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主要分析了自清以来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所产生的交互影响,着重考察淮北地区人类活动,特别是政府行为和官僚意志对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影响。作者分析了治水、漕运和盐务等政策对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产、民性及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等的塑造、影响及作用。作者所讨论的空间范围,包括苏北、皖北、鲁西南在内的淮河下游地区,分别从漕运、盐业、农业、民生等面描述了淮北社会在中央政府基于政治权力的实际运作下,如何从唐宋时代的鱼米之乡演变为后来的穷乡瘠壤。除此之外,本书还对上述这一时期淮北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衰变及平民的生活状态也做了细致地考察和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清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在“顾全大局”的政治思维下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
良渚文化(约距今5300~4300年)是中国*重要的史前文化之一,率先完成早期国家构建,成为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重要实证。本书综述近期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大背景下,讲述了良渚文化的形成、发展和衰落,强调了其榜样作用。书中提出,前良渚时代各地区的灿烂发展和相互撞击,激发出新的政治理想,良渚文化取得的成就,是熔合此前发展成果的结晶;良渚文化虽然在距今4300年前后衰落,但并未以反面教材的形象黯然退场,而是对此后孕育夏王朝的各地区社会发展和激荡整合产生了深刻影响。 书中有对良渚文化精彩发现的全面介绍,对良渚图像资料的新鲜解读,也有对良渚早期国家构建方式的深入思考。本书可以加深一般读者对良渚文化的切实了解,也有助于考古、历史及相关学科研究者开展进一步学术探讨。
《文献清源与史学问径(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中华书局》作者精研宋元史籍与四库文献,从历史文献学入手,立足实证,力求新知。此次收录近作二十四篇,以扎实的个案研究和宏通的阐释解读,一以贯之地探究由文献入史学的路径与方法,摸索历史研究的新范式。 从作者的亲身实践到方法论层面的不断反思,《文献清源与史学问径(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中华书局》亦可看作一部青年学者的养成史,对于历史学、文献学等领域的研习入门,定多启发与共鸣。
本书是《两宋烽烟录》系列的第三卷,聚焦十二世纪宋金战争史,以女真崛起、金国建立为起点,展现宋金和战历史的复杂进程。力图突破传统史观,融合社会治乱、人事更迭、经济升降及地缘外交等因素,呈现出宋、金和战的风云变幻,以及众多历史人物的功过、命运,全景式地再现了十二世纪宋金间的和战博弈。
本书是《两宋烽烟录》系列的第一卷,作者依据翔实的资料,对北宋王朝建立前后,与北方契丹辽王朝间的征战与共处,作了全面梳理。凭借深厚的文献功底,对关键事件,如陈桥兵变、高梁河之战、澶渊之盟等,予以清晰阐释,不仅穿插相关历史背景介绍,而且融入个性化分析,讲述既有温度,又有深度,全景式地再现了十世纪后期宋辽之间的和战博弈。
本书是一部明代政治制度史的经典著作,立足于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形成道路,以明代国家权力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法则为切入点,勾勒出明代从中央到地方,从皇帝到乡绅里甲层层制衡的庞大国家机器。通过明代权力结构初创、定型、调整、再定型的全过程,展现明代国家权力结构演变的双轨制轨迹,展示中国历代国家权力“内廷机构外廷化、中央机构地方化、监察机构行政化”的普遍规律,揭示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尤其是君主制度的本质特征。
本书是《两宋烽烟录》系列的第四卷。自1234年宋蒙联军攻灭金朝,至1279年崖山之战宋室败亡,宋、蒙(元)之间的战事持续了近半个世纪。本书以宋蒙(元)之和战为主线,旁及蒙古崛起、西夏灭亡、蒙古西征、宋蒙联盟灭金、蒙古汗位争夺等支线,全景式展现了十三世纪两大政权的军事对抗与政治博弈,既是对传统宋元战争叙事的深化与拓展,也是中国军事史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
本书是《两宋烽烟录》系列的第二卷,以宋夏百年和战为中心,系统梳理西夏从边陲小邦发展为与宋、辽鼎立强国的历程。从军事、外交、经济等多个角度,对西夏“以小搏大”的立国策略,以及宋、辽、西夏间的势力消长,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全景式地再现了十一世纪宋与西夏之间的和战博弈。
.
本书为当代历史研究论文集,全面反思与阐释了西方各种史学思潮在中国史学界的应用状况,作者还提出拓展史学进境的新思路需从跨学科的角度借鉴社会学的“中层理论”,本书不仅是作者近二十年对此问题的持续思考的精粹集结, 是史学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见成效的尝试。作者借对当代历史研究的反思与阐释,向 多学人分享了兼具 视野的研究素养、剖析事物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研究思路和 学科专业壁垒的研究方法,具体体现在宏观上要思考当代思潮变动下的政治动态与社会发展,微观上要带着问题意识深入社会观察生活,以此锤炼史学工作者通达的问题意识及 局部事件的洞察力。
本书为“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丛书”中的一册,分上、下两编。上编为“于阗史探研”,下编为“和田出土汉文文书释录 ”。作者从唐代前期于阗政治史进程探究开始,对西域独立的绿洲王国于阗,从其历史发展进程、与汉文化及敦煌文化的交流、考古文物及文献释录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唐宋时期于阗的历史和文化,进而肯定和凸显了于阗在丝绸之路南道上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展示了中亚丝路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本书为王寿南先生的博士论文,指导教师为近代著名出版家和教育家王云五及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全书共十章,对自唐睿宗景云元年起至唐亡为止之节度使、观察使、都防御使、经略使等进行了详细讨论,叙述唐代中央政府对藩镇控制力的演变。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虽距离初版已过半个世纪,但仍是唐代藩镇研究领域的重要著作,尤其是作者为写作本书所制作的唐代藩镇总表,包含86镇,藩镇1333人,几乎将唐代藩镇网罗在内,内容详尽,为全书的统计分析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也为后来研究者打下重要基础。
本书是2019年“问津学术年会”与会人员提交的学术论文集合,是2019年天津人文历史学界的近期新研究成果。本书涉及天津文史研究的方方面面,内容涵盖天津地理、社会、文化、风俗、历史、历史人物等。作者中既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也有民间的文史学者,是一本有关2019年天津文史学界成果的总结性著作。本书全面反映了天津文史学界2019年天津文史研究的情况,既有学术性的专业论文,又有适于普通读者的通俗文章,可谓雅俗共赏。
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各项事业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特别是在军事、经济、科技等方面已在世界多极格局中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出了“中国的声音”。在此背景之下,中国学者的文学或文化研究也应追随时代步伐,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学或文化研究理论,取得既有世界意义,又体现中国学者独特思考的学术研究成果。具体到霍桑研究而言,虽然英语世界的霍桑研究几近两百年,而其真正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不足五十载。但是,与19世纪或20世纪早期英语世界的霍桑研究者相比,当下中国学者是处于科技发达、资讯便捷、文化信息交流极其通畅的时代。因而,中国学者理应汲取和吸收一切英语世界研究的优秀成果,同时熔铸基于中国文化语境的独特思考,为霍桑研究增添新的内容和方法,从而在世界霍
内容简介 19—20世纪之交,是一个旧学衰落,新学纷争的时代;在西学冲击下,出现“国粹”“国学”等概念。本书聚焦于“国学”,以此为“抓手”,剖析“国家与学术”的时代主题——什么是国学?国学是否妨碍中国“走向世界”?国学自身怎样“走向世界”?在一连串追问之下,作者把一系列充满歧异而使人困惑的、远远超出学术的范围,形成社会参与相对广泛的思想论争展开在我们面前。 本书大体涵盖清末保存国粹与民国整理国故两大运动。讨论了这个时代思想文化层面所面对的根本性问题,投射入也表达出20世纪前期,许多中国学人的共同期待,即中国的整体“复兴”。
汉字书写有何规律可循?字体演变如何在日常书写中完成?两千年前的汉代简牍墨迹,隐藏着哪些汉字书写与字体演变规律? 本书以敦煌汉简为研究对象,以汉字书写研究为核心,通过对字样笔形、部件、结构体势等的全面分析,探讨了影响书写的诸多因素以及书写对汉字字体演变的影响,考察了敦煌汉简书写特征及其所反映的书写规律与隶变、草化、楷化等字体演变规律。
今天的中国究竟从何而来?现代中国何以能避免多族群帝国崩溃和分裂的命运,建立一个高度有效且长期稳定的国家?其疆域构成、族群组合和政权形态具有何种历史合理性与独特性?今后的中国国家能否继续维持“既大且强”的格局?本书令人信服地回答了以上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本书是一部视野宏大、新见迭出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全书主要围绕对现代中国形成过程的重新认识问题,以及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书写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展开研究。作者从全球史的视角,着眼于地缘政治、财政军事和政治认同三个要素,全面论述十七至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下探寻现代中国形成的独特路径。全书视野宽广,内容丰富,见解独到,对于试图理解现代中国之过去与未来的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来说,都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精彩著作。
汉字书写有何规律可循?字体演变如何在日常书写中完成?两千年前的汉代简牍墨迹,隐藏着哪些汉字书写与字体演变规律? 本书以敦煌汉简为研究对象,以汉字书写研究为核心,通过对字样笔形、部件、结构体势等的全面分析,探讨了影响书写的诸多因素以及书写对汉字字体演变的影响,考察了敦煌汉简书写特征及其所反映的书写规律与隶变、草化、楷化等字体演变规律。
本书为平湖历史档案研究丛书之一种。袜业是平湖近代新兴手工业中最为重要的行业,在袜业发展的同时,平湖的线衫、线帽、手套、围巾、花边等其他针织产品生产也有一定的发展。平湖袜业虽可归类为近代新兴手工业,但其发展的理路与传统手工业相似,即高度专业化、市场化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本书共分五章,详尽论述了1911—1949年平湖袜业的兴衰发展,研究了平湖近代工业的发展历程。为江南地区近代经济的发展的研究提供了独到的视角和论点。
继“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二集》后,茅海建教授第三部新论结集。 全书五篇重磅文章:从康有为与光绪帝的关系入手,讨论康在戊戌变法中的主导作用;从经学史的视角剖析康“大同三世说”的发展脉络和学理依据;考察康有为走到政治舞台中央的晋身之路;深入挖掘张荫桓的前后经历,检讨清朝高层外交政策上的方向性错误及边疆危机的产生。 对戊戌年光绪帝改革谕旨的研究,与此前讨论康、梁的政治思想与政策设计成为姊妹篇,以 终确立戊戌变法的性质。 戊戌变法是近代 的重大事件,影响深远的改革运动。茅海建教授积20余年之功,矢志不渝地考索、撰述,此书是第六部著作。至此,通过扎实的史料释证,基本上完成了对整个变法所有重要细节的拼图,“史实重建”的工作告一段落。
《卫辉与太公文化》为中国·卫辉太公文化高层论坛——太公文化与黄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改论文集收录了相关专家对卫辉及太公文化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看法,专家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为保留各专家的研究成果并促进太公文化的进一步研究,特结集成书出版。本书从太公史迹研究、太公思想及谋略研究、黄河文化及太公文化研究三大板块进行研究。该书稿较为成熟,而且作者都是国内较知名的专家学者,他们的论文代表了当今太公文化研究的近期新成果,极富有学术价值。
本书是一部以古典文献学治学方法贯穿始终来撰写的西方汉学史。全书采用“汉学谱系”的脉络进行框架安排和内容叙述,着重探讨了在传统汉学体系下,欧美几代汉学家不断传承并坚持的治学取径。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成果。全书研究时间范围自新文化运动兴起至新中国成立。按照历史进程的先后顺序,分为孕育、初创、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五个阶段。作者以文献史料为依据,通过系统的资料整理,从出版物(书、报、刊)、出版活动(编、印、发)、出版管理等方面,对各个时期的出版业进行考察,着重记述其发展历程、研究其发展动因、揭示其发展规律。书稿中引用了大量原始文件和资料,并与其他相关史料进行对比分析,尽可能地做到言之有据和客观全面。全书脉络清晰地呈现了近现代出版业的发展历程及内在联系,拓展了现代出版史的研究范畴,具有学术创新意义和史料整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