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引出 军阀主义 的概念,并沿用C.M.威尔伯关于 军阀主义 是 一种有组织的政治体系,其中武力通常是权力分配和制定政策的决定因素 的定义。这样,军阀政治统治时期的社会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所形成的政治系统,就成为作者主要关注的对象了。换言之,对个别具体的军阀的政治行为进行描述,并不是(或并不仅仅是)本书的研究要旨,而是通过 角色 的分类,然后加以系统分析的方式,从而凸显历史描述与政治分析的最佳结合点。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本书的研究路径是 避免对角色作出评价 ,而重点在于对体制进行分析。 第一章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方法论框架,论证其理论体系的依据;第二章从历史实证的角度,简单叙述了中国军阀派系的起源;第三章至第七章从关系、兵源、训练、武器及其经济等诸多侧面,对中国军阀政治系统的各项要素作出了较详
在三年时间里,《吾家吾国》团队与时间赛跑,采访了数十位见证国家发展与飞跃的功勋人物。这些国之大家,跨越语言、艺术、科学、航天等领域,从立志到成才,再到燃烧一生,既在为实现个人理想孜孜以求,也在为国家各领域发展寻找突破。他们在人生岔路上的选择,在人生奋斗中的失败与喜悦,在科研过程中的攻艰与灵感,传递着朴素坚韧的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 本书讲述了其中10位宝藏老人的故事。 陆元九: 七一勋章 获得者,两院院士,陀螺、惯性导航及自动化控制专家 任继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草业科学奠基人 王振义: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科血液学专家 郑小瑛:中国第一位交响乐女指挥家 常沙娜:工艺美术家,敦煌艺术图案研究和设计应用的开创者 王永志: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技术专家 陆俭明:语言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 汪
本书收录了张自忠、赵一曼、蔡炳炎、左权、戴安澜等40余位抗战先辈的近百封家书,讲述了这些家书背后的故事,提供了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生动资料和鲜活视角。书中既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武装、八路军、新四军官兵的家书,也有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官兵的家书,还有爱国华侨等各阶层民众的家书,反映了在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血洒疆场的抗日将士们不屈的民族气节,以及普通民众 位卑未敢忘忧国 的深厚情怀。 每一封家书都有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每一张老照片都是珍贵的记录。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这本书为我们讲述了在那场旷日持久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中,中国人民的必胜信念和伟大实践。
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占有不可动摇的领袖地位。20世纪上半叶,胡适与鲁迅、冯友兰、林语堂、吴稚晖、赵元任、梁漱溟、钱玄同等学人,在学术路径的取舍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碰撞与融合,为新文化运动开拓了广阔的学术领域。胡适作为当时 暴得大名 的学者,他的政治思想、学术观点与鲁迅、冯友兰、梁漱溟等人究竟有哪些异同,一直是学界普遍关注但至今未有定论的问题。 周质平先生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多年来致力于胡适思想的研究及胡适著述的整理工作,是海内外公认的研究胡适的权威学者。在本书中,作者通过考证相关史料,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于现代中国背景下的胡适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与总结。
因国际乒联的特殊关系,乒乓球运动成为新中国体育界第一个走向世界的竞技项目,在中国乒乓球运动的辉煌历史中,上海做出了重大贡献,涌现出徐寅生、张燮林、林慧卿、李富荣、李赫男、郑敏之、李振持、张德英、曹燕华、倪夏莲、王励勤等一批世界冠军,堪称中国乒乓球运动的 摇篮 ;同时,上海也是群众性乒乓球运动开展最为活跃的地区。本书以1949 2024年上海乒乓球运动史为中心,内容涵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间、工会开展的乒乓球活动,上海乒乓球运动员组队参加全国乒乓球比赛,上海籍运动员入选国家乒乓球队进行训练和参加比赛的情况等。全书资料丰富,图文并茂,可供乒乓球运动爱好者参考阅读;同时,乒乓球运动史也是打开中国现当代史的一把钥匙,相关学术研究线索隐伏其间。
本书所描写的内容,是追溯从地理大发现到1840年这三百多年里,中国的开放与失败,曾经的盛世到后来的衰败而被动挨打,这个历史期间的客观得失与经验教训。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试探的百年,时间从1516年
《支那通史》,日本那珂通世著,用汉文编纂,是书凡五册四卷,附地球沿革图。首总论,分上世史和中世史。上世史自唐虞三代至战国;中世史又分上中下三期,中世史上:自秦汉至晋并吴,中世史中:自晋南北朝至隋唐,中世史下:自五代至金章宗末年。采用章节体例,每卷后载历代世系,又卷末载宋儒传授图,文庙从配沿革表,宋辽金职官沿革表,宋百官品级表。此书和刻原本已很少流传,较多见到的是1899年由罗振玉主持的东文学社重刻出版,罗振玉(由王国维代笔)作序,始在中国有广泛流传。此书被誉为 世界第一步近代性质的中国通史 ,在当时教育界、学术界均有极大的影响。
近代中国在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之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局。历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本书以这些值得中国人铭记的历史大事件为线索,以中国的道路选择为旨归,串联起整部中国近代史。书中深刻剖析了这些历史大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及其带来的经验教训,论述了中国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正是我们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原因。
本书以社会史的视野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1927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事件进行了重新解读和探索,以加深对近代铁路工人群体的认识,并对工人运动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有更准确的定位,从而在史学方法论上推进革命史与社会史的有机融合。具体内容涉及京汉铁路沿途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环境、铁路工人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力量成长、大罢工之各种触发因素的积聚、大罢工爆发后的各方反应与博弈、革命史视野下的罢工效应与百年符号流播等。
......
本书重点考察了18世纪福建海盗的社会构成、内部组织、规模、活动范围与据点、抢劫方式与抢劫目标、所使用的武器及船只等;利用博弈理论详细分析了18世纪中央与地方政府、沿海民众、海商等群体对于海盗的应对措施,并从海疆政策的变化、福建的经济状况、福建不同区域的文化特征以及清王朝海疆管理制度的缺失等角度分析了福建海盗产生的原因;简要对比分析了18世纪福建海盗与其他海盗特征之异同。
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炮不利”与英军“炮利”的问题,属于中国乃至世界火器史和海防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本书是国内研究鸦片战争时期中英火炮技术和性能优劣的学术专著,对中英火炮材质的金相进行了微观的实验与实证研究,发现英军火炮分类统一、膛壁薄、重量轻、各部位比例与设计思想相符、材质良好、制造与加工技术高、弹药质量优、点火装置先进,从而使之射程远、射速快、射击精度高、杀伤力大;清军火炮则与之相反。可以认为·清军火炮的劣势和作战方式的陈旧,是其防守失败的原因,英军火炮的优势和新作战方式的采用,是其侵略得逞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