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而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历史学是什么》一书作者围绕 历史 历史学 中国历史 等核心词汇高屋建瓴,结合普通读者熟悉的多个案例深入浅出地呈现了一个学科的精彩面貌。
知识的历史是什么?这本引人入胜的小书揭示了知识史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的独特之处,以及它与科学史、思想史、知识社会学和文化史的区别。著名文化史家彼得 伯克首先从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印度、东亚、欧洲、美洲和伊斯兰世界)广泛撷取范例,讨论该领域学者关注的核心概念,继而梳理了"信息"转变为"知识"的"加工"过程,后指出了当前该学科面临的若干重大问题,并尝试为之提供解决的方案。本书对于所有学习历史和人文学科的学生,以及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都是的。
本书为当代历史研究论文集,全面反思与阐释了西方各种史学思潮在中国史学界的应用状况,作者还提出拓展史学进境的新思路需从跨学科的角度借鉴社会学的 中层理论 ,本书不仅是作者近二十年对此问题的持续思考的精粹集结,更是史学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见成效的尝试。作者借对当代历史研究的反思与阐释,向更多学人分享了兼具全球视野的研究素养、剖析事物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研究思路和超越学科专业壁垒的研究方法,具体体现在宏观上要思考当代思潮变动下的政治动态与社会发展,微观上要带着问题意识深入社会观察生活,以此锤炼史学工作者通达的问题意识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
本书从新发现的莱顿大学特藏郭实猎文献、圣公会非官方档案、荷兰传道会档案入手, 将这些用英语、德语、荷兰语、日语、汉语等多语种文献写成的日记、书信、自传和著作互勘, 以考察郭实猎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 分析他的人格特征和行事风格, 揭示他的语言学习能力和交际方法, 勾勒他由东印度群岛到暹罗再到中国的入华路线, 进而考索他与在广州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港脚商人、新教传教士的互动关系, 以及他在“开放中国”的过程中所发挥的舆论作用和实践层面的影响。
在这本别开生面的访谈录中,玛丽亚 露西娅 帕拉蕾丝-伯克通过与九位引领了 新史学 写作的学者的深入对话,探讨了历史写作的新路径,考察了所谓 新史学 的特性。在访谈中,阿萨 布里格斯、彼得 伯克、罗伯特 达恩顿、卡洛 金兹堡、杰克 古迪、丹尼尔 罗什、昆廷 斯金纳、基思 托马斯和娜塔莉 泽蒙 戴维斯,就他们的主要著作以及他们与其他重要史学家和理论家之间的关系,回答了相关的问题。 访谈者促使每一位历史学家说明他们的方法的合理性,反思自己的思想轨迹,将历史学家们原本可能深藏不露的经历和思想清晰地展现出来。这些访谈为当代史学实践的可能性、问题和关注点提供了新的洞见。这样一部生动而予人启迪的著作,对于学生和研究者而言都具有吸引力。
《历史知识与历史谬误:当代史学实践导论》关注历史学家对于过去知道什么以及知道多少,通过严谨的论证和生动的案例分析,探讨了一系列历史认识论问题:史学编撰中的叙事、客观性、记忆问题,史学写作的任务,历史研究中的一致性,如何避免史学谬误等等,是作者对于历史知识的局限及条件的理论思考。作者对从希罗多德以降,至当代史学大师的历史认识论实践加以反思,对史学入门者及历史从业者都具有参考价值。
历史是什么?历史学研究什么?历史和历史学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自身有什么帮助?为什么历史学在当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历史学的未来何在? 本书围绕 历史学为什么重要 这一主题,探讨了历史学学科的基本问题,适于对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历史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言不必称希腊》包括“旅行现场引发的疑问”和“源远流长的西方历史、考古和文物造假”两个部分的内容,通过大量图片“以图证史”,对自19世纪以来形成的所谓西方文明史提出全面、系统的质疑。作者认为,西方社会长时间持续不断地、成体系地历史造假、考古造假和文物造假,虚构古希腊、古埃及、古两河流域和古印度文明,将这个“三条河文明”推到比中华文明更古老的地位,同时在美洲也布置“古代文明”的迷魂阵,目的就是贬低、矮化中华文明的历史,可谓“历史的阴谋”。作者指出,现今教科书所描述的世界文明史,完全是19世纪西方中心论的产物,充满了虚构和伪造。这部伪史处心积虑地遮蔽中华文明的光辉,造成现代中国人深度的文化自卑,阻碍中华民族走向文化复兴,必须予以揭示。《光从中华来》用10个主题内容和大量图片,论证了中华
《甲申前夜·大晦》以明末为历史背景,以松锦战役中浮海逃回的辽东明军下级军官刘破虏在崇祯十六年冬天的一系列诡异经历为主线,描绘了在明王朝行将就木的最后时光里,官员、军人、百姓在大灾、大疫、大战中的人生百态和命运浮沉。
本书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主要分析了自清以来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所产生的交互影响,着重考察淮北地区人类活动,特别是政府行为和官僚意志对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影响。作者分析了治水、漕运和盐务等政策对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产、民性及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等的塑造、影响及作用。作者所讨论的空间范围,包括苏北、皖北、鲁西南在内的淮河下游地区,分别从漕运、盐业、农业、民生等面描述了淮北社会在中央政府基于政治权力的实际运作下,如何从唐宋时代的鱼米之乡演变为后来的穷乡瘠壤。除此之外,本书还对上述这一时期淮北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衰变及平民的生活状态也做了细致地考察和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清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在“顾全大局”的政治思维下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
张聪所著的《行万里路(宋代的旅行与文化)/新史学译丛》很好地利用了宋代官方材料和宋人游记、笔记,深刻地剖析了旅行在宋代文化及地方史上扮演的重要地位。作者结合旅行文学书写与旅行实作历史,认为宋代在创造与维持一个士大夫精英集团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丰富的旅行经验,强化了宋代精英作为国家政治、社会与文化领袖的地位。
魏晋是一个在文化目前有特殊意义的时代。这是充满战争和饥馑、阴谋和残忍、悲歌慷慨和背信弃义、寻欢作乐和潇洒风流的二百余年,也是思想最活跃、感情最丰富的二百余年。在这个环境里,产生了玄学,文学独立成科,书法和绘画都有了辉煌的发展。在这个环境里,中国士人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心路历程。 作者立足于大量史料的搜集和辨析,通过对相关具体事件及其前因后果、发展脉络的细致梳理,描述出魏晋时期玄学的发展与士人普遍心态变化的历史面貌,敏锐地把握政局、思潮迅变中士人群体普遍的人生取向、道德操守、生活情趣,以及他们人性的张扬与泯灭,并从这些心态变化所引发的艺术情趣中细腻地辨认其审美风尚的性质与价值。
本书分《导论》《先秦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明清时期》《近现代时期中外比较背景下的考察》五卷,是*部中国历史编纂学通史著作。纵向上,上起先秦时期,下迄20世纪末,系统论述中国历史编纂学的发展道路和内在规律;横向上,把握住各个时期史学名著的著述宗旨、成书过程、编纂技巧、史学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全书纵向考察和横向联系相结合,构成中国历史编纂学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周密的知识体系。史料丰富,论据坚实,论证深刻,彰显了当代中国史学的民族特色,对于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和推进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具有重要价值。本书又是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将提供一部 中华文化何以长期连续 的读本,从当前来看,正高度契合中共中央关于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的精神,更凸显出本书的理论意义和现实
《秦汉魏晋史探微》一书,辑录了田余庆先生在书名断代范围之内的十九篇文章。这些文章,如《说张楚》、《论轮台诏》等,一般写在1979-1989年之间,少数文章定稿稍晚一点,但内容是在这十年之中酝酿的。有两篇写得较早,即《关于曹操的几个问题》、《曹袁之争与世家大族》,与其他文章在观点上有承袭或照应之处,所以经删节后也选收进来了。最后两篇文章,即《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和《消除“代沟”,共同前进》,则是为了保存转折时期思想的一点陈迹,纪念上世纪那个“活泼泼”的八十年代,而收录进来。
中国历史编纂学的发达,是中国文化特色的重要方面。千百年来,学者们一直在讨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典制体等史书体裁及与之相关的史例、史法等问题,思考史家的主体修养对史书编修的影响,正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传统历史编纂学的多样性、丰富性和思想上的深邃性。《历史编纂学思想卷》研究历代史学家在反映历史变化时,为撰写史书,在体裁体例上的创造。注意从中国史学史发展过程中,思考历史编纂学的变革和特征,论说每一体裁的史学观念,以及不同历史编纂观念的发展。对每一重大历史编纂学的思想,有专门的讨论。
本书是一部明代政治制度史的经典著作,立足于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形成道路,以明代国家权力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法则为切入点,勾勒出明代从中央到地方,从皇帝到乡绅里甲层层制衡的庞大国家机器。通过明代权力结构初创、定型、调整、再定型的全过程,展现明代国家权力结构演变的双轨制轨迹,展示中国历代国家权力“内廷机构外廷化、中央机构地方化、监察机构行政化”的普遍规律,揭示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尤其是君主制度的本质特征。
本书以时间为序,采取左为中国大事年表、右为外国大事年表的体例对比编排中外历史发展进程,直观形象,有助于读者:(1)了解和掌握在同一时间段发生的中外史事,特别是利于学生对比记忆来易于记住;(2)在同时段发展的对比中,发现中国文明何时领先于世界文明,何时落后于其他文明,深思民族发展的命运。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史学思想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阶段,为传统史学奠定了基本规模和格局。史学在这一时期,逐步从经、子门类中分离出来,蔚为中国学术之大宗。《魏晋南北朝史学思想卷》采用纵贯横通的论述方式,既有对魏晋南北朝史学思想发展的宏观研究,也有对这个时期的主要史家的史学思想的微观考察。全书考察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与史学思想的关系,以及哲学与宗教对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同时,对魏晋与南北朝这两个时期的几个有代表性的史家的史学思想进行了个案分析。
古史辨是改变近代中国史学气候的一个晴天霹雳。本书把古史辨运动当作近代学术思想发展中一个历史现象来描述,主要探讨了运动何以会爆发、以什么样的风貌出现、带来什么影响等近代思想史问题。本书认为,导致该运动产生的 关键性的因素是清季今文家的历史解释,而清末民初错综复杂的思想学术环境尤为重要,顾颉刚个人的\"冲天一击\"则是运动的触媒。此外,本书也考察了三个层面的问题: 个层面:思想家们原来的想法到底是什么,这些想法与他们生活于其间的思想传统有什么样的关系;第二个层面:思想家们真正做到了什么;第三个层面: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思想家们的实绩产生了什么影响,及后来的人怎样去理解其作为。在描述历史现象时,本书对\"心理事实\"与\"历史事实\"加以分殊,认为不管合理或不合理的思想都可能在历 造成巨大的影响,在
全套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先秦至近代中国史学评论产生、发展、演进的历史及其对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贡献。历史脉络分明,逻辑严谨,研究深入,史料详实,是今人研究古代史学批评的宏观史学著作,融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于一体,具有里程碑意义和较高的学术文化价值。
本书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哲学史的梳理,而是对历史哲学的问题谱系在纵向维度上的考察。 部分主要梳理历史哲学诞生之前,历史、天命与人为的张力;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历史神学对历史哲学的重要影响;第三部分主要揭示德国历史学派及哲学家在历史哲学方面的思想贡献。尤其是以黑格尔和康德分别代表的“思辨的历史哲学”与“批判的历史哲学”及其所开启的不同路向;第四部分主要考察历史哲学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第五部分是相关余论。
《历史盛衰论卷》通过对历代历史盛衰论变化与发展的论述,系统讨论了彰往察来、殷鉴思想、资治观念,人才观以及盛衰大势论等,展示了传统史学中历史盛衰论的丰富内涵,论说历代兴衰论中包含的民为邦本、忧患意识,由诸多方面进而思考这些思想在安邦治国中的重大的价值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大势产生的影响。
本书初版于1968年,后多次被河出书房、岩波书店、中央公论新社等日本知名出版社重印、再版,2018年中央公论新社又出版了增加了自跋的新版。在本书中,作者用生动、通俗的笔法再现了中国从东汉、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到隋唐帝国的历史进程,还原了残酷动荡、悲怆凄凉的中世。本书是宫崎市定“景气变动史观”的代表之作,书中反复论述了景气史观的本质和世界史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