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看理想的口碑节目《古今:杨照史记百讲》精编而成。作者打乱《史记》原来的篇章次序,以 历史式读法 还原当时的社会背景,解释重大事件的因由,以 文学式读法 去接近司马迁的视角、态度与理念,把经典带入今天的时空。他从《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开始,解读司马迁的切身遭遇,进而从《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后本纪》等篇章分析汉代初期的历史,表现司马迁对汉初政治运作的锐利观察。在多重时间维度的观念中,《史记》中的 表 和 书 可以突显司马迁的突破性创意;而本纪和列传的布局谋篇中,也可以发现司马迁眼中谁才是值得载入史册的典范,哪些价值才是让他耗尽全部心神写完《史记》的动力所在。
《总统是靠不住的(四版)/近距离看美国之二》作者继续以书信的形式,从 总统是什么? 这样一个问题开始,用一连串的故事,层层铺排出美国政治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细节,使读者更深刻地了解美国是如何在自身的制度系统中,通过 平衡和制约 去实施对权利的监督和限制。
本书从皇权、官僚、军队、农民等角度,叙述了自秦朝到清末两千年间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发展到崩溃的历史,剖析了专制社会的根本矛盾和必然灭亡的命运。指出历史的车头轰轰隆隆地前进,把旧的时代撇在后面,产生了新的事物,出现了新的情势,提出了新的问题,向着民主化、现代化的前途猛进,这是谁也违拗不了的前进的主潮,读来催人奋进。
历史书上的一个人、一段话,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这些隐匿在寥寥数言里的事,又曾在历史上激起了怎样的涟漪? 在常规历史的宏大叙事之外,作者张玮用平静的口吻与细腻的文字将被时间风干的事件逐一还原,让每个故事的主角都变得鲜活。徐霞客、袁枚、达·芬奇、居里夫人、刘长春、邓稼先、隆裕太后……从黎民百姓到名流王公,那些或默默无闻或名垂青史的人,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更加丰满。那些被记录下的事件也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份和数字,而是一个个真性情、有温度的故事,原本枯燥的片段被生动再现。 《历史的温度(典藏版)》完整收录全7册内容,并新增3篇文章,找回风干历史背后的鲜活细节,感受时代巨变之际的纷繁人性。有知识也有看点,有典故更有温度。帮助读者读懂过去,活好当下,坦面未来。
作为梁启超的外孙女,吴荔明以详实的史料和鲜活的事例,生动讲述了梁启超及其儿女们的非凡经历,更为广大读者指点了家庭教育的迷津。本书此次新版,除文字方面作了许多修订增补,更增加不少珍贵历史照片,读者从中可以得到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享受。
文字优美 满是引人入胜的色彩轶事和历史考据。这本优雅的色彩宝典包含了你对色彩的疑问的全部答案。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年度好书评语 《色彩的秘密生活》讲述了75种迷人的颜色及其不同寻常的故事。从金发到红发,从改变了战争方式的棕色到保护人类免受鼠疫之害的白色,从毕加索的 蓝色时期 到拉斯科洞窟壁上的木炭画,从朋克的酸性黄到与圣徒同名的凯利绿 在历史长河中,这些令人惊异的故事就像其颜色本身一样熠熠生辉。
自智人踏上演化之路起,人与物的关系便牵引着历史前行的轨迹。 从游群到部落到酋邦再到国家,从起初掌握用火的奥秘,历经石器、青铜与铁器时代,直到工业与信息文明,人类前进的每一步都被与其紧紧纠缠的造物命名和定义。今天,人们感叹越来越难以摆脱对物的依赖,殊不知自远古时起,人类便一直如此。 带着对人?C物关系的追问,考古学家伊恩 霍德带领读者返回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从谷物的驯化到轮子的发明、从棉纺织工业到消费资本主义,借助考古学独特的远见,重新思考人类的演化方向,审视我们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棉花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以 于我们往往难以注意到它的重要性。但棉花产业的 实际上是与 代资本主义的 紧密关联在 起,理解棉花产业发展史是理解资本主义和当代世 的关键。本书作者斯文 贝克 通过叙述棉花产业发展的 ,解释了欧洲国家和资本家如何在短时间内重塑了这个世 历 重要的 项产业,并进而改变了整个世 面貌的。 本书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史,内容涉及五大洲,将非洲的贩奴贸易和红海贸易联系在了 起,将美国南北战争和印度棉花种植联系在了 起。在贝克 波澜壮阔的巨著中,商人、商业资本家、经纪人、代理人、国家官僚、工业资本家、佃农、自耕农、奴隶都有自己的角 ,贝克 清楚地表明,这些人的命运是如何与 代资本主义发展联系在 起的,又是如何塑造我们 这个存在着巨大不 等的世 的。本书告诉我们,并不存在 个所谓的 全球化
暂无内容简介。。。。。。
十多年来,罗新老师陆续撰写了多篇“与专业反思有关”的学术随笔,反映他对历史、历史学和史学工作的思考。《有所不为的反叛者》是这些思考的结晶。本书用诸多个案讨论了历史学家的美德、史料的运用、历史叙述的多样及其背后的原因、历史的记忆与遗忘、民族主义史学的克服、古代民族的起源传说、华夏文明西部边界的进退、帝国体制的内外轻重等问题,以历史学家的方式质疑传统历史论述,示范了一种健康的看待和解释历史的态度、方法。
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它全部的阴影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哪怕你是一个陌生人。所以,即使是像我们这样的平常外来者,也会一眼就看出~大堆毛病来。但是我们马上就明白自己必须从沾沾自喜中醒来,因为后来很快发现,这并不见得就一定是自己比美国人更高明且目光更敏锐。他们似乎也很清楚有这么一片阴影,他们只是迫不得已在承认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你追求阳光,你就躲不开身后的阴影。我们开始奇怪,美国人在容忍这片阴影的时候(这种容忍常常使他们痛苦不堪),什么是他们心中不熄的光明呢?他们在寻求着什么,以至于不惜支付出沉重的代价呢?对于我们,这真是一个问题。在了解它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个历史短短的陌生国家产生了与日俱增的兴趣。根据自己作为一个平民的经验,我们发现,
卢沟桥事变之后,金门、厦门和福州先后沦陷,福建沿海(后来还有华东地区)的众多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相继迁入闽北山区。一时间,各领域大量的学者教授、文人墨客,如萨本栋、汪德耀、许钦文、施蛰存、黎烈文、何炳松等,漂泊在永安、南平、长汀和邵武一带。他们不失民族气节,不畏艰险困难,为中华民族保存文化火种、延续教育命脉而不懈地努力。本书挖掘出大量史料,超越以往关注抗战文化的视角,观照更广阔的时空和更广泛的文人群体,以丰富的细节再现了东南小后方弦歌不辍的精神状态,与西南大后方遥相呼应,给今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思。
本书以明代沿海卫所为背景,剖析在明朝世袭军户制度下军户家庭与官府的互动,着重描述和总结了承担兵役义务的军户如何趋利避害,制订出种种策略以 化自身处境。他们既未公然蔑视 ,亦非俯 帖耳,而是在反抗与服从的 中间地带 运作,以期将需要付出的代 降到蕞低,同时使利益蕞大化。 本书分三大 分,分别讲述了福建军户在原籍、卫所和军屯的生活。本书的 大 在于,运用了大量家谱、地方志、口述史等民间资料,讲述了许多发生在军户生活中有趣的故事。真实而鲜活的案例,辅以严谨、细 的考辨,构成了这本讲述百姓自身 的社会史 。
\\\\\\\"【内容简介】:二战期间,被俘虏并被判处死刑的纳粹国防军逃兵有3万多人,大大超过了英美两国。 他们中的许多人并非在战斗过程中临阵脱逃,而是因不愿参与种族灭 的罪行,冒着生命危险作出了抵抗。战争结束后,幸存下来的逃兵长期被斥为懦夫,受到社会的否定,但他们 终成功地揭露了军事法庭的不公正的真相,恢复了名誉。 本书以 一名逃兵的生平故事为切入点,讲述了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1941年,19岁的路德维希·鲍曼应征入伍,被分配到驻守于法国的军营。第二年,他与同乡友人库尔特策划逃离军队,不幸失败,被判处死刑,后因恩赦减刑释放,被投入入侵苏联的战争,库尔特死亡,鲍曼受了重伤。从苏军战俘营被释放后,1945年12月他回到家乡,却遭到亲朋好友的唾骂,一度消沉,终日酗酒,之后又遭受妻子去世、家庭破碎的打击,其后终于振
本书讲述了新加坡从14 15世纪迄今的 。作者追寻抵达新加坡的移民、海盗、商人与征服者的脚步,描述这个拥抱多元民族与来自 面八方的货物、资金与观念的小岛,如何扬长避短,发挥海洋 势,缔造世 发展领域的奇迹。正是不拘泥于成规的高度务实主义,使得新加坡从 个肮脏不堪、充满 动与对抗的弹丸之地变成效率和富裕的代名词。
《西班牙旅行笔记》记述了作者在西班牙旅行的经历。面对西班牙既充满异域风情而又绚丽多彩的历史、艺术、人物和宫殿、教堂、城堡等文化精华,作者在描述其无与伦比的人文及艺术价值外,更把上千年来发生在这块土地上
自意识到时间的存在起,人类就一直在尝试用各种方式捕捉和记录时间的流逝,并在此过程中创造出了大量令人惊叹的计时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安排自身活动的可靠参考。 人类既珍惜时间,也珍视这种用于记录时间的工具。本书中,作者精心挑选了二十八件计时器。它们有的毫不起眼,有的极尽奢华;有的为了彰显自身地位,有的为了改变国家的命运 从旧石器时代的狒狒腓骨到太空腕表,从地中海海底到月球表面,从詹姆斯一世时期的伦敦到11世纪的中国,人类一直在不断尝试 驯服时间 。书中还特别介绍了历史上那些令人惊叹的、奢华的钟表 从大本钟到劳力士,并试图告诉我们,计时器并不再纯粹关注功能,也关注设计。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作为一位公认的文章大家,叶兆言对他写了四十年的南京有着独特理解。 南京为他提供了一个讲述中国历史的平台,它不断被破坏、被伤害,又不断重生、发展;它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点上都浓墨重彩,又以失意者退场;它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历史的沧桑。 在这部集其四十年写作大成的《南京传》中,叶兆言以史为纲爬梳剔抉南京历史:从公元211年孙权迁治秣陵,到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历经东吴霸业、六朝金粉、南唐偏安、明清隆替、民国风云,南京如何一步步走来?秣陵、建业、石头城、建康,南京的古名称有何历史意义?从竹篱笆到明城墙,城市建制怎样演变?孙权、萧衍、李白、颜真卿、李煜、王安石、辛弃疾、朱元璋、朱棣、利玛窦、张之洞、孙中山,这些人物在南京留下怎样不朽的传奇?…… 叶兆言南京人立南京传,文学家
15世纪初,中国的巨舰曾航行在东南亚和印度洋,其航程远达霍尔木兹、亚丁湾和东非海岸。当郑和于1405年首次发起远航时,葡萄牙尚未开始探索通往亚洲的新航路,西欧也并未涉足印度洋。在15世纪之前的数个世纪中,东亚与西亚之间的各条航线都掌握在亚洲人手中,本书揭示的便是这段时期被后人称为 海上丝绸之路 的各条航线,以及沿线各文明的发展历史。 长期以来,贯穿东南亚与印度洋的 海上丝绸之路 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被西方主导的地中海航路和大西洋航路掩盖。这条航路历史悠久,对于印度洋与太平洋沿岸各文明的交流和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古至今,从东非到东亚的航海者们都遵循印度洋的季风节律,穿越极其遥远的距离彼此交流,互通有无,在经济、政治及文化等层面促使各个文明区域相互联系。 相比于大西洋航路,印度洋与太平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