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德国史权威杰弗 埃雷从个人治学经验出发,对四十年来西方史学研究发展历程进行全方位回顾的一部理论著作。作者提出,二战后西方史学界经历了由社会史到文化史的巨大转变,但所谓 新文化史 却专注于文本分析和理论建构,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各种现实问题,难以帮助人们克服差异、真正展开交流与对话,所以,有必要对社会史研究加以重新检讨,发掘其之于当下社会变革的应用价值。为此,本书将史学研究置于西方历次政治危机的语境之中,通过考察现实政治与历史书写之间的互动关系,来揭示当代西方史学的认知谱系和发展方向。相较于 语言文化转向 和 文化转向 影响下的诸多流行理论,这一探讨在研究理念、视野和方法上均取得了较大突破,具有正本清源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本书是唐纳德 凯利的西方史学史三部曲的完结卷,讲述了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100年间西方史学的发展状况。面对书中他所评介的诸多新史学趋向的出现,以及相应出现的新旧史学的观念对立、新史学与更新史学的观念对立,凯利站在了温和的 新史学 立场上。他拥护新史学走出政治范畴和结构主义的教条,但对后现代主义的激进提法,如 碎片化 、 历史的终结 等,语带批评。作者曾一度热切地投入到 语言学转向 研究取径,也是女性史、观念史、新文化史的实践者,对笔下讲述的新史学发展过程有切身体会和独到见解。
成立于1928年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术研究机构,与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有密切关联。本书以1928 1948年间的历史语言研究所为研究对象,全面考察了史语所新典范的生成、运作机制、求新趋向、话语建构、治学特色、学术贡献、域外影响及研究局限等,较完整地呈现出史语所推进中国现代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历史图景。注重从 本土 与 域外 的双重视角,从中外史学交流的维度观照史语所与中国现代史学的关系,考察西方的学术观念何以与中国传统史学相互交织、熔铸,进而推进中国史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同时较为系统地使用相关档案资料,增加了研究成果的原创价值。
本书于1961年首次出版,作者奥尔本 G.韦杰瑞在书中展现了对历史本质与历史意义的探寻。全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成的历史观念,包括中国、印度、古希腊和古罗马民众对于历史的态度,以及各门宗教塑造的历史思想。第二部分聚焦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思想家,探讨他们对历史问题的理论建构和概念反思。 韦杰瑞摆脱了20世纪中叶历史哲学研究的惯常模式,不再仅围绕西方史学传统展开,而是将历史视为一种全球共有的存在模式。他拓宽了历史哲学的视野,并彰显出一种更具包容性的世界观。
本书是历史学的基础性专业书籍,主要讨论有关历史学和历史学家的一般性命题,从多角度、多层次剖析了历史研究的目标、方法与新方向。本书从19世纪的 历史主义 运动切入,指出后现代主义等重要思潮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历史学由此产生了文化转向,也在当代发展出了性别史、后殖民史等分支,但历史学本质上仍在沿用始于19世纪的历史意识。同时,本书对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涉及的主题有对历史资料的认识与考证、历史著述的撰写方法、量化分析的优势与劣势等,为初入历史学的学生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
在三百万年的人类进化史中,谁能率先掌握先进技术,就能取得阶段性领先,甚至灭掉其他竞争者。因此,从地缘角度写一部人类史,不仅是复盘人类的进化历程,展示各有所长的诸多文明,比较东西方的成败优劣,更是要寻找隐藏于地理与时间背后的规则,以及那些关键的技术节点,帮助大家重新认识自己,看清未来世界的走向。地图上有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一段故事都会以不同形式反复上演。看懂地图,才能看懂波澜激荡的历史;看清地缘,才能看清未来世界新走向。翻开这本书,你将看到:◎人类是如何脱离动物范畴,变身为万物之灵的?◎为何人类文明发源于热带,兴盛于温带?◎为什么尼罗河阻碍了埃及向非洲腹地传播文明,反而促使全新类型的海洋文明出现?◎是什么让人类可以突破血缘纽带,实现社群扩张,团结更多人?这带来的不仅是内
了解过去的中国社会,对我们今天的普通人来说,重要吗? 当然重要。 我们今天的文化、传统、习俗、审美等诸多方面,仍然深受过去长期形成的社会行为和文化传统影响。了解过去,我们才能更自在地活好当下。 而通常,我们了解的历史,多是王侯将相、知识精英、英雄豪杰,少了普通人的生活。本书则聚焦微历史,以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方法,从一个个普通人和家庭的故事,逐步延伸至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展现人口的变迁、衣食住行、农村和城市的形成、秘密社会、风俗习惯、文人与教育、宗教信仰、法律与社会、宗族与家庭等等,让大家看到更细节的中国。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 上卷“人、日常和文化”聚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人们为什么会“以貌取人”,服饰是如何反映阶层和社会变迁的?厨房里的必需品与人们的环境和生活习惯有什么
如果“一条河流”能够影响上下游国家的地缘政治关系,那么,“一条产业链”为什么不能起到同样的作用呢?本书借鉴“地缘政治”的概念,提出了“产缘政治”这一崭新理论,结合上至古希腊罗马、下至当今的世界历史实例,以产缘政治的视角重新看待人类文明的演进与大国崛起的历史。作为第一届亚洲图书奖得主张笑宇力作“文明三部曲”之终章,对4000年人类历史进行剔肤见骨地解剖,切中“技术·商贸·产业”三大历史的龙骨,揭示塑造我们这个世界最巨大、最隐秘的力量。新锐历史学者张笑宇,以近期新的认知模型重新解释历史与我们的世界:以“漏斗—喇叭模型”,重述技术进步的逻辑;以“三流循环”,拆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以“产缘政治”,阐释国家的博弈与兴亡。本书将带你重新思考:古罗马政体与奴隶产业之间有什么内在关系?中古时代欧
本书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主要分析了自清以来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所产生的交互影响,着重考察淮北地区人类活动,特别是政府行为和官僚意志对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影响。作者分析了治水、漕运和盐务等政策对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产、民性及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等的塑造、影响及作用。作者所讨论的空间范围,包括苏北、皖北、鲁西南在内的淮河下游地区,分别从漕运、盐业、农业、民生等面描述了淮北社会在中央政府基于政治权力的实际运作下,如何从唐宋时代的鱼米之乡演变为后来的穷乡瘠壤。除此之外,本书还对上述这一时期淮北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衰变及平民的生活状态也做了细致地考察和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清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在“顾全大局”的政治思维下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
三至六世纪士族与史学之间的互动,是理解这一时期史学高度繁荣、把握士族文化成就、认识士族社会时代特征的锁钥之一。本书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在勾勒士族参与史学建设总体面貌的基础上,次第梳理了士族史学撰述和史学思想诸成就,发掘史学撰述中的士族主体意识,探讨史学针对士族社会功能的发挥,最后对士族与史学互动进行理论总结,认为士族通过参与、引领与借重,推动了三至六世纪史学的多途发展,成为这一时期史学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情况下的新动力。
《融汇与互动:比较史学的新视野》以中外史学的比较视野为主题,精选辑录了作者的18篇学术论文,是其多年学术成果的集中展现。全书共分三个部分:部分总论,讨论近现代史学的主要潮流和重要议题对历史研究和书写的冲击及影响,分析当代史学的现状和趋向;第二部分中西融汇,从中西比较的视野讨论中国和西方治史方法与旨趣的异同;第三部分中日互动,将目光转向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及其史学传统,从中日史学比较的角度探讨彼此间的交流与互动。全书视野宽广,独辟蹊径,是一部史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的佳作。
本书是一部明代政治制度史的经典著作,立足于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形成道路,以明代国家权力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法则为切入点,勾勒出明代从中央到地方,从皇帝到乡绅里甲层层制衡的庞大国家机器。通过明代权力结构初创、定型、调整、再定型的全过程,展现明代国家权力结构演变的双轨制轨迹,展示中国历代国家权力“内廷机构外廷化、中央机构地方化、监察机构行政化”的普遍规律,揭示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尤其是君主制度的本质特征。
○顾颉刚为何会作出“大禹是条虫”、中国历史起于东周这样的论断? ○尊孔卫道的康有为,为何成了清末儒家式微的关键人物? ○一些两千年以上的旧问题,为什么会在晚清重新被激烈争论,而又直接影响到我们今天的古史研究? 新文化运动之后,一场对于先秦、秦汉史料真实性的论争迎来了高潮,这就是著名的“古史辨运动”。顾颉刚等史家振臂而呼,试图推翻儒家典籍的古史叙事,认为“层累造成中国古史”,在学术界、社会上引起了地震式影响。 这场运动只是一次发生在民国的更大规模的史料辨伪活动吗? 本书认为,清季今文家的历史解释、清末民初错综复杂的思想学术环境和顾颉刚个人的冲天一击,三者共同点燃了这场少有的漫天大火。而知识分子以大规模毁弃传统作为爱国救国的手段,被认为是助推这场运动的重要前提。
近代三大农民战争中,捻军起义持续的时间最长,虽然它没有建立完备的政权机构,但对清朝现存社会结构的革命性却更加chedi,起义领袖的民主性也较强,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先声。对捻军起义的研究离不开对相关史料的发掘与整理。本书收录了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调查组对捻军的原始调查记录,以及先前捻军资料未录文献。其他文献以抄稿本原件为底本,选前人未录文献,捡缺补漏,旨在完善对捻军资料的整理。编者希望通过出版本书,推动近代农民战争史研究,使捻军起义更翔实、完整地从历史长河中走到我们面前。
今天的中国究竟从何而来?现代中国何以能避免多族群帝国崩溃和分裂的命运,建立一个高度有效且长期稳定的国家?其疆域构成、族群组合和政权形态具有何种历史合理性与独特性?今后的中国国家能否继续维持“既大且强”的格局?本书令人信服地回答了以上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本书是一部视野宏大、新见迭出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全书主要围绕对现代中国形成过程的重新认识问题,以及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书写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展开研究。作者从全球史的视角,着眼于地缘政治、财政军事和政治认同三个要素,全面论述十七至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下探寻现代中国形成的独特路径。全书视野宽广,内容丰富,见解独到,对于试图理解现代中国之过去与未来的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来说,都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精彩著作。
《雷州碑刻集》为雷州文献系列丛书之一,分为上、下册,雷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合浦郡徐闻县开始至清末,雷州的碑刻以其独特性而称著于全国,出版雷州碑刻著作,有助于对雷州这片富有文化传承的热土做出新的解析。雷州碑刻作为粤西文化中重要的历史资料,历来被学者们重视,但是像本书这样系统地、完整地对其进行整理出版,尚属首次。
本书是一部研究福柯与地理学关系的论文集, 包括十几位作者的作品。 福柯曾对地方、空间、城乡规划发表了大量论述,并对地理学可形成了很大的影响, 但是并没有形成一本这方面的专著。本书则将福柯在这些方面的研究结集并加以评论, 是目前为止我们总览福柯地理学思想的好的参考材料。
《外国史学史》比较和考察了中国之外世界主要区域的史学观念和实践,讨论了从古至今的史学家及其作品,其宗旨是揭示不同历史书写传统的形成及其在近现代的转变,指出当今历史研究领域出现的新的变化和趋势。此次重印特别增加了妇女史、性别史和诸多史学新流派之间借鉴、融合的趋向。 通过梳理和叙述历史学之演化历程,作者希望为国内的史学史课程和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一部简明扼要、内容及时的相关读物。《外国史学史》侧重分析历史与史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希求解答如下的问题:历史学家如何讲述历史、如何形塑其研究方法和写作规范、如何与其他记载形式相竞争,并如何在与前贤和读者的对话中落实历史学独特的社会和文化功能。
在《西方的没落》中,斯宾格勒把世界历史分成八个完全发展的时期,细致考察各个时期的不同现象,揭示其共同具有的产生、发展、衰亡及毁灭的过程。斯宾格勒对文化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革新,他对每一种文化的现象采取“观相式”的直觉把握,以某些基本象征来揭示这种文化的全貌,他称之为“文化的形态学”。《西方的没落》的主要目的不是复述已经过去的历史事件,而是要掌握事实的真相,以便更好地应对将来。本书也被称为一部未来之书,斯宾格勒被称为西方历史的先知。
过去的人觉得他们的过去哪里有趣,为什么有趣,他们注意的过去与呈现过去的方法为什么会变化? 本书将历史放入社会文化的框架之中,详述西方两千五百年间对过去的思考与表达,其中得见希罗多德宣扬人类功绩、修昔理德重视历史功用、李维作品充溢悲观主义、年鉴学派在意历史 心态 等等,诸多史家及著作亲切而可接近。 历史为种族、国家、宗教、政治、文化与社会集体提供了效忠、自我认同与 记忆 的焦点,每一种历史都是它创作年代的病症诊断书。在此意义上,史学史正是欧洲思想史的重要部分,也是我们了解过去不可或缺的方式。
本书为著名历史学家沈松侨先生的论文集,共9篇。这些文章品质精良、研究扎实,综合反映了作者的学术观点与成就,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整体来看,本书各篇在史料的搜集、考据和利用上颇显功力,用新材料讲新故事。如《中国的一日,一日的中国》一篇,以1936年出版的《中国的一日》为材料基础,考察近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权力关系与社会认同;或如《经济作物与近代河南农村经济》,利用档案、时人调查、近代报章等多样史料,提供了丰富的统计数据支持。另外,作者对中西史学理论掌握熟练、运用灵活,使其所论问题不局限于近代中国,而是具有一定普遍性。
英国埃及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约翰·罗默根据自己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研究和实地考察经历,基于曾被弃之一旁的证据,以及近二十年来的全新考古发现成果,撰写了一套三卷本古埃及史作品,重新构建了我们对世界上已知最早文明之一的理解。 第二卷的主要内容始于修筑吉萨大金字塔的时期,涵盖了古王国的衰落、第一中间期的出现、中王国的兴起和君主制的重建,以及中王国的衰亡等阶段,其间的主角既有法老和廷臣,也有普通民众。相较第一卷中相对沉默无言的历史,本卷所涉及的非凡历史因圣书文字的出现而显得更为喧闹,它见证了古埃及王国中宫廷文学的诞生、统一国家的复兴以及法老时代最精美艺术品的问世。在叙述历史之外,本卷还梳理了埃及学的发展脉络,展现了关于这失落已久的古埃及世界的传统观念在最早书写这段历史的年代遭到扭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