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 1472 1529 )》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 知行合一 ,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 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 知行合一 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
读历史,绕不开吕思勉;看历史,跳不过地形图。 吕思勉封神之作《中国通史》自20世纪40年代出版至今传世近百年,现代地图专家、畅销书作家李不白倾5年心力以图入史,为国学经典架构历史空间,打造百年一遇之版本:上编 通贯各时代 ,主要梳理中国上起远古、下讫民国的20余朝兴衰更替,李不白老师随文编绘历史大地图一百幅,以飨读者,让读者一边感受国学经典的文化底蕴,一边体会由地图带来的历史空间感;下编 周赡各领域 ,涵盖婚姻、族制、财产、实业、教育等18章历史专题知识,佐以精挑细选的传世文物图27幅,新增图注3000余字,图文并茂,娓娓道来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架构中国历史常识,一本足矣!
从这本书开启中国史的阅读! 李硕中国史 开篇之作 本书主要讲述华夏文明的萌生与转型。从距今四千年前夏朝(二里头文化)的出现,到三千年前商朝的灭亡、西周建立,时间跨度一千余年。 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华北地区形成了杀人献祭的原始宗教。王朝夏朝(二里头)也沿袭了这种人祭文化,并在随后的商朝登峰造极。周族僻处西部,本没有人祭传统,但他们曾投靠商朝,为商朝捕猎用于献祭的羌人。周文王因受到商纣王怀疑,被作为人牲拘禁在殷都,后,文王的长子伯邑考被纣王献祭。文王学习了商人的易卦占算技术,发展出《易经》的卦、爻辞体系 记录周文王亲历和认知的诸多事件,终目的是推算 翦商 的战略。 武王灭商后,曾模仿商人的人祭行为;武王死后,由周公辅政,彻底禁绝了人祭宗教,销毁了有关商代人祭的文献记录,并制造出一套没
《壁上观 细读山西古代壁画》以山西古代壁画为研究对象,内容覆盖从汉代壁画、北朝壁画墓、唐代山水画到金元墓葬壁画,从美术史、考古、历史、社会、宗教、地理、建筑等角度,探讨图像如何作为历史文献、墓葬与绘画史研究、跨宗教文化的践行、壁画的营建与工艺等问题,以综合的视角进入古代壁画的世界,展现古代山西壁画绚丽多彩的画面。本书配合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上海博物馆的山西壁画展览,展出文物包括文物娄睿墓壁画、九原岗壁画、永乐宫壁画等。
钱穆史学经典 收录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国史新论》《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史学名著》四部代表作,涵盖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人物、文化、教育、信仰、精神面貌等各个方面。内容宏大,观点深刻,均是经万千读者审视过的史学经典。在这些书中,钱穆辩证比较中西历史,深挖中国古代文明中的精华与可取之处,以期将对中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传递于世人。
战争,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其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受地理形势的影响。在大规模战争里,某个或某几个地区由于位置的重要,成为交战双方争夺的热点,它的得失对战局常常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种战略要地在军事地理学中被称作 枢纽地区 。 本书上起三代,下迄南宋,对三代之甘、管,秦汉之荥阳及敖仓,三国的合肥、濡须和汉中,北朝至唐中叶的河阳三城,南宋末年的襄阳等枢纽地区进行了细致探讨,并由此出发,对战争的策略、部署、路线等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作者以历史地理学家之卓识洞见,论述历代将领之得失,探究战争胜负背后的成因。同时,书中还探索了枢纽地区的分布和变化问题,以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研讨各个时期兵家要地的转移情况,剖析其中的社会背景与原因。 此次增订本在对已有内容进行必要修订的基础上,新增《秦、
读 ,绕不开吕思勉;看 ,跳不过地形图。 吕思勉封 之作《 通史》自20世纪4 代出版 今传世 百年,现代地图 家、 书作家李不白倾5年 力以图入史,为国学 架构 空间,打造百年 遇之版本:上编 通贯各时代 ,主要梳理 上起远古、下讫民国的20余朝兴衰更替,李不白老师随文编绘 大地图 百幅,以飨读者,让读者 边感受国学 的文化底蕴, 边体会由地图带来的 空间感;下编 周赡各领域 ,涵盖婚姻、族制、财产、实业、教育等18章 题知识,佐以 挑细选的传世文物图27幅,新增图注3000余字,图文并茂,娓娓道来 文化的源远流长。 架构 常识, 本足矣!
一部融合军事、历史、政治、外交、传记的巨著 半个多世纪前,朝鲜战争险些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如今真相终于开始浮出水面。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和美国在朝鲜战场短兵相接,也在战略部署和政治外交上展开全面较量。 然而,原本计划三个星期结束的战争,*后竟然持续了三年之久。 朝鲜战争为什么爆发?强大的美国怎样一步步陷入泥潭的? 今天的远东国际局势,在多大程度上依旧受这场战争影响? 朝鲜人民军攻势猛烈,让美军措手不及,节节败退,几乎被赶入日本海。 麦克阿瑟险中求胜,实施仁川登陆计划,一举扭转败局,展开反攻。 战火延烧到中国,形势危急,*力排众议,坚持派兵入朝,战争局势风云突变。 外交策略的失误,政治上的钩心斗角,军事上的盲目自信,对关键情报的漠视 美国政府一系列错误判断,导致精锐部队险些全军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秩序的根基》首次面世时,美国正处于危机之中:理查德 尼克松不光彩地辞去总统职务,越南战争正走向灾难性的结局,大学正从学问的殿堂堕落成疯人院 在世人大多对美国的未来感到沮丧时,作为当代保守主义运动的思想导师,柯克却满怀希望地期盼美国秩序的复兴,将其根基牢牢锚定在《旧约》中的先知时代,上下纵横三千多年,不无洞见地指出,从古 希腊罗马到基督教的中世纪和宗教改革,西方历史的演变过程时时都在酝酿美国秩序的种子:耶路撒冷的信仰和伦理、雅典的理性与荣耀、罗马的美德与力量、伦敦的法律与市场,所有这一切都将融汇到由清教徒肇始的美国秩序之中。 在柯克看来,美国的成功之道似乎可以概括如下:宗教信念派生出有秩序的自由观;有秩序的自由观派生出自由市场和有限政府的制度安排;自由市
本书以*对二十四史的批注和圈画为基础,结合*生平、批注圈画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在*身边工作多年的独特经历,详细解读了*有代表性的批注与圈画,展现了*开阔的眼界、博大的胸怀,以及他渊博的知识、勤奋的读书精神,总结论述了*的各种读书方法,特别是古为今用、与实际相结合、联系对比的方法。从书中我们不仅能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能进一步加深对伟人*的认识。
了解过去的中国社会,对我们今天的普通人来说,重要吗? 当然重要。 我们今天的文化、传统、习俗、审美等诸多方面,仍然深受过去长期形成的社会行为和文化传统影响。了解过去,我们才能更自在地活好当下。 而通常,我们了解的历史,多是王侯将相、知识精英、英雄豪杰,少了普通人的生活。本书则聚焦微历史,以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方法,从一个个普通人和家庭的故事,逐步延伸至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展现人口的变迁、衣食住行、农村和城市的形成、秘密社会、风俗习惯、文人与教育、宗教信仰、法律与社会、宗族与家庭等等,让大家看到更细节的中国。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 上卷 人、日常和文化 聚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人们为什么会 以貌取人 ,服饰是如何反映阶层和社会变迁的?厨房里的必需品与人们的环境和生活习惯有什么样的关
《隋唐五代史》分上下两册,共百余万字。对隋唐五代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对外交流、民族交融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盛况作了详尽的阐述,并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尤以较多篇幅叙述了隋唐时代空前繁荣的文化思想和文学艺术,为同类著作所不及。充分反映了国内隋唐五代史研究的高水平。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历史个案研究无疑蕴藏着丰富的政治与文化的解释空间。然而,梳理武则天的研究史我们会发现,这个聚讼不休的话题,在相当大程度上透视出我们史学的一种基本状况:对武则天的评价,专业史学内部纷争不止,而在 公共史学 领域内几乎一面倒,武则天的形象似乎从来就没有脱离过《新唐书》《资治通鉴》。 然而,《新唐书》《资治通鉴》中关于武则天的某些表述,似乎会受到某种政治正确的影响,对于武则天的形象,会根据某一说法、一点影子进行放大,直到事实的性质完全发生改变。而本书以新史学的研究路径,突*了传统史学的藩篱,从另一种视角展示了不一样的武则天。 本书不是武则天的传记,每一章的讨论皆是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从武则天出生地与故乡的考证,到武则天归葬乾陵,一代女皇的出生到落幕
本书为冯天瑜先生遗作,综合了冯先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传统制度和历史研究的心得。本书题作 周制与秦制 ,并不是狭义上 周代的制度 秦代的制度 ,而是指自周代至晚清,历时三千年的周制文化、历时两千年的秦制文化,虽有多种变态、解构,但一直没有缺位于波澜起伏的中国制度历程。在中国制度文化进程中, 周制 秦制 是中国制度文化的一对基本范畴,切近历史枢要。关于选择周制或是秦制,历代朝廷和士大夫都曾争论不休,在秦初、汉初、唐代、明清之际,论战尤其激烈。几千年来的政制实践中,呈现出二制起伏的现象,周制与秦制不断转变,代有轮替。不过,历代帝王术的基旨中,则是霸、王道杂用,儒表法里,阳儒阴法。该书对周制和秦制这两大制度文化遗产的优劣做了简要评述,主张摒弃周制和秦制的负面内容,鉴取其优秀可取之处,同时吸
毛泽东同志爱好中国历史,在他一生的言论里,对中国历史长河里的许多人物,分别持有异乎于前人和同时代人的评述和创见。这是20世纪一位伟大政治家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人物的定性、定位,发人深省、令人睿明,是我们读史习史的一把钥匙,也是认识毛泽东思维和行为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盛巽昌先生经多年研究,将毛泽东同志对中国历史人物的评论,采撷、编制成本书,力图通过通俗易懂却又严谨的文字,让广大读者从一个侧面来深化认知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伟大的人民领袖。 该书收录了280余位中国历史人物,且特别在书中附上人名索引,方便读者阅读和检索。
成立于1928年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术研究机构,与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有密切关联。本书以1928 1948年间的历史语言研究所为研究对象,全面考察了史语所新典范的生成、运作机制、求新趋向、话语建构、治学特色、学术贡献、域外影响及研究局限等,较完整地呈现出史语所推进中国现代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历史图景。注重从 本土 与 域外 的双重视角,从中外史学交流的维度观照史语所与中国现代史学的关系,考察西方的学术观念何以与中国传统史学相互交织、熔铸,进而推进中国史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同时较为系统地使用相关档案资料,增加了研究成果的原创价值。
《资治通鉴》是了解中国历史和历史智慧的重要经典,是历来帝王将相、大臣学者治国、为学的经典。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张国刚潜心研读《资治通鉴》数十载,以纵横东西文化的视野广度、贯通古今历史的思维深度,精心选取《资治通鉴》中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二十三个关键点,以现世眼光审视传统文化精髓,追寻政治得失、王朝兴衰之迹,探究修身齐家、经世治国之道。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从《资治通鉴》文本出发,观照影响家国大政之关键节点,言简意赅地讲述由三家分晋至五代十国终结的中国历史,书中不乏忠于原典的历史场景再现、人物言行钩沉,更有张国刚教授独到深刻而妙趣横生的分析讲论,令一部体量浩繁的古典巨著一变而为精简通达的大众历史读本,堪称当代大家解读历史名著的经典之作。
在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里,娜塔莎,这位自小接受法国教育的贵族小姐,爱唱歌、跳舞,不论苏格兰舞、英吉利茲舞,还是俄罗斯民间舞,她都能翩翩起舞,展现婀娜多姿、优雅动人的俄罗斯风情。奥兰多 费吉斯通过 娜塔莎之舞 ,重新诠释《战争与和平》这部巨作,介绍托尔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契诃夫、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以散文般的优美笔触再现广袤质朴、包容一切的俄罗斯。 《娜塔莎之舞》通过对18世纪兴起的俄罗斯芭蕾、绘画、诗歌、戏剧和音乐等讨论,探索俄罗斯文化中欧洲文明与民间元素之间的分歧, 文明 和 本土 两个俄罗斯之间的对抗,以及贵族上流社会和底层农村民众间的分裂。书中更进一步讨论 俄罗斯灵魂 和 俄罗斯性 的建构与表现,揭示政治、国族认同、社会观念、风
在本书中,汤因比列举了世界历史上的二十余种存活或已经死亡的文明形态,并对它们的各自发展作了综合比较,他认为,文化是通过对环境的 挑战 的应战所遭受的考验而产生的;文化的生长是由那些 退隐 和 复出 的少数伟大人物的历史活动所决定的;文化的衰落来自于少数创造者丧失了创造能力,多数人相应地不再支持与模仿,整个社会失去了新的应战能力;文明的解体在于社会体系和灵魂的分裂。本书破除了西方中心论和单一历史线性发展的史观,在西方历史哲学著作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本书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主要分析了自清以来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所产生的交互影响,着重考察淮北地区人类活动,特别是政府行为和官僚意志对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影响。作者分析了治水、漕运和盐务等政策对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产、民性及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等的塑造、影响及作用。作者所讨论的空间范围,包括苏北、皖北、鲁西南在内的淮河下游地区,分别从漕运、盐业、农业、民生等面描述了淮北社会在中央政府基于政治权力的实际运作下,如何从唐宋时代的鱼米之乡演变为后来的穷乡瘠壤。除此之外,本书还对上述这一时期淮北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衰变及平民的生活状态也做了细致地考察和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清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在 顾全大局 的政治思维下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的
《说苑》是西汉刘向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书加以选择、整理而成的一部杂著类编。刘向 以著述当谏书 ,希望据以实现国泰民安的政治理想。从体例上看,类似后世的《太平御览》等类书;刘向的思想是儒家,但《说苑》以儒家为体,以老庄墨名法诸家为用,更像是杂家著作;表现形式颇具故事性,多为对话体,很多篇章甚至可以视为古代短篇小说。三全本《说苑》是译注者在其《说苑全译》的基础上重新修订而成的,共20卷723则,皆按卷次独立编排每则序号,并辑录佚文72则。按照丛书体例,吸收了新近的研究成果,每卷原文之前加题解,对本卷内容进行总括式介绍;增加了大量注释,改正了以前的错误;调整润色了译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语言清晰畅达。
从这本书开启 史的阅读! 李硕 史 开篇之作。 本书主要讲述华夏文明的萌生与转型。从距今 千年前夏朝(二里头文化)的出现,到三千年前商朝的灭 、西周建立,时间跨度 千余年。 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华北地区形成了杀人献祭的原始 。第 朝夏朝(二里头)也沿袭了这种人祭文化,并在随后的商朝登峰造 。周族僻处西 ,本没有人祭传统,但他们曾投靠商朝,为商朝捕猎用于献祭的羌人。周文 因受到商纣 怀疑,被作为人牲拘禁在殷都, 后,文 的长子伯邑考被纣 献祭。文 学习了商人的易卦占算技术,发展出《易经》的卦、爻辞体系 记录周文 历和认知的诸多事 , 目的是推算 翦商 的战略。 武 灭商后,曾模仿商人的人祭行为;武 死后,由周公辅政,禁 了人祭 ,销毁了有关商代人祭的文献记录,并 出 套没有人祭的理想化 叙事,以及基于 德 的世俗政治与
本书是唐纳德 凯利的西方史学史三部曲的完结卷,讲述了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100年间西方史学的发展状况。面对书中他所评介的诸多新史学趋向的出现,以及相应出现的新旧史学的观念对立、新史学与更新史学的观念对立,凯利站在了温和的 新史学 立场上。他拥护新史学走出政治范畴和结构主义的教条,但对后现代主义的激进提法,如 碎片化 、 历史的终结 等,语带批评。作者曾一度热切地投入到 语言学转向 研究取径,也是女性史、观念史、新文化史的实践者,对笔下讲述的新史学发展过程有切身体会和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