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知名历史学家约翰 赫斯特在本书中所作的引人入胜的探索,为我们勾勒出欧洲文明的前世今生,及其所以能改变世界的诸多特质。 作者以三大元素(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教义以及日耳曼战士文化)开篇,描述了这三大元素如何彼此强化,又相互对立,*终形塑为欧洲文明的内核;继而在诸多世纪以来催生帝国与城邦,激发征服与内省,造就出许多性格分明的人物,如仁慈的皇帝、好斗的教皇、侠义的骑士,乃至世上*批享受繁荣和启蒙果实的公民。 本书增加了从工业革命至二次大战这一部分的探讨,表达了对于欧洲文明演进的忧思:某种欧洲精神能够发展到维持一个欧洲联邦吗?在一个由多种混合起源汇聚而成的文明中,关于它应该包含什么,从来都是聚讼纷纭。 本书虽是写给澳大利亚年轻读者的启蒙书,但在中国自2011年引进以来已印刷三十余次,
几千年以来,人类想出很多巧妙而残忍的方法来对同类施加痛苦。这一可悲但似乎普遍的特征腐蚀着人类所追求的文明。尽管我们如今似乎对酷刑深恶痛绝,但是3000多年以来,它一直是整个欧洲和远东的大部分法律的组成部分。 《人类酷刑简史》探究了各种惩罚、酷刑、逼迫和折磨方式。它带领读者走进古罗马的竞技场、中世纪的地牢、宗教审判大会、女巫审判和*残酷的监狱。这是一次令人震惊和使人信服的研究,揭露了拷打者和刽子手可耻的手段和动机,以及古往今来他们所干的令人发指的勾当。
罗琳(J. K. Rowling)的 哈利 波特 系列自1997年问世以来,透过小说和电影,这部饶富魔法趣味的作品已经成功引了全球数百万读者,各地的粉丝与罗琳的作品也一起成长,无论是当代的优秀作家或学者,都从中汲取过灵感。 这本书的作者从英国的神话和传奇角度出发,全面解读了罗琳的 哈利 波特 系列。本书广涉英国历史与斯堪地纳维亚中古文学等领域,带领读者追踪哈利 波特中隐藏的历史谱系,诸如纯血统巫师是否为诺曼人的反映、伏地魔是否为寻求恢复的专制君主、邓布利多是否为前凯尔特人德鲁伊哲学家、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各种象征的涵义等问题。作者认为,神话和传奇在某种程度上启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文学创作的欲望,因此在研究和理解人类文明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古欧洲的传说、中世纪文学、古典文学和近现代文学都是藉由集体想象力的渗透作用
1519年,麦哲伦率领5艘帆船和200多人从西班牙起航,寻找一条通往香料群岛(Spice Islands)的海上航线。一路上,他们饱受饥饿、疾病、精神和肉体的折磨,甚至面临死亡的威胁。*后,他们终于发现了一条海上通道,这条通道如今被称为 麦哲伦海峡 (Strait of Megellan )。这是一场历时三年的艰苦旅程,获奖无数的畅销书作家(传记作家兼记者)劳伦斯 贝尔格林借助*手资料客观还原了这项人类壮举,栩栩如生地讲述了一个宏大的探险故事。 在书中,贝尔格林以*人称讲述故事,带领读者踏上一段引人入胜的旅程,其中有些资料首度在此公开。这次探险不但改变了后世探险家的航海方式,也改变了历史本身。
? 一部由黎明到黄昏的日常生活指南 从衣食住行窥探维多利亚人的秘密 ▲当阳光尚未洒过*扇窗,敲窗人便手拿长竿,提着一盏灯,用 笃笃 的敲窗声挨家挨户地唤醒了委托人。 ▲在寒冷的冬日清晨,他们坚持在盥洗台边用牙刷刷牙,用肥皂洗脸。 ▲在出门前,他们会用时尚杂志提升自己的审美,用假发、散粉和雪花膏弥补自己的不足。 ▲在漫长的工作日,他们始终提着搪瓷桶,只装清淡的食物去上工。 ▲在睡房里,半数人至纯至洁,半数人放浪不羁。 体验式历史学家露丝 古德曼以自己为向导,通过讲述维多利亚时代男女从黎明到黄昏的日常琐事,带我们领略了19世纪维多利亚人新奇而充满异域风情的生活,时间跨度长达60年。 古德曼以时间为序,不仅为我们展示了维多利亚人使用的洗具、服饰和化妆品,而且为我们介绍了此时的饮食文化、
本书讲述了大航海时代以来海上强国的海权博弈史,以及由此带来的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的演变。对于影响巨大的著名海战,本书详细讲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国际形势、武器装备、战略战术、战斗过程,既波澜壮阔又充满细节,让人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文化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在于,一国的文化价值体系与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是一体两面。具体而言,文化价值体系的三个层次(理念价值、规范价值、实用价值)与社会有机体的三大结构(文化、政治、经济)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社会实践与文化价值体系之间复杂且多维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的发展动力有些是起源于观念的革新,进而推动实践的变化,有些则是从实践开始推动观念的更新。 本书的重点在于将社会学领域中文化价值体系的最新研究成果与马克思主义的学说相结合,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引入了文化的维度。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的基础上,本书进一步分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共同构成的社会实践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揭示社会意识在社会
客居美国六十余载,华人史学大家许倬云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历史学、社会学相结合的敏锐视角,将他在美国客居生涯中印象深刻也值得回味的人、事、地、物生龙活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并摆回它们所属的文化、制度与社会脉络之中,追溯这些经历背后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源流,讲述从 五月花 号到特朗普的美国发展,以及近年来的衰败、冲突与问题。
作为世界上☆古老、☆辉煌的文明之一,波斯在五千年的风云变幻中,先后与希腊、阿拉伯、蒙古等多个文明发生碰撞与交流,近代以来又多次发生激烈的变革。作者从波斯文明自身的视角出发,将文学与政治交织,文化与社会相融,既展现了 新月 上的杀伐纠葛,又流露出 蔷薇 下的温婉柔情。 伊朗左右着中东的天平,中东牵动着世界的神经。这是一部文明冲突与更迭的历史,从古代波斯到现代伊朗,这片土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这本书里栩栩如生。
爱因斯坦曾言自己相当早熟,从小便认识到现实世界的残酷与虚伪。起初,他将宗教作为心灵的庇护所,然而他很快就从宗教作品所描绘的虚妄中觉醒,转而沉浸在个体的思考之中。思考,成为爱因斯坦的力量源泉,助他重建物理学大厦。 此前,物理学两大主流理论之间存在矛盾,学科发展陷入停滞。爱因斯坦认为叠床架屋式的理论修补只是徒劳,于是,他将其推翻,重建,光量子假说与相对性原理,成为物理学新大厦的两大基石。
美索不达米亚,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诞生了楔形文字,以及用该种文字写就的律法。破译神秘的楔形文字,发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耗费了学者们多年的心血,也因此造就了我们如今的亚述学。 本书呈现了大量历史资料图片,结合书信片段等真实材料,摘录相关著作,介绍破译楔形文字、发现美索不达米亚的历程。书中内容翔实丰富,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是了解这片古老文明遗迹不可错过的入门好书。
本书为历史学家杨念群在对当代历史研究进行反思与回顾的基础上,所作的有关 览史 阅世 的一系列思考。作者从人们熟知的历史常识出发,延宕开去,深思论议藏匿于史书中 不为人所知的种种面向。在作者看来,我们常常不知不觉陷入一些似是而非的历史常识之中,这些历史常识本身应当是被怀疑的。因此,要对已构成我们生活常识的那部分历史观提出 商榷和修正,想办法克服刻板僵化的认识,激活一些鲜灵的思想。作者回到历史场景,重审历史书写,既为历史研究提供现代镜鉴,又以史学精神关怀当下社会。
◎内容简介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大转折都伴随战火,可以这样说,一部人类历史同样也是一部军事史。要研究历史,就不可能不了解军事,不了解战争。 本书从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古罗马一直讲到次世界大战前夕,在全球历史的发展长河中,用战略、战术、军制、兵种、装备等军事因素为纽带,以重大战役、历史人物为载体,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经济、政治、社会、科技等领域在几千年间的变化,探索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
从非洲加贝斯湾向西延伸约200英里,是一片被称为盐湖盆地的超干旱区域。当阳光被白色的地面反射时,人们会觉得眼前是一个充满水的巨大湖泊,而这正是法国人弗朗索瓦 鲁代雷希望通过 撒哈拉海计划 创造的景观 将地中海的海水引入沙漠来形成人造水域。 19世纪中后期,欧洲人开始思考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问题。撒哈拉沙漠既是环境衰退和凄凉荒芜的象征,也是雄心勃勃的欧洲工程师眼中的空白画布。这是一片亟待殖民管理的全新领域,也是一个展现新时代工业技术的绝佳舞台。本书展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三项大型气候工程 撒哈拉海项目、亚特兰罗帕项目以及东方草原化项目,并将其置于环境、文化、政治的背景下加以解读。 尽管这些计划都失败了,但其幽灵仍然萦绕在今天的气候工程学领域。在可预见的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焦虑和寄希望于气候
英国历史学家西门 沙马,通过四十年的学术流浪与沉淀,考古、考证与研究,为我们娓娓展开了一幅横跨多个大陆和数个世纪的犹太人历史大图景。本书为 犹太人的故事 系列著作的第二部,时间跨度为1492~1700年,从时间段上接续前作《犹太人的故事:寻找失落的字符(公元前1000年~公元1492年)》。由点至面叙述了犹太人在欧洲、亚洲200余年的颠沛流离、艰难融入、商贸活动的唏嘘历史。 公元70年,随着第二圣殿被罗马人焚毁,犹太人进入了历史上的 大流散 时期,他们作为难民大部分流散到欧洲各地,尤其是地中海沿岸国家。失土去国、背井离乡,犹太人不得不在物质和精神迫害的夹缝中求生图存。 漫漫流亡路上的一代代犹太人开始寻找自己的地理家园和心灵寄托,不管是跋涉在逃亡路上还是在叫卖途中,不管是在被推上火刑柱之前还是坐在银行家的宝座上
《巴黎的重生》是史蒂芬 柯克兰所著的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著作,讲述了19世纪巴黎的华丽转身。拿破仑三世和奥斯曼男爵联手,通过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将巴黎从一个肮脏、拥挤的城市变成了现代化的都市。书中详细描述了这段非凡的历史,从1848年到1870年,巴黎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宽敞的林荫大道、美丽的公园和宏伟的建筑拔地而起,彻底改变了城市的面貌。 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拿破仑三世和奥斯曼男爵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和挑战。许多市民和知名人士,如维克多 雨果,强烈反对大规模拆除旧建筑,认为这破坏了巴黎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此外,改造工程需要巨额资金,导致政府不得不通过借贷和增加税收来筹集资金,这引发了公众和议会的强烈反对。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还导致许多贫困居民被迫迁出市中心,搬到城市边缘,加剧了社会分化。 尽管
二战中至为艰苦卓绝的大西洋海战,如何被一个棋盘游戏改写?一群以雀鸟为代号的平凡女性,怎样逆转在德国U艇 群狼 猛攻之下濒临溃败的英国国运?盟军胜利背后的战术设计者,为何被长久遗忘? 本书讲述英国皇家海军女子服务队的故事。在位于利物浦的绝密作战室里,一群年轻女兵在一名退役军官的带领下,利用巨幅地图、木制棋子、粉笔和橡皮筋,以一场场游戏模拟英军舰队与德军潜艇的海上战斗,推演制胜战术,最终助力一举击败德国U艇,促成德国战败,深刻影响了历史。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女子服务队在二战中的贡献从未得到公开表彰,被众人所忽略。 作者西蒙 帕金挖掘资料,采集亲历者口述,以宏阔视野、生动文笔、紧张叙事,重现风起云涌的海战现场,还原埋没已久的幕后真相,为战术游戏设计师吉尔伯特 罗伯茨正名,为冲破性别桎梏、
《为了和平》是联合国首任秘书长特里格夫?哈尔夫丹?赖伊的回忆录。 1935年起赖伊先后任挪威司法大臣、贸易大臣。二战爆发后,1940年德国占领挪威,赖伊任流亡政府外长。1945年4月,赖伊率领挪威代表团出席在旧金山举行的联合国筹建会议,并担任第三委员会的主席,该委员会负责起草宪章中关于安全理事会的规定。1946年2月1日赖伊被选为首任联合国秘书长。 《为了和平》记述了赖伊自1945年参与联合国筹建工作,到1952年辞去联合国秘书长职务的亲身经历,他是联合国初创阶段和二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巨大变化的见证人,以及冷战初期化解一系列地区政治、军事冲突的协调人,其回忆录具有宝贵的第一手史料价值。
空中花园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古希腊罗马人为何称它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究竟是哪一位伟大帝王建造了它?花园运用了哪些惊人的技术成就?又对后世的花园设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斯蒂芬妮 达利深入研究了神话传说与古典文献,对这座传奇花园的位置与形象给出全新的解释,生动描绘出一个几乎被人遗忘的古代文明。
1623年,路易十三着手在人烟稀少的凡尔赛修筑自己的狩猎行宫时,一定无法预想到这座仅有两层高的小楼,日后会被儿子路易十四扩建成欧洲宏伟、华丽、奢侈的宫殿建筑群。几百年来,这座风格独特的 法式园林 见证了 法国辉煌又动荡的历史,同时也引发了欧洲各国的竞相效仿。 在本书中,法国史专家科林 琼斯利用研究成果,为我们阐述了凡尔赛宫不同寻常的兴衰史,考察了它从建造、修缮到成为永恒历史遗产的过程,探讨了这颗人类艺术宝库中的明珠如何从彰显王权的景观建筑,逐渐获得如 今堪比神话的地位,并终成为法国历史记忆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