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方法导论(精)》为傅斯年的代表作,不仅详细分析了各种史料的分析、鉴别与应用方法,而且强调了 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 的观点。另附其残稿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 ,何兹全先生评价此稿 足以使傅斯年坐上20世纪中国史学大师的宝座,享有大师荣誉 。
《柱间遗嘱:藏文》由(唐)松赞干布著
《荆州记》属于地记一类,其中多述刘宋以前荆州地区的地理山川、自然物产、风俗习惯、天文现象、历史遗迹、神话传说、地名考证、贤人纪实等方面内容。《荆州记》至唐代已散佚,后清代兴起辑录佚书,《荆州记》这种地记才又得以重现后人面前。石洪运所合《荆州记九种》收入古本《荆州记》辑本九种,包含清陈运溶辑所辑,刘宋盛弘之撰本、佚名撰本、晋代范汪撰本、刘宋庾仲雍撰本、刘宋郭仲产撰本、南齐刘澄之撰本;王仁俊辑的盛弘之撰本、庾仲雍之撰本及佚名之撰本。
王甫尤和王必盛主编的《兴义一中史话》以“话”的形式,运用简浩的语言,从历史回溯、名人名家、现代风貌三个方面对兴义一中历史进行立体式的呈现。本书不仅叙述了学校自办校之初直至今日的历史沿革,还展现了学校建校两个多世纪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很好人才,在引领社会文明、传播民族文化、推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透过简洁的文字,人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兴义一中百年历史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也能领略到一代又一代的一中人为继承和发扬很好的名校传统而不懈追求与奋斗的风采,更可以多方面地了解兴义一中沧桑中孕育辉煌的历史和前进中不断创造奇迹的现实。
黔江物华天宝,风物壮丽,人文荟萃。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的土家苗汉各族人民,勤劳智慧,敏而好学,创造了厚实的黔江历史文化,形成了朴实的民俗民风,诚如《四川通志·舆地·风俗》载,“士习洁清,民风淳朴”。这里的人,鸿儒垂简,宦场登峰,商海弄潮,甚至巫医药师百工之人,也都各怀绝技。杨宏伟主编的《黔江史话》把这片热土上发生的诸多事件、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一一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西藏古钟历史文化研究:藏文》由尼旦著
《近代藏族史:藏文》由土登彭措编
《柱间遗嘱:藏文》由(唐)松赞干布著
《柱间遗嘱:藏文》由(唐)松赞干布著
本书收录十余位清后期至民国时(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湖南学者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魏源、曾国藩、郭嵩焘、王闿运、谭嗣同、章士钊等人,分别立传,力图发掘其身上足以使“懦夫立、顽夫廉、鄙夫宽、薄夫敦”的精神资源,以“通子之意于传记”,概要展现近代湖南学术发展的面貌。其中曾国藩等人不单是学术风气倡导者,也活跃在近代政治舞台上,学术升降,其中也蕴含着世殊事异的消息,并可为治史之一助。
本书以民国时期的西北开发为背景,研究民国时期西北报刊中反映出来的建设新西北的思想。这些思想既有经济建设方方面面的内容如农林牧、交通、金融、垦殖等等,还有社会方面的内容如改革西北政治,发展西北的教育,以及恢复和建设西北的文化等。
《道路自信:人类史上大国兴盛新模式》汇集了6位当代中国拥有影响力的战略思想家和相关领域专家的访谈文章,总结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分析中国在今天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以及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展望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中国将为世界所作贡献。
本书所选底本为上海图书馆所藏宋刻本,全书十五卷,是《嘉祐集》WEI YI存世的宋刻本,高十五点二厘米,宽十点五厘米,每半叶十四行,行二十五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钤有“尺月楼”“汉卿珍藏”“镜汀”“澂印”“徐健菴”“乾学”、“丕烈”“荛夫”“汪士钟印”“阆源真赏”“松年”“隺侪读过”“昌遂”等印,曾经清徐乾学、黄丕烈、汪士钟、于昌遂等人递藏,有黄丕烈、乔松年跋。
俞寄凡著的《西洋音乐小史》简要介绍西洋音乐的发展历程,按照历史发展进程以及近代音乐的派别,分为古代音乐、中世纪宗教音乐和中世纪俗乐、排哈与亨泰尔,近世单音乐、德国式浪漫乐派、法国式浪漫乐派、德国现代乐派、法国现代乐派、意大利现代乐派、俄国现代乐派、波西米亚乐派、斯干的那维亚乐派等,对于读者了解西洋乐的发展史具有一定的帮助。
本书是20世纪英国有名古史学家芬利的代表作。它主要以古代雅典的民主制为案列,分析了古代民主制度的特点及其成因,与近现代的民主进行了对比,从而反驳了当代精英主义理论强调的必须把民众的政治参与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平民的冷漠恰是民主的更好方式的主张,指出古代雅典的民主是全体公民参与的,并未导致精英理论所谓的特别主义。该书引领了20世纪西方学界的古代民主研究热,并使得这一研究方向成为显学,从而成为20世纪西方学界对古代与现代民主进行比较研究的开山之作。
万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西汉时期,万安五里村就是南海国王城所在地,元末至正年间又有勤政爱民、刚正不阿的县尹魏侃夫在这里安家落户、为人民筑城防寇。冯剑辉著的《徽州商业城镇文化研究:以万安为例》即以徽州知名古村落万安镇为研究对象,从万安的自然与人文概况切入,研究万安徽商的萌芽、兴盛、衰落、再起的过程,分析万安镇形成、发展、繁衍的历史,重在探讨徽商盛衰与万安城镇历史沿革之间的相互关系。全书史料翔实,方法得当,论证严密,对于深入理解徽州商业城镇文化有积极意义。
徽州盐商拥有富可敌国的雄厚财力,他们修建深宅大院,扩建祠堂家庙,捐修书院文会,广置义田学田,出资树立牌坊,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盐商文化村落,其中最典型的盐商文化村就是棠樾。江巧珍、孙承平著的《徽州盐商文化研究:以棠樾为例》依托大量的原始史料,讲述棠樾盐商发迹、辉煌和衰落的历史,研究棠樾建村与盐商的关系,分析棠樾盐商祠祭的特殊性,介绍盐商完成的棠樾牌坊群,梳理盐商遗存的书法医药成就。全书合理科学的研究与论述,较为清晰地解读了盐商文化与古村棠樾、与徽州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有学术研究和历史文化价值。
《“一带一路”这五年的故事》系列图书分为7册,回顾了“一带一路”建设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的历程;梳理了相关国家在各方面开展的合作、达成的共识;呈现了沿线国普通民众生活因此发生的改变;展望了“一带一路”未来发展方向。 本书为其中一册,讲述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中国积极传承和大力弘扬丝路精神,同“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广泛开展人文交流与合作,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人文领域合作,实现青年、企业、社会组织、政党等社会主体间多层次、高水平的交流,增进相互认知、了解和互信。民心相通在既有的深厚基础上建设成果丰硕,为“一带一路”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打下了扎实的共识氛围和良好的民意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