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西晋陈寿撰。六十五卷,分魏、蜀、吴三志。纪传体三国史。无表、志。魏志前四卷称 纪 ,蜀、吴两志有传无纪。对魏的君主称 帝 ,叙入纪中;吴、蜀则称 主 不称 帝 ,叙入传中。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属于官修的有晋王沈《魏书》、吴韦昭《吴书》,属于私修的有魏鱼豢《魏略》,为陈寿撰魏、吴两志的主要依据。蜀国无史,但陈寿为蜀人,又为史学家谯周弟子,蜀未亡时,即留心蜀国史事,故蜀志亦不逊于魏、吴两志。三志虽各自独立,但已统称《三国志》,实际是经过整理的一部三国史,因而后世合为一书。以叙事较为简略,南朝宋时裴松之为之作注,博引群书,进行补阙、备异、惩妄、论辩。注文多出本文数倍,保存史料甚富。
晋商文化是源远流长、积淀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本套书内容涵盖了经济史、金融史、商贸史、社会史、城市史、企业史、史料学等领域。弘扬晋商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命题。本套书不仅能弘扬传统文化、引导诚信建设,还能增强民族自信、树立文化自信。全面提升山西影响力,扩大晋商在中国和世界的知名度,为晋商企业和晋商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若干政权割据的时间长,边境一些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和部分汉人的流动、迁徙,特别是统治集团间的掠夺混战,不仅延长了分裂局面,而且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同时,也加速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交往和融合,促进了边远地带和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以后隋唐的繁荣准备了条件。因此,这时期考古学的特征是:地方特色比较浓厚;过渡性比较显著;边远地带增多;不少遗迹遗物突出了军事的需求,而反映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遗迹遗物更为引人注目;佛教遗迹保存较多,佛教雕绘得到发展,形象地说明这种外来的宗教获得较为广泛的传播。1958年以后,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研究工作,较有成绩的项目有:墓葬分区与分期的研究;城址布局的研究;边境地区遗迹遗物的讨论;中外文化交流遗物的研究和早期石窟寺遗迹的研究等。本
本书为武侯祠博物馆在全国范围内调查三国文化遗存汇编之蜀汉卷。本书采用谭其骧先生《中国历史地图集》中蜀汉景耀五年(262年)的《三国时期全图》对应的当今中国行政区域,来确定全国三国文化遗存(蜀汉卷)调查报告的主要涵盖范围,时间上限宜以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公元184年)为开端,下限暂定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本书共3册,约43万字,图片2300张,汇集第一手调查和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