,展现在历史上每一个细节变动时,历史人物在面对历史重大事件、人生转折时刻瞬间所作出的决策和抉择。书中文字轻松、幽默、通俗易懂,注重从人性化、个性化的视角着手。希望通过《反腐名臣:陈廷敬》一书,能够让更多的读者从历史人物的生命历程中领悟到一些道理,
在革命战争时期,多才多艺的革命者创作了大批生动的木刻宣传画。这些宣传画有形式丰富、版式灵活、手法写实等特点,数量繁多、内容丰富,在当时起到了很好的鼓舞群众斗志的作用,成为革命的宣传工具和对敌斗争的艺术武器。 本书将散见于瑞金时期主要报刊的革命宣传画做了系统搜集整理,共300余幅,并以内容主题为单元,分为数十个小类,从文化艺术角度反映了瑞金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央苏区军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英勇历程及精神风貌,可使今天的人们不忘记那段历史,并从中获得启示和借鉴。
抗战期间,迁入四川乐山的教科文机构有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中央技艺专科学校、中央工业试验所木材试验室、故宫博物院乐山办事处以及复性书院、江苏蚕专、黄海化学社等,乐山由此成为一个战时文化中心。本书发掘出了这些机构迁入乐山前后的各项史实,令这一段近乎被遗忘的文化抗战史重光于世。
《*后的大队:蒋介石与日本军人》, 白团 是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的由旧日本军官组成的军事顾问团。其成立的初衷是借日本反共军官的力量协助国民党军队反攻大陆。神秘的 白团 前后持续了18年,对台湾的军事影响较大。尽管其于1968年全部撤出台湾,并于次年2月在东京正式解散,但彼时的白团尚有23名成员,化名 白鸿亮 的负责人富田直亮则继续留在台湾,直到1979年去世前才回日本。 蒋介石为什么对官方协议下派遣的美国军事顾问团处处防范、却对 偷偷摸摸 赴台的日本旧军官团队抱有兴趣?一直以来,这是一个很大的谜团。 本书作者以近些年公开发表的庞大档案资料为基础,通过对 白团 相关人士进行访谈,调查了 白团 的隐秘历史,并还原了蒋介石因何和如何利用 白团 反攻大陆却*终失败的。
本书与其他类似书籍的*大不同点,就是以日军的战史志及部队作战史志为基础,对中日双方南京战役前后的各战场情况及作战经过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写。我们却能从日军的战史志中看到中国军队不畏强暴绝死抵抗的民族精神。大量的图片资料,让人有身临现场的感觉。南京大屠杀部分,以日军的战史记录、日军军官的战场日记、日军士兵的战场手记等为资料,对日本军国主义在南京犯下的惨绝人寰的反人类滔天大罪进行了揭露。书中还有无数数据资料表格,是作者这些年来的科研成果,我们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到当时中日双方巨大的差距和悬殊的实力,正是这份悬殊和牺牲,让我们对先辈们为了民族国家而战的精神产生深深的景仰。本书由畅销书作家余戈先生以自己信誉作担保抵押强力推荐。
近代中国人虽然从明治新汉语接受了大量新名词,可是遇到西文概念或是论及所指事物,还是不由自主地会自行重新上溯古代典籍,望文生义、格义附会。而且在解读新名词之时,往往不仅是比较西文原词,将新名词看作一个整体对应,而是分别从汉字组合各自的字义来理解词义。如此一来,同一汉语新名词在东文和中文语境中呈现不同形态,进而产生了许多彼此无法交集的歧义。不以名词勾勒历史,而是研究历史以把握概念,才有望臻于解释一词即作一部文化史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