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文献、学术史:南宋考据学研究》通过梳理南宋时期士人著述、编撰、校勘、注释等不同文献形态中的考据学特点与方法,研究宋学语境下考据学兴起的学术条件和文化机制,探讨文化学术下移背景下,考据学在南宋士人学术文化生活中的意义,试图由此呈现传统社会文献活动与学术文化史之间复杂多样的内在关联。
《历史讲稿(第二版)》是雅各布 布克哈特于1865—1885年间在巴塞尔大学教授历史课程时的讲稿,最初的德文本由埃米尔 迪尔整理,以《历史段章》为题出版。中文翻译依据的是自由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的、哈里 琼的英译本《论历史与历史学家》。为标明此书的讲稿性质,中译本决定采用与德文本相近的书名——《历史讲稿》。
天文分野是由中国传统星占学衍生出来的一套认知天地对应关系的理论体系,它既是传统星占学的理论基础,又是古代地理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又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与世界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书从历史学的视角出发,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首次对中国古代天文分野的历史演变、理论模式及其政治文化涵义做了系统研究。全面梳理了天文分野学说的起源、释义和理论类型,重点考察影响z大的二十八宿及十二次分野体系的形成、定型与衍变,以及在古代王朝政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折射出的天下观思想,进而透过天文分野的视阈对东西方世界观试作比较,体现出一种全球视野。
国语运动在现代中国影响既深且巨,作者将其纳入20世纪中国整体转型的脉络中,探讨语言和文字改革是如何反映并实际参与了这个过程,又对清末民国的社会文化产生了何种影响。这一考察,侧重于国语运动和国家建构、国族认同、文化理想、地方观念、阶级意识等范畴的互动,还呈现了它和变动中的物质景观、资讯手段及生活方式之间的关联。透过这一个案,《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力图展示,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尽管汲引了不少外来资源,但又怎样高度地依赖于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大传统”。
上世纪90年代之后学界逐渐反思以西方为中心的范式,不再以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的“现代性”当作唯yi的、普遍的生活模式,进而提出以中国为中心,探索现代性的他种可能。在此理念之下,中国现代性不但是一个现实的生活处境,有其内在的发展理路,也是中西历史、文化交融互释之产物。本书以此为轴心,从典范转移到具体个案,反省近三十年来的近代中国史学研究。全书收编论文16篇,由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典范转移、中外学界研究状况的反省,以及几本中英文史学著作的书评等集结而成,分为典范转移、晚清史的检讨、民国史的反省等三个部分。以著作与议题作为切入点,本书通过观察历史研究的思路如何转变,学者如何各显神通拓展新局面,期待由此产生出新问题与新方法,为近代中国史研究提供借鉴。
何立民*的《工具简史》共14章:**~4章,讲述人类工具之谜、人类工具的起源,揭秘存在于工具的第3种知识形态,工具使人类走上了抗争性演化道路,工具演绎了人类历史。第5~8章,讲述人类工具中的集成态知识演化史,原始工具、手工工具、机械化工具、智能化工具的人类工具发展史,以及人类工具中的知识变迁。第9~11章,讲述人类工具从感性知识集成到理性知识集成的升华,机械化工具的工业革命,以及永远与人类相伴的现代文明的战争与战争工具。**2~14章,讲述知识经济时代微处理器智力内核的知识革命,智能化工具与第3种文化现象,科技文化入侵人文文化后形成的第3种文化产业,以及智能化工具演化的人类宿命论。
李忠林编著的这本秦至汉初历法研究依据出土历简资料对秦王政元年(前246)至汉武帝太初改历前的历法做了系统的探究判定这一时期分三个阶段行用过不同的历法,三个阶段的起止时间为:秦王政元年至汉高祖五年(前206年)十二月汉高祖五年正月至文帝前元十六年(前164年)文帝后元元年(前163年)至武帝太初元年(前104)三个时段历法的岁首建正置闰规则节气算法相同,但朔望月起算点存在明显差值这反映了当时历法改革的基本情况,据此对这一时期历法后天进行了探讨
《金陵关十年报告》为1892-1931年金陵关税务司编写的四个十年报告,为了解清末民国时期南京的贸易、关税、航运、金融等提供了一手资料,是研究近代南京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