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乐成《中国通史》上起旧石器时代,下讫1912年清帝退位,凡六十余万言。文字浅近平易,不做繁征博引,叙说清晰,见解持正,数千年中国史事之此伏彼起,重要节点,前因后果,俱在目前。 本书是傅乐成为了配合当时一般大学生的程度,同时也希望对其他程度的者有所助益而编写的一比较适用的历史本。全书重心共有四点:一,政治社会的变迁;二,对外关系;三,各种制度的演进;四,学术思想的渊源和流派。所据资料:一,历朝旧史;二,近代若干学人的研究成果;三,作者的研究心得。对于这些资料的整理和叙述,力求忠实谨慎。关于文字与章节的编排,力求浅近简单。重要的来源,则于书中注明。 本书原无插图,为了方便阅,我们选配了240余幅插图,尤详于战争地图,图注皆为编者所加。另外,为了便于者掌握历史脉络和了解作者本人,编者特地
★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第2版) 乾隆的统治占据了18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将康乾盛世推向。除了康熙、雍正为其打下的良好基础外,自制力强、勤政、处理问题果断迅速、善于吸收历代统治得失、感情生活比较专一、健康长寿等才是乾隆能够成功缔造盛世的重要因素。 乾隆统治下的中国,纵向比,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人口多、国力盛的时期。横向比,是当时世界上强大、富庶的国家。然而,乾隆身后却是盛世的崩塌和一个逐渐衰败的大清王朝。乾隆晚年声势浩大的白莲教起义爆发;他死后不到半个世纪,鸦片战争爆发。 乾隆是成功的,其成就足以让他跻身中国历伟大的帝王之列;乾隆也是失败的,18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让他的统治显得没有任何新意。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可以看到,乾隆时期中西历史发展正经历另一种 大分流 。 ★ 《洪
《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写给大家的历史经典读物,它是我国历史上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长期被用作大学教材与青年 自修 读物。数十年里不断重印再版,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史坛影响极大。《中国通史》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作者写作之年(1922年),全书共分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世史、现代史几部分来阐述,贯通三皇五帝、夏商周等各个时代,内容涉及历史、地理、语法、训诂、辨伪等方面的专门知识,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民族等各个领域。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作者博学多识,治史严谨,治学规模宏达,视野开阔,特别注重社会状况的阐述。全书渗透着吕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来整理旧国故的精神。在书中,作者对史事评述、历史因果关系的分析,也多平实中肯发人深思,是一部学习中国历史
《中国人史纲》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时代讲起,至20世纪初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为终,以100年(一个世纪)为纪年单位,是一部囊括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的作品。 我们能从《中国人史纲》中了解到五次影响了中国国运的转折: 三次黄金时代(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李世民时期的盛世大唐,入关的满洲人建立的大清王朝) 大分裂时代(大混战的五胡十九国与南北朝) 大黑暗时代(高度集权、闭关锁国、钳制思想的明朝)
悠久的中华文明已经延续了数千年,不仅创造了丰厚的文化积淀,还创造了琳琅的物质积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就是这些物质创造的集中呈现,日用行藏的诸多物品之中,蕴藏着中国人的智慧,也讲述着他们的故事。这《华夏日常生活史》以开阔的人文视野、翔实的历史资料、优美隽永的文字、生动精美的图片,对中国古代社会衣、食、住、行等生活事项进行了清晰地梳理和生动地呈现,全景式展现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及其嬗递图景。人生开门事 无论是柴米油盐姜醋茶,还是吃穿用度、生老病死,都在时光、地域、上下、男女的交错中,日复一日地悠悠过着。透过古人的日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根,理解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变迁,带我们理解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气质是如何塑造的。
本书属刘东先生主编 台湾国学丛书 之一种。《中国乡村》是萧公权先生的学术代表作之一,探讨了清帝国乡村统治体系的设置、理论和实际运作情况。全书分为三大部分:*部分勾画乡村地区的行政区分,诸如村落、市集、城镇以及保甲与里甲之行政分配;第二部分叙述乡村控制体系,涉及保甲监控、里甲税收、社仓等灾荒控制以及乡约等意识形态的控制;*后部分讨论乡村与宗族控制的有效性,以及农民对控制的反应。附录包括有关里甲、社仓等制度的珍贵资料。
《言不必称希腊》包括“旅行现场引发的疑问”和“源远流长的西方历史、考古和文物造假”两个部分的内容,通过大量图片“以图证史”,对自19世纪以来形成的所谓西方文明史提出全面、系统的质疑。作者认为,西方社会长时间持续不断地、成体系地历史造假、考古造假和文物造假,虚构古希腊、古埃及、古两河流域和古印度文明,将这个“三条河文明”推到比中华文明 古老的地位,同时在美洲也布置“古代文明”的迷魂阵,目的就是贬低、矮化中华文明的历史,可谓“历史的阴谋”。作者指出,现今教科书所描述的世界文明史, 是19世纪西方中心论的产物,充满了虚构和伪造。这部伪史处心积虑地遮蔽中华文明的光辉,造成现代中国人深度的文化自卑,阻碍中华民族走向文化复兴,必须予以揭示。《光从中华来》用10个主题内容和大量图片,论证了中华文明
历史说的好听很有趣,说得难听要人命 畅销书作者杜绝戏说混说,为你幽默说历史! 历史很形象,历史超有趣!一套能令你会心一笑的历史趣味漫画,让你爱上历史!这套书以时间为线索,浓缩五千年历史经典,串联起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用现代漫画方式幽默演绎,带你了解历史进程,看历史人物拨弄风云,观兴衰荣辱的历史长歌,通读重大史实,笑中不忘涨知识,一翻开本书就停不下来!
作者冷成金以智论史、以史说智,通过生动有趣的历史典故、人物故事,说解历史中的大智慧。分别有:深刻的儒家智慧,谋圣而不谋智;圆融的道家智慧,以无为王天下;超脱的佛家智慧,追求本心、见性成佛;严苛的法家智慧,辨析法、术、势,以法治国;纵横家的博弈智慧,兵家的战略智慧,阴阳家的自然哲理智慧 全书将历史的治乱兴衰、人物的成败得失,淋漓展现,引领读者领悟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真谛。
本书是1926年拉铁摩尔从塞北前往西域的游记。他就像一个中国商人那样,说一口流利的中文,组建了一支拥有九头骆驼的商队。他从张家口出发,沿着明清时期形成的商路,经呼和浩特、大青山、百灵庙、阿拉善、额济纳河、黑戈壁等著名坐标,到达新疆古城子。他不仅记述了沿途风光之美和商路之险,更把目光投向那些原本不会在历史中 留下声音 的人:驼夫、商贩、流浪汉、沿途居民 正是这次旅行,成为他走上学术之路的契机。
来自6000千年前的陶罐,彰显着新石器时代工匠出色的陶冶工艺; 一组陶制墓柱,投射了安定富庶的汉代社会 视死如生 的丧葬观念; 异域主题的唐代jiu器,则是盛唐时期繁荣的商品贸易与文化融合的产物; 《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由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馆长、汉学家霍吉淑撰写,以承载着文明印记的文物为基点,透视其背后社会的人、事、时、地。有别于一般的宏观讲述,以物为线,从石器时代到现代中国,诠释数千年的文明脉络。
读历史,绕不开吕思勉;看历史,跳不过地形图。 吕思勉封神之作《中国通史》自20世纪40年代出版至今传世近百年,现代地图专家、畅销书作家李不白倾5年心力以图入史,为国学经典架构历史空间,打造百年一遇之版本:上编“通贯各时代”,主要梳理中国上起远古、下讫民国的20余朝兴衰 替,李不白老师随文编绘历史大地图一百幅,以飨读者,让读者一边感受国学经典的文化底蕴,一边体会由地图带来的历史空间感;下编“周赡各领域”,涵盖婚姻、族制、财产、实业、教育等18章历史专题知识,佐以精挑细选的传世文物图27幅,新增图注3000余字,图文并茂,娓娓道来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架构中国历史常识,一本足矣!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是一套面向大众读者的通俗中国史读物。 很多书读系列上瘾,本书不但读着上瘾,读完还特别过瘾,像地道的二锅头,后劲大启发也大。 很多历史书很通俗,本系列通而不俗。轻快俏皮的语言下面藏着一颗严谨的心,所有论述有料有据;紧张刺激的故事下面藏着历史的沉重意义,以及对人性以及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终极追寻。 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获得智慧,获得明心见性的认知,获得心灵的无上自由。 本系列中的每个人,都在向此方向努力。这个过程中,有欢笑,有悲情,有不被理解的怪异,有会心一笑的诙谐。有如阳明先生洞穿古今的机锋,也有如李贽引刀成一快的从容。通过这本系列的文字,让我们走入他们的内心,你会听到那穿越了历史长河的悲鸣与长啸,你会听到人性至深的纠结与通透,你会听到生命之花于午夜轻然
以时间为经,以事件和人物为纬,穿针引线,纵横交纵,从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开始,到夏商周、春秋战国,到秦、西汉、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到近代中华民国。清晰地勾勒出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历史人物的真伪辩恶,展现出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这套书不仅能让青少年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对成年人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 上下五千年 。
100年前,大多数中国人对自己历史的认知还停留在:把神话里的三皇五帝作为历史的开端,历史就是帝王将相的历史,中原以外都是蛮夷之地。然而自1921年现代考古诞生之后,重大考古发现遍地开花,每一次都重建着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认知: 1921年,仰韶文化的发现,破除了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谬论; 1928年,殷墟甲骨的考古发掘,将中国有考据可信的历史提前到商代; 1929年, 北京人 头骨的发现,把中华大地上的人类史追溯到50万年以前; 1929年,三星堆的发现,让我们走出了中华文明只起源于中原地区的误区; 翻开本书,让考古领域超会讲故事的岳南老师,带我们重返惊心动魄的考古现场,见证这些考古大发现如何一次次重建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认知。
本书以清代后妃为对象,立足官书档案展开研究。上部梳理清代与后妃相关的各项制度,并讨论清代后妃的生活状态;下部整理和考辨清代列帝后妃的人物信息。本书构建了关于清代后妃日常的初步框架,以便今人深入讨论。
凡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三国时代以 天下归晋 为结局,正是 分久必合 ,汉末以来的血腥与混乱似乎就要走向终结。然而,时局就像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短暂的统一之后,事态再次一发而不可收。 乱世之后还是乱世。从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300年间,皇权与军权在争斗,士族与寒门在角逐,草原与中原在交融,整个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300年,是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300年,也是思想大转折、大变革的300年。为了迎来统一,中华文明在痛苦中自我磨炼、反思、蜕变。自此以后,中华文明的面貌焕然一新,迎来天下归一的盛世。 本书以历史事件为主干,以历史人物为线索,用轻松诙谐的笔触,再现中国大分裂、大融合时期的300年!
本书是1927年拉铁摩尔从北向南穿越新疆的游记。他与新婚妻子在塔城会合后,经乌鲁木齐、玛纳斯、吐鲁番、伊犁、阿克苏、喀什、莎车等著名地标,穿越了天山、喀喇昆仑山等著名山脉。与19世纪以来具有政治、商业等动机的其他外国旅行者不同,拉铁摩尔真正地深入民间,记录了沿途的风土人文。而他对亚洲腹地历史地理的联系,也让我们看到了这片土地在动荡时代所经受的考验。
《晚学盲言(上下册)》是作者在86岁时患眼疾以致目盲不能视人、罔论读写的情况下,自己口述,夫人笔记,然后口诵耳听一字一句修改订定。终迄时已92岁高龄,爰题曰《晚学盲言》。《晚学盲言(套装上下册)》共90篇,分上、中、下三部,一为宇宙天地自然之部,次为政治社会人文之部,三为德性行为修养之部。虽篇各一义,而相贯相承,主旨为讨论中西方文化传统之异同。钱先生每一题皆久存于心,博而返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学问至晚年臻于化境。欲了解钱先生学问之*后进境,《晚学盲言》实为入径;欲把握国学之精要,《晚学盲言》(上下)也是*好的。 《晚学盲言(套装上下册)(第二版)》是作者在八十六岁时患眼疾以致 目盲不能视人、罔论读写 的情况下,自己口述,夫人笔记,然后口诵耳听一字
《文治三千年》 文治的思想意识源于皇帝。作为最早确立文治的国家,古代中国优秀的文治策略是今日中国发展的基础。在本书中,作者不谈王朝的兴衰,而是从观念、制度、政策等方面,从先秦时期文治的起源讲起,按历史朝代的更迭分别论述文治思想在秦汉时期的确立和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交融与变化,到隋唐时期发展至鼎盛,再到宋辽金元时期的改革与僵化,最后到明清时期的完善与冲突,全面还原中华三千年的历史演变。通过了解这些历史演变,读者可以明白中国何以成为今日中国,并以豁达的历史观去回首过去,面对未来。 《武治三千年》 本书汇集了范文澜、翦伯赞、陈恭禄、吕思勉等近代学者的经典文章,细数了历代王朝开疆拓土、平叛治乱的事迹,以先秦时期巩固统治开篇,按照历史的更迭逐章叙述了秦汉时期的版图初定、魏晋南北朝时期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本书的主角们或叱咤风云,或毫无作为,但皇帝作为中国历重要的人物,他们是血雨腥风的源头,他们的决策、性格决定着整个王朝的命运。 本书为每位皇帝独立成传,既带有浓厚的传记色彩,也不乏鲜为人知的趣闻、生动的细节。全书按朝代先后顺序,对中国历史上的60个王朝、341位皇帝进行了系统讲解,每位皇帝建立人物小传,包括生卒年、年号、在位时间、庙号、谥号等,力求将每位皇帝全面而真实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同时,我们还为每个朝代整理了君主世系图,全面展示王朝更迭的历史变迁。
本书为郭琦、史念海、张岂之三位学术大家主编之14卷《陕西通史》(1997年出版)中秦晖所撰写的部分内容,也即《宋元卷》全卷(秦晖为*作者)、《明清卷》明代半卷、明清文化一章、清初抗清运动一节(秦晖为该卷*作者),现将此两卷中秦晖所撰写的内容合为一本,并由秦晖重新撰写序言而成。 宋元明的陕西,处于辽宋夏金元百年战争的*前线,犹如装满的火药桶,兵戈不断,也因此,这一时期的陕西史,实则辽宋夏金元各政权间的关系史和战争史,当然,更是一部各王朝的政治史。正如秦晖自己所说, 我写宋元明的陕西,其实也是把陕西作为中国的一个缩影来写的,其内容表达了我的不少自有观点,和我同时期发表的其他一些著作(如《田园诗与狂想曲》等)也有着逻辑上的联系 。
◎内容简介 一部中国古都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史 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选定一个都城,不但要从政治、地理、军事等方面考量,还要考虑其经济基础、生态环境、交通物流、人口流动、文化演变等多个方面。 在中国历史上,曾确立过大大小小200多座都城,有的兴盛千年,有的则昙花一现。为何中国历史上会出现这么多的都城?历朝历代选择都城的依据是什么?这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有何关联? 本书从时间到空间,从历史到地理,以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成都为切入点,分析这十大古都的变迁,探寻中国建都条件的演变,以及中国历史的内涵和走向。
作者多年研读《史记》,颇有心得。在本书中,作者系统整理自己对《史记》的认识,全书不仅仅是讲《史记》,而是通过《史记》的相关内容教授,试图厘清中国历史的脉络,揭示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同时也反映作者自己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