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百万年的人类进化史中,谁能率先掌握先进技术,就能取得阶段性领先,甚至灭掉其他竞争者。因此,从地缘角度写一部人类史,不仅是复盘人类的进化历程,展示各有所长的诸多文明,比较东西方的成败优劣,更是要寻找隐藏于地理与时间背后的规则,以及那些关键的技术节点,帮助大家重新认识自己,看清未来世界的走向。地图上有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一段故事都会以不同形式反复上演。看懂地图,才能看懂波澜激荡的历史;看清地缘,才能看清未来世界新走向。翻开这本书,你将看到:◎人类是如何脱离动物范畴,变身为万物之灵的?◎为何人类文明发源于热带,兴盛于温带?◎为什么尼罗河阻碍了埃及向非洲腹地传播文明,反而促使全新类型的海洋文明出现?◎是什么让人类可以突破血缘纽带,实现社群扩张,团结更多人?这带来的不仅是内
如果“一条河流”能够影响上下游国家的地缘政治关系,那么,“一条产业链”为什么不能起到同样的作用呢?本书借鉴“地缘政治”的概念,提出了“产缘政治”这一崭新理论,结合上至古希腊罗马、下至当今的世界历史实例,以产缘政治的视角重新看待人类文明的演进与大国崛起的历史。作为第一届亚洲图书奖得主张笑宇力作“文明三部曲”之终章,对4000年人类历史进行剔肤见骨地解剖,切中“技术·商贸·产业”三大历史的龙骨,揭示塑造我们这个世界最巨大、最隐秘的力量。新锐历史学者张笑宇,以近期新的认知模型重新解释历史与我们的世界:以“漏斗—喇叭模型”,重述技术进步的逻辑;以“三流循环”,拆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以“产缘政治”,阐释国家的博弈与兴亡。本书将带你重新思考:古罗马政体与奴隶产业之间有什么内在关系?中古时代欧
本书包括史念海先生代表作20余篇,均曾发表于《河山集》一至九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重要学术专著或期刊中。 上册主要介绍我国山川地貌、关隘都会;下册重在介绍我国道路交通与军事地理。史先生毕生研究将历史文献与野外实地考察相结合,解决了大量文献考证无法解决的问题,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和军事学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全书收录注释2600余条,详尽周至;保留并精修原作所有插图60余幅。 本书兼具较高的学术性和适度的普及性,是一部普及中国历史地理知识,进而弘扬中国文化及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地理学读物。
.
即使是手握法典,也不见得能依法而判,时而依赖执法者运用情、理和礼,来补法之不足。本书聚焦特殊身份的僧人、妾侍,试图发现各种影响宋代司法的人为因素,将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着重探索僧人的宗教身分和妾的家属身分这两种因素的影响,并从司法者的角度,综合考虑法官做出裁判的复杂性。基于对法典和案例的分析,阐释司法过程中发生的纠纷,以及当时人的命运、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概念、潜意识的观念,从司法的角度,以跨学科的知识互通与交流,直击传统中国治理的深层脉络。此次出版——新增万字修订内容,以别开生面地形式呈现,读之犹如面对面聆听三代学人的交流讨论,了解多样学术观点与近期新学术进展。
本书为平湖历史档案研究丛书之一种。袜业是平湖近代新兴手工业中最为重要的行业,在袜业发展的同时,平湖的线衫、线帽、手套、围巾、花边等其他针织产品生产也有一定的发展。平湖袜业虽可归类为近代新兴手工业,但其发展的理路与传统手工业相似,即高度专业化、市场化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本书共分五章,详尽论述了1911—1949年平湖袜业的兴衰发展,研究了平湖近代工业的发展历程。为江南地区近代经济的发展的研究提供了独到的视角和论点。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成果。全书研究时间范围自新文化运动兴起至新中国成立。按照历史进程的先后顺序,分为孕育、初创、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五个阶段。作者以文献史料为依据,通过系统的资料整理,从出版物(书、报、刊)、出版活动(编、印、发)、出版管理等方面,对各个时期的出版业进行考察,着重记述其发展历程、研究其发展动因、揭示其发展规律。书稿中引用了大量原始文件和资料,并与其他相关史料进行对比分析,尽可能地做到言之有据和客观全面。全书脉络清晰地呈现了近现代出版业的发展历程及内在联系,拓展了现代出版史的研究范畴,具有学术创新意义和史料整理价值。
英国埃及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约翰·罗默根据自己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研究和实地考察经历,基于曾被弃之一旁的证据,以及近二十年来的全新考古发现成果,撰写了一套三卷本古埃及史作品,重新构建了我们对世界上已知最早文明之一的理解。 第二卷的主要内容始于修筑吉萨大金字塔的时期,涵盖了古王国的衰落、第一中间期的出现、中王国的兴起和君主制的重建,以及中王国的衰亡等阶段,其间的主角既有法老和廷臣,也有普通民众。相较第一卷中相对沉默无言的历史,本卷所涉及的非凡历史因圣书文字的出现而显得更为喧闹,它见证了古埃及王国中宫廷文学的诞生、统一国家的复兴以及法老时代最精美艺术品的问世。在叙述历史之外,本卷还梳理了埃及学的发展脉络,展现了关于这失落已久的古埃及世界的传统观念在最早书写这段历史的年代遭到扭曲的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24年下卷(总第31卷)设有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科建设研究 中国古代史学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 外国史学研究 史学史文献整理与研究 史学评论 等7个栏目,刊发论文、评论、综述26篇。另有两篇附录。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虽属专门史的范畴,但研究课题广泛触及历史学的各个具体领域,兼具微观实证与宏观思辨的双重属性。本卷所刊论文,比较关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关注史书编纂中具体史事删定勒成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大家可以欣喜地感到,本刊近年来所发论文,国际视野越来越开阔,中西史学比较研究不断深入。诚然,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历史研究产生了巨大冲击,但也促使学者更多地关注历史编纂学的问题。当前,建构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课题。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中国传
本书稿延续《竹书纪年研究(1980-2000)》《竹书纪年研究(2001-2013)》,集结了1917—1979年间海内外研究者陈梦家、刘盼遂、蒙文通、屈万里、钱穆、杨宽、杨树达、姚际恒、朱希祖等二十几位专家对《竹书纪年》研究的重要成果。这35篇重要论文,分别深入探讨了《竹书纪年》版本、内容及创作背景,系统而全面地从直接史料中搜寻相关的证据,对于“今本”《竹书纪年》的真伪、“古本”和“今本”的不同思想倾向、《竹书纪年》的史实考证、标点句读以及英译探讨等问题,均提出有力的文献佐证和商榷意见。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24年上卷(总第30卷)设有 中国古代史学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 外国史学研究 当代史学评论 等8个栏目,刊发论文、评论、综述26篇。 2024年是李大钊《史学要论》出版100周年,本卷特设专栏以表纪念,刊文3篇。胡湛、李静波、周文玖分别从传播、收藏、批评、整理等角度,对李大钊的《史学要论》《唯物史观》《史学思想史》《进步的历史观》等文献进行了新的研究和诠释,剖析了李大钊史学思想对民国时期史学家的影响,有助于推进李大钊及其史学思想的研究。 本辑设 《周易》与史学 栏目,凌俊峰《论〈三国志〉中的易学思想》从撰史旨趣、行文叙事、史论等多方面分析了陈寿《三国志》以易解史的特点。于子强《易学视野下的苏辙 兼谈其易学与史学的互动》对宋人苏辙的易学观念、易史互动对其学术思想及政治主张的影
《中国史学史长编》为“专题史研究文库”中的一种,是一部上起先秦、下迄民国的首尾完整的中国史学发展通史。它采用编章体,以专题化的方式分期论述中国史学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脉络,涵盖史家、史书、史官制度、修史活动等方方面面。全书90余万字,涉及史著449部,论及史家约600人,是新中国贯通古今的史学史著作,也是整个20世纪全面系统、篇幅较大的史学史著作。此外,此书完成于1975年,填补了1964-1976年中国史学史编纂的空白。本书为首次整理出版。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23年下卷(总第29卷)设 中国古代史学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 外国史学研究 历史文献学研究 学术评论 等栏目,刊发论文、评论和会议综述26篇。 21世纪以来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有一些新的特征,本卷特辟 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研究 栏目,以期对近20年来本学科的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有一个回顾,并对当前的理论与方法论热点问题有所回应。邹兆辰通过分析马克思恩格斯与新中国史学中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论与研究史,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在评价历史人物上的方法论价值。李恒、史珮琪以21世纪以来《史学月刊》所刊发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文章为主要依据,提炼出20余年来中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主要问题,总结了该领域的基本发展情况。许洪冲从研究视角更新和自主理论体系建构两个方面反思了近年来中国史学史学
以上ISBN信息均为平台自动生成,部分商品参数可能存在些许误差,商品准确参数详情可咨询客服。本店为新华书店总部直营店铺,所售图书均为正版,请放心购买!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基本信息 书 名 武则天研究 论世衡史丛书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 者 孟宪实著 出版时间 20210801 I S B N 9787220121272 定价 108 开 本 16开 185*260 装 帧 平装 版 次 1 字 数 457 (千字)
《理论与史学》集刊致力打造中国历史理论研究的阵地。中国历史理论研究对于打通古今中外,开展长时段、大历史研究,树立世界眼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历史智慧、智力支持具有重要价值。2019年,经中央批准,成立历史理论研究所,这是国家发展对历史理论研究提出的要求。本集刊依托历史理论研究所,发挥利用研究室的学术资源与学科优势,刊发有关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中国历史发展道路、中国社会形态、中外文明比较、中西现代化道路进程比较等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的文章,搭建中国历史理论研究的特色平台。本书为集刊的第10辑,共收录15篇文章,分为 特稿 圆桌会议:公众史学的理论与方法 马克思主义史学 中国古代学术史研究 近现代史家与史学 外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学术动态与评介 等7个栏目。
《地图里的人类史》 在三百万年的人类进化史中,谁能率先掌握先进技术,就能取得阶段性领先,甚至灭掉其他竞争者。因此,从地缘角度写一部人类史,不仅是复盘人类的进化历程,展示各有所长的诸多文明,比较东西方的成败优劣,更是要寻找隐藏于地理与时间背后的规则,以及那些关键的技术节点,帮助大家重新认识自己,看清未来世界的走向。地图上有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一段故事都会以不同形式反复上演。看懂地图,才能看懂波澜激荡的历史;看清地缘,才能看清未来世界新走向。翻开这本书,你将看到:◎人类是如何脱离动物范畴,变身为万物之灵的?◎为何人类文明发源于热带,兴盛于温带?◎为什么尼罗河阻碍了埃及向非洲腹地传播文明,反而促使全新类型的海洋文明出现?◎是什么让人类可以突破血缘纽带,实现社群扩张,团结更多
《清风之华:王杰与乾嘉两朝政治》是文史学者卜键继《国之大臣》后,历时八年,查阅史料、多次实地考察创作而成的又一部力作。本书以清代中叶名臣王杰为引,展开一幅时代的画卷。本书史料充分,作者笔墨酣畅,让读者在其中看到清代中期的选人用人制度、司法制度、赋税制度、社会治理方式、官员生活,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作者通过对中央与地方、皇帝与官员、官员与官员、官民之间关系的描写,全面呈现了清代中期的政治图景。全书背景宏阔,但细节却生动有趣,一个个人物形象借助于细节跃然纸上,读起来饶有趣味,发人深思。
本书指出任何史学作品都包含了一种深层结构、一种未经批评而被接受的范式,它是诗学的,也是语言学的。书中以十九世纪八位有代表性的史学思想家为例,展示其历史著述所采用的主导性比喻方式,从而确证历史作品普遍存在的诗学本质。
《北大史学(20)》收录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内容涉及中外史学的各个方面,包括考古学、埃及学、环境学等多个论题。尤其是“宋金元时期士人的书信往来与讯息沟通”专辑,以主题讨论的方式,收录魏希德、黄宽重、平田茂树等史家的论文多篇,对这一主题进行了集中而富有深度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