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胡澱咸中国古史和古文字学研究”系列丛书中的第六卷,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胡澱咸先生在中国古史研究方面成就的集中整理和呈现。本书分为中方鼎考释、作册大鼎考释、颂鼎考释、格伯簋考释、兮甲盘考释、蔡簋考释、考释、钟考释、赵孟介壶考释、羌钟考释、永盂考释、攸比鼎考释、多友鼎考释、秦公考释、师考释、卫考释、天亡考释、卣考释、杜伯考释、麦盉考释、师俞鼎考释等五十八个部分及新见《铜器铭辞考释》,其史料翔实,论证严谨,具有较高的性、学术性。
《清风之华:王杰与乾嘉两朝政治》是文史学者卜键继《国之大臣》后,历时八年,查阅史料、多次实地考察创作而成的又一部力作。本书以清代中叶名臣王杰为引,展开一幅时代的画卷。本书史料充分,作者笔墨酣畅,让读者在其中看到清代中期的选人用人制度、司法制度、赋税制度、社会治理方式、官员生活,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作者通过对中央与地方、皇帝与官员、官员与官员、官民之间关系的描写,全面呈现了清代中期的政治图景。全书背景宏阔,但细节却生动有趣,一个个人物形象借助于细节跃然纸上,读起来饶有趣味,发人深思。
《中国史学史》是根据内藤湖南在京都大学所讲授的“中国史学史”的内容整理而成的。湖南在书中对中国上古至清代这样长时段的史学发展轨迹,进行了清晰地描述。前三章叙述了史书形成前的情况,而《史记》作为靠前部中国史学集大成者,与《汉书》开启了中国史学的撰写传统。在历经魏晋南北朝、唐、宋、元各时代的变革后,传统史学在明清发展至很为成熟的阶段,并呈现出通向近代历史学的实证主义特征。内藤湖南不有且只有于对史学发展史的叙述,更从深层阐述其背后存在的时代思潮史,并强调了中国史学所具有的探索“沿革之变迁大势”的史学传统。
《经典淡出之后:20世纪中国史学的转变与延续》主要内容包括:章太炎、胡适等人关于“一以贯之”、的新说及争议、陈寅恪的文字意趣及其“独立精神”、有教无类:中古文化与政治的互动——读陈寅恪隋唐两论札记、《古史辨》的时代语境和学理基础等。
本书指出任何史学作品都包含了一种深层结构、一种未经批评而被接受的范式,它是诗学的,也是语言学的。书中以十九世纪八位有代表性的史学思想家为例,展示其历史著述所采用的主导性比喻方式,从而确证历史作品普遍存在的诗学本质。
赖德霖著的《中国近代思想史与建筑史学史》是一项建筑史学史研究。不同于以历史遗物和历史过往为基本研究材料的建筑史。也不同于围绕着一部史书的编纂过程时相关人和事的记述,建筑史学史关注包括历史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等问题在内的历史认知模式的发展历史。本书在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专业美学和中国风格建筑探索的背景之下,对乐嘉藻、朱启钤、粱思成、刘敦桢、林徽因,以及童寯等几位主要中国的建筑史学奠基人的论著进行知识考古学的分析。借助分析代表性中国建筑史家历史建构的过程,进一步揭示他们的历史文本所包含的学术思想、社会影响和文化观念,乃至这些文本与20世纪中国建筑现代化探索与实践之间丰富的历史关联。本书另有四篇附录文章介绍鲍希曼、喜龙仁两位西方中国建筑和美术史家在中国的影响,以及20
作者突破以往研究的窠臼,将北宋史学思想的流变分为复兴期、变革期、繁荣期和衰落期,并对其突出特征及主要表现进行了深入论述。复兴期(建隆至天圣明道间):学者们为确立新兴政权的统治秩序、正统地位以及伦理道德体系,展开深入思考,并提出了一系列史学主张,但总体上对传统史学思想继承多,创新少。变革期(庆历之际):随着疑经惑传思潮的兴起,意欲以新的经学思想来重新整齐史学的思潮也随之兴起,并蓬勃展开。繁荣期(嘉至元间):学者们不约而同地对王道提出了诉求,并提出了自己的王霸义利观,实现了对北宋深刻统治危机的回应;新正统论剔除了传统正统论中的神学内容,以道德理性和政治理性为标准,来评判朝代的正统与否,使以居正与大一统为基本内容的正统观得到学者们的普遍认同;以义理推演历史发展、判定历史是非以及指
《经典淡出之后:20世纪中国史学的转变与延续》主要内容包括:章太炎、胡适等人关于“一以贯之”、的新说及争议、陈寅恪的文字意趣及其“独立精神”、有教无类:中古文化与政治的互动——读陈寅恪隋唐两论札记、《古史辨》的时代语境和学理基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