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学史专家王晴佳,以情感史作为方法,打开认识历史的新视角。 情感史已然成为当代史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它颠覆了许多传统的史学观念,从自然/社会、身/心的二元论,到男性中心与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叙述,也带来更多反思:究竟什么是历史事实?史料的价值如何检验?历史学家是否应该持有道德立场?历史叙述是否需要连贯一致? 本书为世界史学史专家、光启情感史主编王晴佳教授多年来介绍、探讨与实践情感史研究的论文集,系统介绍情感史的缘起与发展、理论与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以案例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武士弄墨,尚可附庸风雅,学者扛枪,只能归咎于命运的残酷。1944年6月16日,年鉴学派的一代宗师马克 布洛赫因参加反法西斯运动在里昂市郊被枪杀,噩耗传出,西方历史学界为之震惊。 布洛赫并非著作等身的历史学家,而屈指可数的几部专著,如《法国农村史》《封建社会》等,都堪称别开生面的扛鼎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便沦入敌手,在这极其困苦的时刻,布洛赫开始了此书的写作。在此书的卷首,他痛苦地写道: 国难当头,谁不感时伤世,草此小书,聊以排遣胸中的忧愤。 这是一部愤世之作,同时也是他一生史学思想的总结,可惜,书未杀青,作者却赍志而殁了。战后,布洛赫的好友费弗尔将残存的遗稿整理成书,这部遗作方流传于世。该书译成汉语仅10万余言,其中颇多精义,为后代年鉴学派发扬光大的总体史思想、长时段理论等均可在
《李伯重文集》(四卷)涵盖了中国著名经济史家李伯重先生的代表性作品,涉及其博士论文、经济史理论、地区经济史作品以及学术讲演、书序与书评。这些作品有助于年轻的经济学学者开阔眼界,把所研究的问题放到一个更大的视野中进行讨论。本文集收录的作品呈现了中国经济史研究半个世纪以来发生的变化,同时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学术史的演变。
陈先行先生积几十年古籍善本研究的丰富经验、深厚功力和研究心得,精选最能代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门类的珍稀古籍善本一百余种,以个案解析的方式,丝丝入扣地讲述古籍的真伪该如何鉴别,价值该如何判定,艺术美感该如何欣赏。不仅可使读者获取丰富的古籍善本收藏、鉴赏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解答了收藏爱好者们在日常的鉴定与赏析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 本书初版于2003年,一经出版即广受好评,此后多次重版。2020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修订版,修订内容包括:(1)补充了作者近十余年来对于版本学的新认识、新见解,并对书中所收古籍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有助于鉴定版本的品种,使本书更具参考价值与实用性;(2)修改了初版时的讹误;(3)鉴于辨识字体在鉴定版本时的重要作用,特地增加了相应的内容;(4)针对当前一些典型的版本鉴定错
本书在考证的基础上,围绕先秦乐道思想体系及乐道相关文献开展研究。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一是 乐道起源论 ,从文字学、发生学与本体论等角度,探讨 乐 的哲学起源。二是 乐道体系论 ,分别从 形式表层 传导中层 内核深层 和 传递介质 ,探讨 乐 的本质和 乐道 的体系。三是 乐道应用论 ,围绕先秦乐舞的起源、发展、类型及职能开展讨论。四是 乐道道德论 ,梳理先秦诸子对 乐 的功能的设想,偏重于探讨 乐 在先秦时期的道德取向。
是什么让我们感到快乐?又是什么让我们感到悲伤? 我们怎样才能感受到热情呢? 是什么让我们充满了欲望、愤怒、恐惧或温情呢? 传统的行为科学与认知神经科学还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心智考古学:人类情绪的神经演化起源》主张理解大脑的演化是解开大脑工作机制之奥秘的关键点,所以作者对从啮齿动物到哺乳动物的行为和机能解剖做了详尽的比较研究,并提出了极具洞察力的理论,从而解释了动机、情绪和自动反应的皮层下操作平台与演化生成的新生事物——皮质之间的关系。书中对探索、恐惧、愤怒、欲望、关怀、惊慌和嬉戏等基本情绪如何引导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的情感生活提供了一种易于理解的解释。
本书包括 一带一路 倡议的提出、发展与理论构建, 一带一路 倡议与他国政策的对接,对外建设项目取得的成果,以及 一带一路 倡议在国际上的影响等议题。 一带一路 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在国际上受到广泛的关注,吸引着国内外学者投入研究,社会层面也出现了解 一带一路 倡议的需求。本书集中经济学领域的学者编写而成,关于 一带一路 倡议的理论、建设规划与成效的内容依据的都是我国政府网站和官方发布数据,确保了准确性与客观性。
希腊饮食的丰富与多变源远流长:古典希腊发展出世上 古老的本地特产食品与葡萄酒传统;罗马统治时期的希腊,虽然是帝国中微不足道的部分,但它的蜂蜜和山区香草植物却驰名全国。拜占庭希腊是帝国的中心地带,为中世纪欧洲提供它传奇的甜葡萄酒。土耳其统治下的希腊,再次成为落后地区,为君士坦丁堡及士麦那这两座伟大的希腊城市提供食物,也是世界移民的来源。现代希腊成为民族 ,拥有欧洲 多样的风景;它的美食与葡萄酒一如既往地具有地方特色与个性,希腊的饮食与庆祝方式也随着希腊人不断地蔓延扩展到世界各地,同时融入 多外来的元素。
皇帝是天下很自由的人,因为他的权力没有任何。皇帝又是天下很不自由的人,同样因为他的权力没有边界。 权力过于巨大,给权力拥有者及其家族带来的往往是巨大的伤害和不幸。中国式皇冠既神奇、璀璨、法力无边,又沉重、巨大,令人举步维艰。这种独特的境遇是对人性的一个特殊考验,而不同的人在这同样的囚、重压、撕裂下,表现出人性中截然不同的断面,张宏杰著的《坐天下:张宏杰解读中国帝王(修订版)》就是对其中几张断面的描绘和记录。
本书以东汉思想家王充及其著作《论衡》为研究对象,聚焦《论衡》中关于命、天人感应、鬼神、人才四大主题的论述,揭示王充 疾虚妄 背后蕴含的 济世 与 利己 双重动机。 济世 体现在王充以 真 为美,通过论定是非、考辨虚实来教化世人。他对命、天人感应、鬼神的自然主义解释,很大程度上以移风易俗为导向,彰显儒者深沉的人文情怀与责任担当。 利己 表现在王充常从个人得失出发讨论问题,如否定道德与命运的联系,意在为自身怀才不遇辩解;强调文儒、贤人的价值,则是其求仕心愿的直接表达。 本书还原王充作为一位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的地方士人的本来面貌,审视其思想中不同文化传统的交融与碰撞;并以王充为典型案例,剖析东汉时期复杂的社会结构与权力关系下,地方士人如何在儒家崇高的理想追求与个人现实利益之间艰难抉择,展现了这
iOS 7果公司发布的操作系统版本。iOS 7重新设计了用户界面,并且改进了操作系统的功能。 《iOS 7开发快速入门》全面、系统地介绍了iOS 7开发技术。全书共分3篇17章。篇包括~4章,介绍了iOS 7的新功能、iOS 7的开发工具Xcode 5、个iOS 7应用程序的开发、Objective-C语言基本以及Cocoa基础知识。第2篇包括第5~10章,详细介绍了自定义视图和视图控制器、文字显示视图、图形图像、网页操作、表视图、导航控制器以及标签栏控制器。第3篇包括1~17章,介绍了提醒处理、选择操作、定位服务与地图、访问内置的应用程序,多媒体、动画、触摸与手势等。 《iOS 7开发快速入门》内容讲解详细,示例丰富,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配备了对应的实例和运行结果图,这样可以使读者在学习时轻松上手。《iOS 7开发快速入门》适合iOS 7应用开发的初学者阅读,也适合对iOS 7和Xcode 5的
本书为《形象史学》第三十二辑,《形象史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研究室主办,是CSSCI来源集刊。 形象史学 ,是指把形与象作为主要材料,用以研究历史的一门学问。本辑有学脉传承、三星堆探源、秦文化研究、图像研究、跨文化研究、文本研究和文化史札等七个栏目,兼具图像与实物、文献与考古的研究文章。上至上周,下至明清,所跨时段较长。入选的文章符合学术规范,都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较为圆满的论证和说明,使用的史料和文献、图像材料等丰富、可信。
本书重构了《竹书纪年》原始文本的前303条竹简,讨论分析了商周递嬗之际的年代,并认为今本《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人对真实年代篡改的结果。
清季新政期间,财政制度前后变化至巨。《财与政--清季财政改制研究》重点探讨清季财政改制中“变”与“不变”的复杂面相,揭示“财”与“政”在制度变动过程中彼此牵制的动态情景,藉此可见政治、财政和知识观念在清季大变动中的交互影响。这项研究展示了西学东渐背景下近代中国旧制消匿、新制萌生的一般模式,其“不新不旧、童牛角马”之形态实为制度变革的过渡性样态,为当今制度史研究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
史学方法导论是傅斯年先生关于史学理论的代表性论述,也是他任教北京大学时的讲稿原书共七讲,今仅存第四讲史料论略此讲也是作者的思想精华,详细阐述了史料的价值如何辨别史料和整理史料的方法本次整理出版,还收录了夷夏东西说论所谓五等爵等五篇文章,案例式地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傅斯年先生的史学思想和研究方法
本书从神话传说中的黄帝文化探源,到先秦诸子中的黄帝文化阐述,再到两汉对黄帝治理思想的运用和天人大道的探讨,追寻“黄老学”旨归、历代祭祀黄帝之简况,总结黄帝文化对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特别是开启了华夏政治之大一统模式。本书可说是一部有关黄帝文化的大而全的著作。
没有比这 近乎 的对称了: 初,来自印度的殖民地官员前往中国,研究中国茶叶的制作方法;在近乎一个世纪后,中国的改革者造访了印度茶区,并做了同样的事。 帝国的命数变化如何影响茶产业?反过来,茶叶如何在 宏大的政治经济学议程、 的发展和对国外资本的抵制中发挥作用?中国与印度的观察者是如何逐步理解过去数十年来高强度 整合进程中的冲突与巨变?本书聚焦19世纪末、20世纪初 市场下中印茶产业的激烈竞争,从 史、经济史、比较史的角度书写,探寻跨大西洋史观外关于劳动生产政治、经济史观、资本主义与 现代性的可能性。 作者以中国地方文献、清廷政客的奏章、清末文人的思想著作、殖民印度官方往来的信函、茶企业备忘录、印度文学等各类文献材料为基础,聚焦当时 消费者热捧与投资者青睐的 性商品——茶叶,刻画了一段中国手工
从岩石上的神秘图像,到陶器、建筑上的纹饰与壁画,绘画的二维平面如何产生?从陶瓮上的鹳鱼石斧图,到彩绘漆盒上人物与时空交叠的空间性图画,器物表面的写实绘画如何引发了画像的独立?楚汉墓葬礼仪艺术展现的 个绘画高潮如何联系着后世 壁画和卷轴画的繁荣发展?名家辈出的宫廷艺术与臻于极盛的公共 艺术在朝野间的争奇斗艳如何塑造了富有变化和新意的盛唐气象?在中国绘画三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以唐末为节点的早期绘画担负着开发绘画媒材的宏大历史职责,无名画家的集体创作在日常生活和 礼仪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于以卷轴画为大宗的后世绘画,考古材料中所反映出的不同时期、地域和画手的风格变化,使得这段绘画史具有了研究方法上的独特性格。
本书基于作者及其亲族长辈的亲身经验、经历,结合地方文献,探讨了较广泛地存在于湘东南一带的“讨鼓旗”习俗,分析其形成的历史人类学逻辑。并延伸探讨湘东南一带迥异于北方民歌《小白菜》流传地域(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女性对于不同类型子女(丈夫与前妻所生子女、本人与前夫所生子女)的亲情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人类学与历史文化地理理念,提出“亲情的地域类型”学术概念。 这一概念可望在其他地域的同类研究中加以推广。
本书以各民族的摩崖碑铭与造像、寺塔石窟及壁画等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考古学、艺术史学(含建筑、工艺美术史等)、历史学、民族学、语言文字等多学科的方法,进行系统研究。书中主要分为六个篇章:第一章以西藏神话与早期文物岩画等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汉藏多民族文明形成的基础。第二章从藏区吐蕃艺术遗存、摩崖石刻、造像、毗沙门之族属、《步辇图》考察唐蕃文明交流。第三章将10-13世纪作为新时代汉藏多民族文明的复兴与交融时期,对宋、辽、西夏、南诏大理等多民族艺术史作了细致考辨。第四章重点放在对西夏文化的桥梁作用的研究上,考察了吐蕃-西夏文化交流与西夏的藏传佛教文物、莫高窟西夏石窟、榆林窟、东千佛洞等文化遗存,将西夏文化视为汉藏多民族文明的多元与扩展。第五章考察了元代汉藏多民族艺术的气势与张力,梳理了元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