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宫在哪里? “欧洲的病人”是谁? 牛油是如何引发革命的? 美国的五十个州是怎么形成的? 印度与巴基斯坦是如何分成两个国家的? 为什么中东地区一有问题美国就能派兵干预? …… 作者用引人入胜的方式,将世界史的发展像那样娓娓道来。第四卷是近现代史,基本涵盖了从1850年到2000年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讲述了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中,从中东、东南亚到非洲、美洲发生的一系列天翻地覆的变化。比如,一战、二战的爆发,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苏联的瓦解,还有因这些重大转折而引发的连锁事件,比如一战后英美国家的妇女有了投票权,二战后的德国、朝鲜、越南被一分为二等等。
该书揭示了纽伦堡审判鲜为人知的细节,还原历史真相,让人们永记历史教训。谨以此书献给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前言说明了为什么要再写一本关纽伦堡审判的书,导言回忆了当时纳粹集中营的惨状。正文分为六个章节。章解说了审判的原因。反法西斯胜利以后,盟军欲通过审判纳粹,让德国人以及世界各国都了解纳粹发动这场战争的反人类罪的本质,以便为后人敲响警钟;第二章对战犯的主要背景和在狱中的状况进行介绍;第三章是搜集证据:盟军从纳粹办公室搜集到的堆积如山文件,同时从战犯那里也获取了大量纳粹反人道的罪证。第四章介绍审判过程,既有揭露罪证的慷慨陈词,也有战犯的消极抵赖,揭示了很多鲜为人知的细节。第五章重点写了判决结果和罪犯的反应。第六章简述对一些次要纳粹分子的审判。此书最后写了纽伦堡审判的历史意义,警
这一次,“真实”的战争体验将如雪崩一般轰鸣而来。 《美丽与哀愁:第—次世界大战个人史》是瑞典作家皮特?恩格伦的非虚构文学力作,也是一部战争史书,它发源于一个问题:战争是怎样的感觉?皮特?恩格伦无意复述将帅们的功绩,他将目光投向那些被遮蔽的小人物——他选择23个来自不同阶级、国家、阵营的普通人作为主角,由他们的生命史抵达“真实”的战争。 在那场裹挟世界、疯狂厮杀的大战中,他们有过希望、愤怒、同情、悲哀,然后死在无不为人之的地方,变成故纸堆中的数字——他们不是操控战争的人,而是了解战争是什么感觉的普通人。 他们是亢奋或消沉的士兵、对战争游戏抱有幻想的探险家、成为医疗组织司机的知识女性、后方的主妇与儿童、作家、冷眼观察军政人物的公务员;他们之中有的成为英雄,有的死伤,有的陷入疯狂。这一次,
本书考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屠杀犹太人事件在美国如何被描述和纪念,从战后年代的低调处理,到1990年代的“大屠杀热”,反映出不同时代中,集体记忆如何因变化的风气以及当前需要被设计和修改,而族群谋求生存的主题贯穿其中。作者对人们不假思索接受的观点提出反思,关注其对道德实践的影响,强调认识历史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