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战略家的宏观视角,从历史透过现在而进入未来,探讨了人类在战争、政治以及社会领域为何会一再犯下相同的错误,为人类敲响了警钟。 作者以史学家的严谨和客观,结合手调查资料,从政治制度、社会环境、公共舆论、决策过程等多个方面,详细而透彻地解析了人类何以反复陷入战争泥潭的底层逻辑问题。本书内容短小而精悍,观点深刻而犀利,值得任何时代的读者反复阅读和体会。
本书以100件代表性的历史文物实物实证说明中华民族历史上各民族一步步融汇凝聚,最终成为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展示古往今来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历史互动中共享的集体记忆,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
这是一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入门读物。吕思勉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毕生致力于历史教学和研究,著作等身。他以史家的眼光,对各个主题予以通贯性的解说,多独到之见。让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全书以古鉴今,用通俗的行文,详细介绍了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衣食、住行、婚姻、教育、实业、货币、财产、赋税、族制、政体、阶级、官制、选举、兵制、刑法、语文、学术、宗教等内容,分类专述文化现象,叙述中兼有议论,多有 石破惊天新理论 ,每多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文化史经典读物。
本书是一部总结古代黄河治理经验的专著。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正因如此,黄河的乱与治一直是古人最为关切的现实问题。本书按照时间顺序,从先秦治水开始,一直讲到清末黄河最后一次大改道,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在 束与分 的理念下,不断治理黄河的历史。作者通过对前人治河经验的梳理,总结出了 跑、壅、堵、障、疏、分、束 等历代治理黄河的措施。透过这些实践探索,可以了解前人对这条最为复杂难治河流规律的不断认识,感知母亲河滋养两岸文明发展的步伐,彰显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貌,为现代治理黄河提供宝贵的借鉴。
本书考察了关于历史和历史学性质的思想的深刻变化,以及自19世纪专业历史学出现以来作为其基础的基本原则的发展,描述了二战以后新的社会科学如何改变历史学,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后现代主义思想对历史学的巨大挑战,并得出结论:当代的历史学正从经典的、宏观的形式走向微观史、文化史和日常生活史。本书是新版,增加了题为“21世纪初的回顾”的后记,考察了从后现代主义向新的社会科学方法的进展,特别注意文化因素和全球化问题。
《浮想录》是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生前在授课、研究之余随时记录下来的片段性学术随想,以及对现实问题的一些看法。从1977年7月始至1988年,历时12年,记录有695条,文字简洁、思辨,且多有深刻警句
在中国秦汉以后两千余年的帝制时期,太子作为国家的储君,皇位的继承者,在统治集团中具有仅次于君主的尊崇地位。一般而言,每一王朝在确立太子之后都要为之设立专门的宫殿——东宫,因太子宫殿位于皇宫之东,故名。太子的保卫和教育,是国家重要政务之一,东宫有一套专门的职官建制以担当其任。魏晋南北朝东宫官制在继承汉制的同时又有重大的实质性变化,而且在三百余年间一直都处于演变和发展之中,负责太子及其宫殿保卫的东宫禁卫武官制度同时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在魏晋南北朝演变的基础上,隋朝东宫官制又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和变革,唐朝初年又全盘照搬了包括东宫官制在内的隋朝制度。
自然界没有顶层设计,一切源于野蛮生长 道德、经济、政府、科学、技术也在遵循同样的演进逻辑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年度重磅图书 一本生物学与经济学的跨界著作。 如果真的存在乌托邦,它注定不是超凡天才设计的结果,而一定源于特定环境的自然演化。 亿万年的物质与生物演化告诉我们,既然宇宙中并不存在设计之手,那么社会与政治中也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