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谈论治史的学术著作,是作者应众多学者,尤其是青年学子的要求而写。 全书主体为治史方法论,但所述观点与方法并没有流于说教,而是一如作者之前的著作,文风朴实真诚,理论与事例相结合,活泼生动,夹叙夹议,令人既读来轻松,又深受启发。书中关于治学基本功、问题意识、如何写传记人物等见解,对于想投身于学术的人,会有深刻的指导作用。书中还有两篇作者新近撰写的专题研究文章,呼应了书中对治史方法的阐述,可谓最好的示例。 此书亦可视为作者的治学小传,从中可窥一代史学大家对学术传承的殷切期望。
古史辨运动是改变近代中国史学气候的一个晴天霹雳。本书把古史辨运动当作近代学术思想发展中一个历史现象来描述,主要探讨了运动何以会爆发、以什么样的风貌出现、带来什么影响等近代思想史问题。本书认为,导致该运动产生的最具关键性的因素是清季今文家的历史解释,而清末民初错综复杂的思想学术环境尤为重要,顾颉刚个人的 冲天一击 则是运动的触媒。此外,本书也考察了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层面,思想家们原来的想法到底是什么,这些想法与他们生活于其间的思想传统有什么样的关系;第二个层面,思想家们真正做到了什么;第三个层面,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思想家们的实绩产生了什么影响,及后来的人怎样去理解其作为。 在描述历史现象时,本书对 心理事实 与 历史事实 加以分殊,认为不管合理或不合理的思想都可能在历史上造成
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经历的革命和危机有什么共同规律?每一次政权解体和崩溃是否有迹可循?美国为何会在21世纪20年代突然经历动乱的高峰期,而下一次的政治危机又将在何时降临? 为了揭开历史周期的面纱,历史动力学开创者彼得 图尔钦基于汇编的史料记录,采用数据科学的方法和建模手段,追踪复杂的社会系统中不同 运动部分 之间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的网络,试图找到和平与冲突周期性交替的根源所在。 在书中,图尔钦首先回顾过往,引入民众贫困化和精英生产过剩这两大因素,以解释社会动荡局面的形成基础;为避免叙事落入抽象,第二部分结合美的现实经验勾画个例,呈现冲突各方的处境和诉求,包括面临绝望之死的底层、不满的反精英分子以及建制派精英;最后则着眼危机爆发的后果和未来的出路,在比较众多国家(如乌克兰、英国等)的应对
本书收入作者近年来一些读史的心得札记,话题有点芜杂,大都是出于对世事的关切,试图从史中求得学理上的解释。由历史中求知,需先走进历史的时空,进入历史之门径,自然是史籍文献之阅读,从书本文字中考究旧日情事。然今人明古事,必以今情解之,而古之事理,亦必以喻今为趣旨。此中奥义,如陈寅恪先生所言: 古事今情,虽不同物,若于异中求同,同中见异,融会异同,混合古今,别造一同异俱冥,今古合流之幻觉,斯实文章之绝诣,而作者之能事也。
《万物有意思(世界篇上下)》由北京日报万物编写组编著。 格物致知,万万没想到的趣味历史。 你知道吗?辣椒是玛雅人制作巧克力的原料之一,整形美容追根溯源是为了修复战争创伤,拿破仑是“香水狂魔”,冰淇淋是唐朝人的流行饮品,几百年前的人们就已玩过“非诚勿扰”,诺贝尔科学奖居然有那么多乌龙事件…… 看世界找找历史边际,一段文明诞生的传奇往事,每一点趣味都深藏着时空的传奇。
我国纺织生产源远流长,在民族振兴和中国工业近代化过程中,纺织业是支柱产业,关乎国计民生。本书对中国近代纺织史的不同侧面展开研究,内容涉及纺织企业史、纺织科技史、纺织人物史、纺织政治史、纺织报刊史、纺织资料辨析等,汇集了28位专家的最新专题成果,充分体现了中国近代纺织业 织造救时 之宏旨,于中国纺织史及其资料问题的研究亦有一定学术价值。
我们遴选了那些能反映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文明的交流与冲突、文明的多样与复杂,能体现过往五千年人类文明发展框架的奠基性著作,同时亦关注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影响的作品。希望这十部史学名著能够展现人类文明丰富多元的样貌,让读者对人类文明发展有一种全景式理解。 1. 历史是什么? [英]E.H.卡尔 著 陈恒 译 一部享誉世界的历史理论名著。作者在书中对 历史 从史实、历史与科学、道德的关系、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等角度进行剖析,提出了 历史就是与现实不断的对话 的著名命题。 2. 吉尔伽美什史诗 拱玉书 译注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4000多年前书写在十二块泥版上的一部不朽传奇诗篇。汉语世界首次楔形文字直译。 3. 希罗多德历史(全两册) [古希腊]希罗多德 著 王以铸 译 史学之父 希罗多德传世巨
本书系上海鲁迅几年馆编的《上海鲁迅研究》第105辑。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左翼文化群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中国革命文化发展实际,发起的轰轰烈烈的左翼文化运动。本辑主要围绕鲁迅与左翼文化运动展开。设有 鲁迅与左翼史料 鲁迅作品研究 鲁迅生平研究 鲁迅与同时代人研究 ""史料.辩证"等九个板块,,收录了相关论文28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国内外最新最前沿的鲁迅研究状况,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17世纪30年代,法国外省小城卢丹发生了一系列中魔事件,中魔的大多是卢丹城内圣于尔叙勒会的修女,而本堂神父于尔班?格朗迪耶则逐渐被指为施魔者——他 终因此在1634年被送上火刑架。 怪事深深根植于社会之中,或许揭示的是 深刻的整体变化。卢丹城的中魔事件体现了中世纪价值观与当时已开始露头角的启蒙运动思想的冲突、科学与 的对抗。 在中魔事件前后,卢丹城像是成为了一个舞台,中魔者/驱魔者、医生/官员、被指控者/审判者等各种身份的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们抱着各种目的,使用各种话语,从不同立场和角度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法国思想家、历史学家米歇尔?德?塞尔托利用这些文献,将史料与史家的评述深度糅合,并采用了与众不同的历史书写方式完成这本书。本书是新文化史的一部名著,也是塞尔托作品中一部极富可读性
中国古典文学中,唐诗是 为璀璨的瑰宝。其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等信息是了解大唐帝国的重要线索,也是了解中国人文化传承、精神家园的重要线索。 本书侧重审视唐代社会的民俗礼仪和世风流变等。这个在公元七世纪到九世纪的世界版图上立于轴心位置的大帝国,曾是多元文明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大容器,三百年时间,在这个庞大的帝国之躯上,衍生传承了多少延续至今的民风民俗?生活在这个诺大帝国的子民,又以怎样的方式诠释了他们的存在?本书文史结合,从唐诗中寻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描绘了大唐帝国的风物华章。
本书系上海鲁迅纪念馆编的《上海鲁迅研究》第103辑,本辑聚焦 鲁迅与同时代人 ,邀请海内外学者撰写相关文章。共收录 朝鲁迅同时代人研究 鲁迅作品研究 鲁迅生平研究 等主题的研究论文共31篇,关注了鲁迅与其同时代的苏曼殊、江绍原、陈君葆等学者在学术以及生活中的交往,鲁迅早年对于地矿学的研究及其开创意义等。同时,本书还设有 史料辩证 读书杂谈 鲁迅作品灯下漫笔 等专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国内外最新最前沿的鲁迅研究状况,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鲁迅传》(修订本) 在中外鲁迅生平史料研究领域,朱正先生是有口皆碑的高手。这部修订本鲁迅传记,不仅集几十年来外鲁迅生平史料研究之大成,而且在鲁迅生平史料研究的一些难点和疑点方面亦有深入探究开掘,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对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本书采取的是一种史家的知人论世的客观态度,一种既非仰视、亦非俯视的平等观察的细密精审的冷静眼光,既可当作年轻读者了解和认识鲁迅的入门之书,又可作为鲁迅研究者案头的学术参考书。
小说,神鬼,卜卦,中医,文物,传说,祭祀,神话……文化有“大传统”与“小传统”之分,以往对中国文化的阐述,大都从儒道佛经典的“大传统”层面检讨,然而,许倬云从普通民众安身立命的处世观念出发,从“小传统”进入,考察日常生活形态中的中国文化。社会史、考古学的知识,和饱满的生活实感,让他得以在多种民间文本中自由行走,厘清从传统到 ,中国普通民众对宇宙、人生和自然所持有的观念,展示一个活生生、日常、接地气的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