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们每个人来说, 中国 这个词可以无比熟悉,也可以感到陌生。因为中国的幅员太辽阔,历史太悠久,多元一体的丰富性太五彩缤纷,而每一次盛世和每一次剧变中,中原、边疆乃至欧亚大陆的古老民族都曾扮演过关键性角色。你能否想象, 中国 这一名字的由来,乃是因为这片土地曾是科技最先进的地方?你能否想象,秦制或许与波斯和匈奴都有巨大关联?你能否想象,丝绸之路的主角之一可能是默默无闻的粟特人?你能否想象,华人也曾在南洋建立起共和国?从中国的远古时代到清末,本书摘取了十个鲜为人知又影响深远的历史片段,希望向读者呈现这样一个事实:中国是被世界多元力量共同塑造之中国。本书视野宏大,视角独特,观点精奇,论述得当,并将政治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考古学等众多理论融会贯通,纵横上下五千年,为我们展示了许多
我要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 围绕这一发端,历史学家许倬云以九十高龄迎难而上,八易其稿,结撰出一部华夏文明从成长到成型的 传记 。作者跳脱出中国文化内部演变的叙述,以 大历史 的观看视角与思维方式,对华夏内外的历史互动重新归纳排列,再现了中国大地上人群、族群、文化互动融合的轨迹。 在五千余年的长程叙述中,作者借由对中国地方性文化如何交缠为一,以及中国如何应对来自世界之冲击的细致分析,揭示了华夏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并将绵延永在的核心与奥秘,以赤子之心瞻见了一个有根底、有方向的中国。
这本《国史十六讲(修订版)》是从作者自己的读史心得中提炼出来,力图对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问题,进行具有深度和新意的解读,不再纠缠于历史的线索和细枝末节。作者的原则是绝不能面面俱到,必须选择重点,讲深讲透,讲出个所以然。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一个历史深邃感的启示,激发他们重新思考中华文明史的兴趣。 现在看来,作者的抉择是成功的。 因此,作者有信心把作者在复旦大学课堂上的讲义,贡献给社会大众共享,奉献给没有机会进入复旦堂听课而对此又心向往之的读者。
著名历史学家葛剑雄不循惯例,不以王朝起迄为统一的终始,不以定论成说为立论的依据,返观纷扰的昔日天下,立足真实的历史疆域,用凝练的笔触,厘清统一与分裂的长度,诠释统一与分裂的标准,穿透千年时空隧道,追寻中国历史的分分合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奋斗者是精神为富足的人,也是懂得幸福、享受幸福的人。”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所有的奋斗者,都是新时代的楷模。本书通过《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团队亲身采访、深度挖掘,精选了30余位科学界功勋模范人物,既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又有“美奋斗者”称号获得者。用事迹和感人故事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守爱国情怀、坚定奋斗意志,激发各行各业的人士更加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林汉达、曹余章编写的《上下五千年(精)》是一本故事化的历史读物,书中具体收录了《王昭君出塞》、《王莽复古改制》、《绿林赤眉起义》、《昆阳大战》、《刘秀重建汉王朝》、《硬脖子的洛阳令》、《老当益壮的将军》、《取经求佛像》、《班超投笔从军》、《张衡和地动仪》、《跋扈将军梁冀》、《 党锢 事件》等故事。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 二十四史 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中国历史,不能不读《史记》。本书是为了满足现代广大读者阅读这部巨著的需求推出的白文普及本。首先,它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为底本,可以确保其文字的准确性、可靠性;其次,本书删除古注,只保留原文,从而保证阅读的连贯性;第三,《史记》中涉及大量古代的人名、地名,不加注明是很难读懂的,因此本书保留了原点校本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书名下加波浪线的做法,使读者一目了然。因此,可以说,本书非常适合普通读者阅读、收藏《史记》这部巨著。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本书实证中华5000多年不断裂的悠久文明,阐释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 的总体特征,讲述中华文明起源的重大问题,解释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成因。 《溯源中华文明》使全世界炎黄子孙得以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明确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是真实的历史。本书揭示了中华文明丰富内涵、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漫画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浮生百态》是一部微博体中国历史通俗读物。本书共分风月、宫闱、文苑、技艺、风物、酷虐、廉俭七章,描写了自秦末至清代的生活百态。风月一章主要描写了中国历史中才子佳人的红尘事。宫闱一章主要描写了中国历史中深宫后院的众生相。文苑一章主要描写了中国历史中文人骚客的雅致情。风物一章主要描写了中国历史中市井巷陌的浮世绘。酷虐一章主要描写了中国历史中不忍直视的暴虐行。廉俭一章主要描写了中国历史中正心修身的真楷模。本书没有从人人皆知的历史大事件入手,而是采用微博体的形式,全面展示了发生在历代上的种种细节,读起来生动新奇,品起来鲜活有趣,掩卷静思又百味杂陈。
史学大家许倬云以恢宏的史家视野与饱含情感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四百年来台湾的历史脉络和荣辱浮沉:从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开始,台湾经历了荷兰殖民、郑氏集团、清政府、日本殖民和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始终未曾摆脱本土、大陆和世界三层因素的纠缠。他从地理环境、政治经济、人文社会、两岸关系等方面,分析台湾发展的优势和缺失,表达了一代学人对海峡两岸未来的忧思与期盼。“本书不是一部资料书,而是一部关于台湾人今天的精神与困境的书。”不同于许倬云的其他历史写作,他在本书中陈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本书可谓是一部94岁老人写给两岸同胞的“热忱之作”。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全13册)考察了中国从新石器时代到清王朝结束数千年的历史轨迹,充分运用近百年历史学和考古学的丰硕成果,以广泛的社会结构、社会思潮、文学艺术、百姓生活为切入点,将那些被搁置在学术象牙塔的新知识、新方法一一呈现给普通读者。 在系列第1册《中国是怎么出现的》中,你会看到: ? 中国历史,如何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讲起; ? 如果没有近百年的考古发掘,我们对上古中国的认识就不全面; ? 陶器、墓葬、青铜器、聚落都会说话,那是真实的历史声音,有时候比历史文献更真实; ? 对甲骨文和金文的解读,让我们比古人更加了解先秦; ? 大多数甲骨文字至今不能识别,是因为它们不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 夏商周是同时存在、兴起于不同地域、先后成为共主的三个强大部族; ? 商朝的特点是爱喝酒和迷信,在后
中国如何成为中国?它的认同基础是血缘,国界,还是文化?刀剑划开疆界,衣食却互相流通;儒家、佛教、道教混合;民族融汇 这些原本散漫复杂的文化,如何逐渐汇流并形塑出一个叫 中国/华夏 的国家?今后,这一共同体还能吸引原来成员的后代,继续被认同为身心归属吗?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从新石器时代谈起,一直到清朝结束前夜,讲述 华夏/中国 这个复杂共同体是如何不断演变的。全书没有铺陈细节,没有繁琐论证,以大历史视野,选择每个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关键点,来勾勒出各个时代的面貌。 在全球化时代,如能审察自己的族群认同原则,就不会轻易被偏狭的族群狂傲挟持,迷失方向。
1600多年前,法显浮舟从印度洋取经归国;1300多年前,义净成为第一位经海路完成中国-印度航程有名有姓的中国人;八九百年前,中国制造的海舶在广袤的印度洋上驰骋,中国的技术在东南亚和印度洋扎根。与此同时, 海底磁山 、 美人鱼 以及 人参果 的故事也辗转从西向东流传到中国,演化为中国的文化传统。 这一切,正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先声。然而,郑和之后,中国海舶再也不出马六甲海峡,中国和印度洋渐行渐远。 数以万计的中国人曾经到访,为什么古代中国最终失去了印度洋? 当代学者通常把古代中国视为陆地国家,而本书展示了中国历史的另一面:古代中国同时也是海洋国家、海洋大国。本书根据文献材料和考古发现,试图构建过去发生但逐渐被时间沉淀、掩盖和湮没的人、物、事。 从海洋的角度来探索古代中国,这是理解近代中国之轨迹的一
全书二十三章,体系严整:前八章为礼学总论,系统阐释礼的起源、核心要素、分类体系及礼书发展脉络;后续各章则聚焦冠、婚、射、燕、聘、丧、祭等具体礼制,构建起完整的礼仪知识图谱。本书超越普通导论之作,其独到之处在于 三位一体 的阐释范式:1.细节还原。如复原射礼中耦射、三番射、乐射、旅酬等仪节,精准呈现《仪礼》原始场景;2.源流考证。纵向梳理各礼制从周代到秦汉的演变轨迹;3.义理阐发。通过《左传》《论语》等典籍,提炼出 射以观德 君子之争唯射 等核心观念,揭示礼制背后的修身哲学与政治智慧。这种 仪节 历史 思想 的三维解读,彻底打破了传统研究中 礼经 与 礼记 割裂、形式与内涵脱节的困境,使读者既能知晓礼仪如何操作,更能理解礼制为何存在,真正实现对古代礼仪的深度解码。
《历史的镜子》是吴晗代表作,本书除原有四十余篇文章之外,又从其他吴晗杂文集中精选了二十余篇约二十五万字编入,按政治篇、军事篇、经济篇、文化篇、人物篇依次分为五辑,故称增补本。 本书是历史通俗化写作的典范。作者撷取大量历史细节,从多个角度、层面切入观察,通俗有趣地讲解中国历史知识,论述兴衰得失,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改良社会风气、根除腐败等众多问题,不论对国家建设还是个人成长,都很有启发意义。
本书是博物馆里的人类学家张经纬继《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后重磅新作。 全书分为十二章,延续了前作十二件文物讲历史的基本格局,其中既有博物馆里从来不缺的青铜器、陶器、瓷器、帛画、砖画等常见文物,也有香炉、铜镜、赏石、文玩等特色文物,甚至还包括皇家/私家园林、各地戏台/戏楼之类不可移动文物。 每章分为六节,第一节讲述与文物有关的故事;第二节完成对该文物的现象学描述;第三节进入历史空间,将物质文化与时代脉络融为一体;第四节从更高的维度尝试对该文物的结构性分析;第五节展开艺术品与艺术史的对话;最后一小节则揭示文物作为时代表征所象征的文化隐喻。 全书共收入200余张高清文物图片,几乎覆盖几乎青铜、陶瓷、书画、工艺,以及建筑等各个博物馆收藏门类。带读者跟着文物,重新走进历史。
《漫画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风云人物》是一部微博体中国历史通俗读物。本书共分史林、吏治、佞幸、风骨、狂猖、处世、权谋、卓识、心志九章,描写了自秦末至清代的风云人物的历史片段。史林一章主要描写了中国历史中的奇人奇事和惊人之语。吏治一章主要描写了历代朝堂中官员的众生相。佞幸一章主要描写了中国历史中谄媚之徒的真面目。风骨一章主要描写了中国历史中仁人义士的大气度。狂猖一章主要描写了中国历史中豪放之士的真性情。处世一章主要描写了中国历史中人情世故的大智慧。权谋一章主要描写了中国历史中审时度势的大谋略。卓识一章主要描写了中国历史中非凡人物的大见识。心志一章主要描写了中国历史中人杰枭雄的大志向。本书没有从人人皆知的历史大事件入手,而是采用微博体的形式,全面展示了发生在历代上的种种细节,读
《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的史学成名作,也是我国历史上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本书从中华民族起源开始,叙述历朝历代史事直至民国开创,在理乱兴亡的同时更系统地梳理历史知识,浓缩中国五千年历史于一书。无论是史学观点还是编纂方法,都有很大的创新,突出体现了吕思勉的大历史观。
历史的真实是什么?历史学所追求的,只是揭露和批判吗?历史学家对真实负有怎样的责任,如何叙述历史事实? 本书为茅海建教授近年学术随笔、演讲等结集而成,大体分为四部分,包括与历史观察和思索结合的游记(西伯利亚铁路、张库大道、贝加尔湖、满洲里,越南),近代中外交流与关系的关键时刻与转变(马嘎尔尼使团、甲午战后中日博弈、乾隆时期的澳门角色),康有为思想晦暗不明之处,晚清思想革命以及辛亥革命的反思,史学研究反思与回忆故人、故事等。 伴着驼铃从张家口到库伦,随西伯利亚大铁路穿行,实地踏勘让历史的魅力更加饱满。从马戛尔尼、谢清高,赴日清使刘学询和庆宽,为什么时间没有磨平知识与认知的差距?从甲午到日俄战争,中、日、俄三国东北亚利益争夺与力量博弈从未间断,后来的二战与朝鲜战争,主线在哪里?历
著名历史学家葛剑雄不循惯例,不以王朝起迄为统一的终始,不以定论成说为立论的依据,返观纷扰的昔日天下,立足真实的历史疆域,用凝练的笔触,厘清统一与分裂的长度,诠释统一与分裂的标准,穿透千年时空隧道,追寻中国历史的分分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