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烽烟录:第四卷十三世纪宋蒙(元)和战实录精》 本书是《两宋烽烟录》系列的第四卷。自1234年宋蒙联军攻灭金朝,至1279年崖山之战宋室败亡,宋、蒙(元)之间的战事持续了近半个世纪。本书以宋蒙(元)之和战为主线,旁及蒙古崛起、西夏灭亡、蒙古西征、宋蒙联盟灭金、蒙古汗位争夺等支线,全景式展现了十三世纪两大政权的军事对抗与政治博弈,既是对传统宋元战争叙事的深化与拓展,也是中国军事史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
本书是李学勤先生 的公开课讲稿,记录了2008年至2011年间先生所讲授的金文课程。本书介绍了商末至西周季年 大多数重要器物,所述内容构建了西周金文的知识框架,提供了西周金文的研究范式,指明了西周金文的研究方向,是考古类型学、二重证据法以及系联法综合运用的体现。 本书既可视为《西周铜器断代》和《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的延续,又可视为夏商周断代工程《西周金文历谱》的补正,还可视为《史记。周本纪》的出土文献注本。 本书内容深入浅出,可作初入门径之用,又可为深入研究之资。
《全球史学史(第二版)》是一本采用比较眼光和全球视角的史学史著作,将18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史学的发展置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中加以讨论,不仅研究西方的史学流变,也考察亚洲、中东,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史学发展,并提供了关于全球化时代历史书写现状的叙述。第二版更新了有关拉丁美洲史学、非洲史学、全球史、环境史、性别史,以及俄罗斯史学的内容。 两个半世纪以来,全球的历史写作和学术研究是否经历了一个西方化的过程?基于自身的传统,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历史学家如何对西方的影响进行采纳或予以抵制?《全球史学史(第二版)》试图解答上述两个问题。不仅研究了西方的史学流变,也考察了亚洲和中东悠久的史学传统,以及从拉丁美洲到撒哈拉以南非洲等非西方世界更地方化的史学发展。以考察18世纪末尚未受到西方影响的各种类型
本书是20世纪供美国历史教师和学生使用的一部史学史教材,是以美国新史学研究的视角对西方史学史的全面回顾,最早出版于1937年,之后,作者根据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也立足于当时美国新史学的蓬勃发展,在1963年做了重新修订。 《历史著作史》称得上是一部真正的史学史,不仅叙述了历史著作的编撰情况,更对这些历史著作进行了优劣的评判,并以新史学研究的方法和视角叙述了历史学家对于研究历史的观点和方法的发展过程,追溯了西方史学发展的东方源头,预测了史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因此,出版于20世纪60年代的这本教材,放在今天来读,仍然可获得很多真知灼见,巴恩斯对史学研究的预测有些已经成为现实,有些仍然是对史学未来发展的警示。
内容简介: (1)《全球史学史》是当代著名历史家丹尼尔 伍尔夫的巅峰之作,出版后即确立了作者在全球史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史学史的写作要实现全球视角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需要考虑时间、空间的建构,文化的连续,此书的处理堪称典范,特别是在结构的安排上非常专业合理。在厚重叙述的同时,作者精选了52幅插图、35个主题框、46个文献摘录,并通过进一步阅读书目来避免过多的脚注,让这样一部学术大作让读者有深入浅出的阅读体验。 (2)丹尼尔 沃尔夫的《全球史学史》是第一部综述了从古至今世界各地史学思想和事件多元并存、互融并进的全球史学史论著。在时间上囊括了从大约4000年前直至20世纪末的漫长时段,探讨了不同社会、政治和文化语境中形成的不同史学传统,以及历史学在不同社会中的地位 的变化;在空间上涵盖了传统史学史研究中
......
本书结合气候、地理、环境变化、历史、考古等多个学科知识,分析了丝绸之路沿线游牧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动力,特别是作为游牧和游牧经济发展的首要工具——马的驯养、马车的起源及发展历史,结合众多资料确定了游牧经济的起源地,游牧经济发展各个阶段的情况,以及丝绸之路沿线的人群在红铜时代和青铜时代的迁徙、商品的运输和贸易情况,中亚东西部和欧亚草原人群的相互关系。《BR》
周棉等编著的《留学生群体与民国的社会发展》以民国时期政治和社会变迁进程为主要论述线索,按照清末―民国史的阶段性进程,建构大的纵向论述框架,以体现本课题历史学的学科本位;在各时段则以留学生群体的演变、角色和作用为基本考察内容,探讨本时段留学生和民国社会进程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对敦煌佛教文献残卷碎片进行缀合和研究。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作者普查了三万多个卷号的写本,发现了可新缀合的残卷近6500号2464组。每组缀合都是建立在对残卷内容、字迹、行款等方面比对分析的基础之上,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七万多号写本进行了全面普查,是一百多年来最的敦煌文献的家底摸排;第二,探索和总结出了系统的敦煌佛教写本的缀合程序和缀合方法;第三,对藏经洞文献的性质进行了深度探讨,提出了全新的观点,代表了该领域的前沿水平。
《焦循焦廷琥子年谱》以实证铺展、详加考证,条分缕析,使读者按谱索迹,获知焦氏父子学术、履历、交游、家世等方面的实况,昭示其真面目,使读者特别是研究者对焦氏父子有一真实的了解,他们不是钻故纸堆里的腐儒,也不是与世隔绝的隐士,而是心怀天下的哲学家、思想家、实学家、扬州学派重镇。子廷琥迟父循十九年出世,后数月辞世,子之履历和学术成就与其父相表里,故合谱之。
本书从宏观层面全面论述了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人民14年抗战的历史。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叙述、论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局部抗战、国共两党两军状况与对抗战不同的政策、“七七”事变与全面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三种不同性质政权的建立以及国统区和解放区、抗战各阶段形势与抗战的胜利等。中篇主要叙述、论述了战前中日关系、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的演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战时中国国际地位等。下篇主要叙述、论述了日本投降、英国重占香港、法国重返印支、对日本战犯的审判等。本书不仅全景式展现了抗战历史,而且表明了抗日战争在中国大国地位确立中的重要意义,充分说明了这是一场真正伟大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
本书所论,从古代“士”阶层的兴起、传统绅士阶层的形成和演变、绅商合流的萌发,一直延伸到近代绅商阶层的形成及其角色和作用;同时又通过绅商阶层的类型区分、社会属性、社会功能、政治参与的探讨,与西方的早期资产阶级作众多层面的比较,陈述对于“市民社会”、“公众领域”以及现代化进程中官商关系的见解。本书的出版不仅有助于推进近代中国绅商研究,而且可以深化人们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及其结构、体制变化的整体认识。
《唐研究》创办多年来一直是国内隋唐史、中古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集刊,主题涉及中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本卷为第二十九卷,主题专栏为”文本著作与书籍文化“,尤其关注从中古时代文本的形成过程、物质形态、文字流变等多个角度,讨论其中所反映的文学、制度、政治文化等问题,以研究实例展示了”文本“在中古史研究中所具有的重大价值和广阔前景,以及其中需要关注和避免的可能陷阱。此外,本卷还收录中古时代政治、宗教、军事等各方面的论文十馀篇;书评部分,对近年出版的若干重要著作,进行了介绍与评析。总体而言,本卷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前唐代乃至整个中古时段的前沿进展及重要关切。
《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是我国著名史学史专家、南开大学杨翼骧先生代表巨作,也是史学史学科的学术精品,具有重大学术价值,被学界誉为“嘉惠后学的佳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美中不足之处是该书起讫时间自上古而至明代,明代以后的编纂,杨先生在世时尚未及着手,成为该书的缺憾,也成为史学界一大憾事。随着学术研究的进展和新史料的问世,对《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的续编和增订亟待完成。本书为杨翼骧先生弟子乔治忠教授所增补的《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清代部分。
本书围绕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美外交的重大事件和外交活动的决策过程,细致、深入地考察了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通过观察和分析,形成了"以美为首”的外交方针。国民政府始终抱着比美国政府更为急迫的心情来谋求两国关系的改善与发展,并施展种种手段,力图操纵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在实行援助的名义下,美国以空前的规模扩大着自己在中国的势力。同时,美国明确承担了支持国民党的义务。国民政府的对美外交决策客观上存在着有利于中国抗战的一面。但从长远看来,由于国民政府企图利用美国的力量来加强国民党在国内的一党统治,因此,这些外交决策中的一些行为也就违背了中国人民要求通过抗日战争摆脱半殖民地处境、赢得民族解放的根本意愿。
全书分为“南宋时期否定王安石变法的由来和发展”、“元明清时期对王安石变法的评议”以及“20世纪中国王安石及其变法研究的学术史”三编,梳理了王安石历史地位沉浮与南宋以后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内在联系。对影响南宋以来优选统治者、浙东学派、四库馆臣、近现代学者及其各类官私史籍和研究论著认识、评议王安石及其变法的价值取向,从政治因素、学术思想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等理论层面,做了详细的剖析和诠释。 本书适合宋史专业及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学术史方向的高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本书是李学勤先生 的公开课讲稿,记录了2008年至2011年间先生所讲授的金文课程。本书介绍了商末至西周季年 大多数重要器物,所述内容构建了西周金文的知识框架,提供了西周金文的研究范式,指明了西周金文的研究方向,是考古类型学、二重证据法以及系联法综合运用的体现。 本书既可视为《西周铜器断代》和《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的延续,又可视为夏商周断代工程《西周金文历谱》的补正,还可视为《史记。周本纪》的出土文献注本。 本书内容深入浅出,可作初入门径之用,又可为深入研究之资。
本书深入探索谱牒学发展史,宏观论述其历史与理论,明确学科概念定义;运用文化反映论的原理,探讨谱牒起源问题,对各个时期谱学发展及其代表人物与著作进行细致研究,展现其阶段特色以及有代表性的理论主张。仓修良先生对于现存最早谱牒著作《世本》的研究,以及对司马迁、刘孝标、欧阳修、苏洵、郑樵、宋濂、方孝孺、章学诚等在谱学方面的贡献和地位等问题的探讨,富有鲜明的学术个性。此外本书研究了年谱和家谱的性质、价值和局限性,最后通过案例研究家谱辨伪的问题,揭示基本思路与方法,具有很强的学术实践意义。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介绍《山海经》中的名物。古人在阅读《山海经》文本的时候,已经意识到《山海经》的原初形式应该是文字和图画相互配合的,只是古图均已失传,明清时期为《山海经》作图的风气盛行,然而未受当时主流学者的重视。事实上明清时期的《山海经图》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还体现了古人 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本书依据吴任臣《山海经图》的分类方式,将《山海经》中的名物分为“灵祇篇”“异域篇”“兽族篇”“羽禽篇”“鳞介篇”五类,名物收录的原则是该名物必须有明清时期的古图。本书以明清的这些山海经名物图为纲,结合历代注疏以及相关的先秦两汉典籍文献和小学专书,借鉴前贤的理论方法以及研究成果,讲述《山海经》名物的命名之义,是一本普及《山海经》的传统文化读物。
《陕西古代文献集成》是陕西省“十二五”“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和陕西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该项目重点收集整理陕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重要历史文献,包含陕西历代学人著作和外地人士撰写的有关陕西的著作300余种,是迄今为止陕西省规模 、范围 广、投资 多的古籍文献整理项目。 本书是《陕西古代文献集成》的第三十六辑,收录了冯衍集校注、兰泉老人集、杨奂集、古楼观紫云衍庆集、勤斋集等内容。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其制度具有鲜明的蒙汉二元特征。蒙古草原礼俗与传承千年的中原礼制剧烈碰撞,在元代国家祭祀中得以呈现。 《混一礼俗:元代国家祭祀研究》以蒙汉二元文化互动为主线,兼顾多元文化,注重多语言文献的发掘利用和文本批判,重建元朝祭祀礼制体系。全书十九章,厘为祭天、祭祖、国俗旧礼、岳镇海渎、天下通祀五篇,立体展现元代国家祭祀的形成与发展,重估元朝的礼制史地位,探索大一统背景下元代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变通。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南部地区,从1951年在长沙进行的发掘开始算起,湖南考古已经走过了70年的风雨历程。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填补了历史文献的阙如, 发现了一个不为史籍所载的远古湖南。本书从考古出土材料出发,以考古学的视野重建湖南的史前时代,阐述了湖南史前社会发展进程,论证了史前湖南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