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族与玄鸟有怎样的不解之缘? 成汤不敢废夏社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传承? 挂甲出征的妇好有怎样显赫的功绩? 贞人群体在殷商时代发挥了什么作用? 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滥觞于史前时代与夏文化,定型于周秦文化,而殷商六百年的历史发展时空,正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位置,奠定了早期中华文明的基石。 创造灿烂殷商文化的主角,包括赫赫有名的上甲微、成汤、太甲、盘庚、武丁等君王,功勋卓著的伊尹、妇好、望乘、攸侯喜等贵族重臣,还有默默无闻的?、宾等贞人,甚至微不足道的平民、奴隶,等等,都 活 在冰冷、黝黑的龟甲、兽骨上。 本书以考古学史料为基础,综合运用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文字学等学科研究成果,讲解从夏朝末年至商朝灭亡六百多年的历史,解答殷商历史疑问,立体再现了殷商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让殷商的
本书以《左传》的记事为基础,偶尔也参考其他文献如《国语》《史记》、诸子著作中的相关内容,以春秋时代争霸为主线,讲解整部《左传》记载的二百四十多年间各诸侯国的重大史事。 《左传》里记载的史事头绪纷繁、内容离散,一般读者不便把握前后的因果联系,因此,本书在完全忠实于《左传》原书原文的情况下,将相关史事的零碎记载抽绎出来,按照时间先后重组综合,用浅显的文字加以阐释和重述,不仅使史事的完整得到凸显,而且还试图揭示史事彼此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希望本书能为愿读《左传》原典的读者提供一些帮助,同时也想为一览整个春秋时代历史风貌的读者提供一点参考。
《〈穀梁〉善于经:〈穀梁〉释经学及其架构史研究》是对西汉以降历代《穀梁》释经学史及《穀梁》学体系的学术史研究专著。分为上、下二编。上编以 《穀梁》释经学及其诠释体系研究 为主题,以 《穀梁》善于经 为核心脉络,以西汉以降儒者尤其是历代《穀梁》家对《穀梁》释经体系及其价值的研究为对象,对《穀梁》诠释学史予以探讨,主要以郑玄、范宁、杨士勋、阮元、许桂林、柳兴恩、钟文烝、柯劭忞等诠释《穀梁》学者为中心。下编为 《穀梁》释经新诠 ,即以柯劭忞所建构的《穀梁》学体系为中心,以 九旨 与 三临之言 为核心标准,对《穀梁传》传文予以专题新诠,主要包括对 元年春王正月 西狩获麟 齐桓晋文之事 的再诠释。
在《西周史》中,我着重的是,西周从一个蕞小的部落,如何发展成为一个国家,而且建构了跨越国家的封建秩序。我尽力描述西周在成立国家以后,内部的改变,尤其提出国家统治机制的发展,以至于职务专业化、逐步形成官僚体制的过程。我也提出,西周中叶以后,经济力量逐渐发展,呈现政治力量以外的社会力 在文化发展方面,《西周史》的描述,着重在西周文化圈的扩张,甚至跨越了政治力量的版图。 从那个时候到今天,二十多年来,中国考古学又有许多新的发现, 对于二十多年来的新发现,《西周史》本应重新改写,但是我已经是八十岁的老人,没有力气再重起炉灶。哥伦比亚大学的李峰教授,既有考古的田野经验,又有阅读文献的能力,他的新著,就是讨论西周的官僚制,用了许多新的材料,在我所讨论的官僚制度上,有更多的发展和说明
春秋之世,王室日衰,群雄争霸,强者存,弱者亡。乱世中,齐桓公、晋文公,何以取威定霸?华督、南宫万,因何弑君杀人?流传已久的 赵氏孤儿 故事,虽早已脍炙人口,又是否符合历史真实?著名学者黄朴民,积三十年学养,重归《左传》文本,历数史料掌故,于人性幽微处细读春秋史,带读者重回那个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的时代。
冯友兰说:中国之文化,至周而具规模。 东周时代,涌现出诸子百家争鸣的人文奇观,诸多令人心仪的故事和传说流传至今,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璀璨耀眼的部分,那些被称为 子 的思想家在这个时期集中涌现。正是这个波澜壮阔、大气磅礴、英雄辈出的时代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为中华文明贡献了无与伦比的精神内核。其后两千年中国社会发生的人和事,只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 本书不是考古研究,而是东周时期的系列故事趣读,分春秋篇、吴越春秋篇、战国篇,书中附有拉页,将五百年浩瀚东周无数古圣先贤、英雄豪杰和普罗大众倾情演绎的故事,精彩纷呈的细节、瞬间,层出叠见的定型的文化符号呈现给大家,运用通俗的语言、简单的脉络、有趣的插图帮助读者理清东周这段错综复杂的人文大杂烩,用心体会先贤的言行,找到千年不变的 道 与 理 ,探寻
本书为著名学者刘东先生主编的 台湾国学丛书 之一种。本书就 生与性 , 周初宗教中的人文精神 , 孔子、孟子、荀子、《中庸》、《易传》关于性的问题 以及先秦儒家思想等问题为中心,以 性 为经,采用归纳法,完整考察了周初以迄战国诸子中的相关论述。作者认为,人性论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中一种重要的思想,并且人性论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原理和动力,通过此书,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古代的思想文化。
《东周五百年》一书从中国历史发展和演进的时间线入手,敷演展开对这一范畴的宏大叙事。作品一面打乱重组、要言不烦地讲述东周五百年间风云变幻的历史,一面登高眺远、概述和评价这个时代伟大思想家们的创造,以及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通过数百年的探索实践,经历了铁血征伐,经历了思想大爆炸,中华民族终于寻找出适合于自己的、先进的统治方式和生活方式。作者不独从别开生面的角度演述了一段精彩绝伦的历史,还致力于探寻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揭示中华文明的核心要素以及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远古时代》概括了近代以来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从考古学文化入手,对中国史前社会作了细致而具体的梳理。本书以考古论及中国史前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典范意义。全书主要分为 序言 、 我们的远古祖先 、 新石器时代 、 铜石并用时代 、 周边地区的远古文化 等五个部分,以考古发现为依据,在充分利用考古学已有成就和新成果的同时,恰当吸收并应用了民族学、社会学的资料和方法,科学且较为完整地展现了远古时代的面貌特征,是目前关于远古时代史前社会的较为详实、全面、资深的著作。
春秋是大变局时代,新旧秩序交替;春秋是诸侯林立、战争频繁的混乱时代,但君权没有至上,自由未被扼杀;春秋是崇尚勇武和智谋的时代,血性与权谋交织;春秋是中国贵族精神后的辉煌时代,风骨与道义至上。 本书以春秋三百年诸侯诸侯争霸为主线,立体化全景式地呈现了这段荡气回肠、波澜壮阔的历史。春秋时代事件繁杂、线索混乱,加之史料或有缺失,廓清真相尚属不易,遑论其他。本书以《左传》《国语》《吕氏春秋》《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史籍的记载为基础,不但通过精当的剪裁,将人物关系和历史事件梳理得十分清楚,而且从细节着手,将人物与事件刻画得有血有肉有灵魂,充分展现了王侯、将相、小人物共同构筑的春秋精神谱系。
《文明的历程》是中国先秦史学会组织撰著的一套先秦史系列丛书,共五卷,包括《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本册为《商朝》,对商朝史与商朝文明所涉及的学术问题抒发多年的心得,立足*前沿,视野宏阔,精义纷呈。
《先秦七子思想研究》是著名历史学家、美术史家、教育家童书业先生的重要著作。作者以史学家独特的视角,对先秦时期*有代表性的孔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七位思想家分别作专题探讨,揭示其各自的世界观、伦理观、政治观和价值观等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展示出儒、墨、道、法诸家的思想脉络与主要特征。杨向奎评价该书: 能真正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这七子所处的阶级地位来探讨分析。这是这部著作比一般思想史、哲学史高明的地方。
古代中国很早就形成了以父系血统为合法传承路径的宗法制社会结构,并在父权制基础上发展出以宗族关系与皇权承续嬗变为中轴的专制社会治理系统。但由于生物遗传、蓬勃多元的社会因素等局限,当局者又逐渐摸索出一套符合儒家伦理的辅助调整工具,即以继嗣养子为核心的拟亲制度,包括显性形式如异姓收养、以庶为嫡、同宗继嗣,乃至赘婿、招夫、改嫁、兄弟结拜等伴生丐养关系,以及隐性变体如天子之道、蓄士养客、宗族部曲、师生门人、主官辟召、赐姓赠名等种种形式,成为血亲系统 盗谱者 ,并在不同程度上促进着社会能量交换与资源整合。
本书选取了中国古代从秦代至清代这两千多年里的16个历史横断面进行论述,讲述了商鞅之道与韩非之术如何构造出秦帝国,此后的历代王朝依着这条路径在一直不停地走下去。无论历史怎样向前,王朝的统治者们对“理想国”和“理想民”的追求却一如既往。可以说,用商鞅、韩非之道治国,而讳言自己是商鞅、韩非的信徒,是古代中国两千年秦制时代的常态。本书作者深入每一个截点,解读信史文献,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掲开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治世的面纱,也颠覆了世人许多想当然的认知。这些历史横断面关联起来,再现了秦制两千年来从萌芽到成熟,再到进化的全过程,为读者提供了另一种审视王朝兴衰的视角。
夏朝真的存在吗?大禹治水是神话还是史实?太康为何失国?本书以 天崇拜 为线索,串联起夏代器物、制度与信仰的演变,从微观的陶器纹饰到宏观的文明互动,揭示夏文化如何从多元走向一体。作者不仅梳理传世文献,更结合天文记录、气候数据、出土器物,甚至通过量化分析洪水与日食,试图在神话与信史之间划出清晰的界限。通过多重证据的互证,本书致力于探寻夏代历史的可能真相,勾勒华夏文明早期演变的脉络,演绎中华文明在孕育阶段的转型历程。
本书是日本京都学派领军人物冈崎文夫的代表作品。作者依托考古成果与中国古代典籍,吸收了王国维、郭沫若、容庚、徐中舒、马赛勒?葛兰言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梳理了从上古到春秋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作品分上下两编,上编讲述了从上古至西周灭亡时期的历史,下编讲述了东周初期至吴越兴亡的春秋时期的历史。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综合分析了文化、宗教、宗族、政治制度等因素的相互影响,将史实考证与故事叙述紧密结合,虽为学术著作,但并非艰涩板滞的高头讲章,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东周的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崩坏,周天子渐失天下共主的地位。五霸争雄、分裂兼并使得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在这个变幻无常的时代,霸主名臣不断涌现,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但在这段纷繁的历史中,也存在着大量影响历史走向的人物,却沦为了淹没在历史激流之中的配角。其实,他们的故事颇值得被书写,也正是他们与那些后人耳熟能详的人物共同写就了一部春秋史。本书就是这样一部着重书写历史的不同侧面,更热衷于关注那些历史配角一生走向的作品。本书所涵盖的时间和人物纵跨三百年,以《左传》的时间叙事为经、《国语》《史记》等史书为纬,参照《竹书纪年》及清华简《系年》等大量史料,择取25个人物,上迄西周晚期的郑桓公、郑武公父子,下至春秋晚期的太子建、白公胜父子,亦含周平王、鲁隐公、楚成王、祭仲、
本书为 成语里的中国通史 丛书之一种,以通史的框架、讲故事的形式,用成语串联起夏商周这一时段的历史大要。本书分为夏朝卷、殷商卷与西周卷三部分,以夏商周时期的成语故事,如 洪水滔天 孜孜不倦 禹域九州 等,串联起三代历史,展现了中华先民筚路蓝缕,开创中华文明的伟业。本书将与另九本讲述其他历史时段成语故事的图书一起,构成一部系统完整、通俗好读、富有特色的中国通史,兼具历史的专业性与通俗普及性,在帮助青少年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弘扬悠久而优秀的中华文明方面都具有丰富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