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南北朝简史》内容简介: 《秦汉魏晋南北朝简史》以政治发展为主线,对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阶级状况、民族关系以及思想文化学术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立论严谨,材料扎实,详略得当,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简明清晰的历史画卷。 《秦汉魏晋南北朝简史》原为田余庆教授为《中国史纲要》撰写的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比较充分地展示了作者对这一时段的基本学术认识,为纪念田余庆教授百岁诞辰,特推出单行本,除修订少量文字讹误,主体内容保存原貌。
本书是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生前所写的通俗性的史学作品。作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从文学和史学的角度,对三国史上存在过的与三国文学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战争及地理环境作了细致的区分,对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吕先生治史,注重对社会的综合研究,融会贯通,评论历史往往独具慧眼,是故本书成为易中天先生品三国的重要参考资料。 另外,本书附录中收录了吕思勉先生关于三国的其他文章共12篇,对正文内容加以补充,目的是使读者对三国历史有更为清晰完整的认识。
本书将北魏前期政治史的研究,以首都平城为中心逐步展开,依时间顺序分四章作纵向探索,准确清晰地勾勒出它的变迁轨迹。作者的考察自始至终围绕着拓跋部落本身的社会文化特征和汉族文化对其产生的曲折作用这两个影响平城政权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被考察的虽然是北魏平城政权封建化的历程,但其意义却已超越了论题本身,成为探索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汉族与游牧民族相互影响与融合规律的重要一例。在考证中,作者既不回避种种重大矛盾现象,又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对细微之处详加辨察,因而所得结论新颖而令人信服。
《三国志》,西晋陈寿撰。六十五卷,分魏、蜀、吴三志。纪传体三国史。无表、志。魏志前四卷称 纪 ,蜀、吴两志有传无纪。对魏的君主称 帝 ,叙入纪中;吴、蜀则称 主 不称 帝 ,叙入传中。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属于官修的有晋王沈《魏书》、吴韦昭《吴书》,属于私修的有魏鱼豢《魏略》,为陈寿撰魏、吴两志的主要依据。蜀国无史,但陈寿为蜀人,又为史学家谯周弟子,蜀未亡时,即留心蜀国史事,故蜀志亦不逊于魏、吴两志。三志虽各自独立,但已统称《三国志》,实际是经过整理的一部三国史,因而后世合为一书。以叙事较为简略,南朝宋时裴松之为之作注,博引群书,进行补阙、备异、惩妄、论辩。注文多出本文数倍,保存史料甚富。
一个多世纪来北朝墓志的出土大大改变了中国中古史料的基本景观,为中古史的新视角和新叙事提供了可能,其中聚焦于北朝女性个体生命史的书写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彼美淑令 北朝女性的个体生命史》所收十一篇文章,都是利用新出墓志,加上其他类型的石刻史料和传统文献史料,尽力描摹北朝女性的个体生命史,讲述一个个具体的女性故事,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人生际遇的女性故事,合起来,力图展现一个不同以往的北朝历史画卷。
本书以六朝史上的 地方 为研究对象,由三个部分组成 环境、景观与居地 政区、地志与地方 以及 人群、编户与家族 ,综合使用传世文献、石刻资料、出土材料和散见的佚文,探讨长时段和区域差异视角下制度对 地方 的形塑、地方人群和制度的互动,并围绕 地方 的不同面向,考察与地域社会史相关的社会群体的身份表达和地方认同等核心议题。本书采取自下而上的视角,聚焦 地方 ,在地方历史的脉络中观察国家制度及其运行、大小政治事件的发生和消亡。本书还考察地名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梳理六朝地记文本的产生、编纂和地方行政制度间的关系,就编户对边缘人群汉化、进入行政系统中的作用,家族的成长和地方势力的营建,人群的身份表达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综合使用石刻、墓砖铭文和相关考古资料,呈现了中古地方社会丰富多元的图景
公元6世纪中叶,南朝梁武帝萧衍统治末期,门阀士族腐化堕落,各种社会矛盾已空前激化。被梁武帝收留的东魏降将侯景起兵叛乱,撕开了梁王朝太平盛世的遮羞布。 本书以侯景之乱为切入点,在细节再现这一历史事件的同时,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勾心斗角、腐朽无能。 侯景之乱是南朝乃至六朝盛极而衰的导火索,也敲响了六朝士族门阀制度的丧钟,进一步加剧了南北朝南弱北强的局势,为隋朝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 书中附带讲述了著名史学家、《后汉书》作者范晔令人唏嘘的谋反案,以及梁末徐陵出使北朝的坎坷经历,还有苟延残喘的傀儡政权后梁短暂而屈辱的历史,这些都可作为南北朝乱世的几个生动注脚。
《六朝门阀 太原王氏家系考》是已故日本著名魏晋南北朝史学家守屋美都雄先生的代表作。守屋美都雄以六朝时期著名的门阀家族 太原王氏的家族谱系考证为切入点,在勾绎此家族世代人物政治命运发展的基础上,对六朝时期门阀政治的特点进行了画龙点睛似的提炼和概括。《六朝门阀 太原王氏家系考》是六朝门阀个案研究的一部相当优秀的学术著作。
《曹操 袁绍 黄巾》(增订本)是著名历史学家、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的方诗铭先生出版于1995年的《曹操 袁绍 黄巾》一书的增订新版。全书以曹操、袁绍为中心,前半部分阐述了曹、袁二人的出身、经历、彼此联系与战争,着重介绍了两人的 游侠 性格和早年生涯;后半部分以黄巾研究为主,并探讨了 天师道 的起源等。增订本新增四章,涉及刘备与其 五虎上将 及诸葛亮的关系等。 《曹操 袁绍 黄巾》(增订本)将曹操等人物置于东汉末年的时代大背景下,从董卓的兴起与覆灭、并州军事集团的形成,到曹操与 白波贼 、 泰山诸将 的关系,再到袁曹矛盾的激化、曹操与公孙瓒的争夺等,无不洞见卓著。对当时人物追根溯源的分析,以及对 丹杨兵 泰山兵 等当时军队的来源及发展、衰落的研究,尤见功力,为研究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
本书从拓跋鲜卑的 祖宗之庙 嘎仙洞开始,讲述了拓跋魏王朝几百年间的兴衰沉浮,特别是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及其深远影响,并呈现了几位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人物富有传奇色彩的面貌。此外,作为国际著名地理学家,作者不时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水热、地势条件对北魏迁移、扩张、迁都之影响,使这一段历史展现出了更丰富的面向。
本书是面向广大历史爱好者的通俗易懂的普及型读物,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政治、学术文化、社会经济等进行了全面而提纲挈领式的叙述。读者可以从中体会何兹全先生对这一时代历史发展轮廓、体系、线索的认识,理解何兹全先生对这一时代一些历史问题、历史事件的看法。
自东汉至隋,这四百年的时间里,怎一个 乱 字了得!这个 乱 ,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民族层面,也体现在思想文化层面,这是一个大冲突、大碰撞、大激荡、大交融、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历史时期。 西晋本来站在这个转折的路口,有机会做出它的回应,当然它不可能先知先觉 清晰地认识并明智地解决缠绕王朝命运的难题,它甩不开它的时代局限性,所以终被淹没在历史的激流中。 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所慨叹的,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说明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而事物的兴废往往决定于人的思想和性格。本书真实再现了 八王之乱 这个中国历史上令人伤怀的至暗时刻,揭示了国家动荡之际人民的苦难与士人的哀屈,告诫人们历史的经验值得吸取,治乱的教训不可或忘。
东汉末年,中国北方陷入群雄逐鹿的争夺旋涡。中原战乱,汉人南迁,地处王朝权力边缘的南方,由此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彼时,来自南方前线的富春孙氏,从一个小小的县尉出发,经孙坚、孙策、孙权接续经营,成长为江南地方的中坚。在近乎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南方的将军们不仅建立了吴国的伟业,还为西晋末年衣冠南渡奠定了基业。在文学演绎的加持下,孙吴的成就与汉朝的失落辉煌、魏国的璀璨夺目和蜀汉的傲骨铮铮相比,或许略为逊色;但这一有限的成功而不是彻底的失败,是现实政治层面的一大胜利。
正始,是曹魏第3位皇帝曹芳使用过的年号,起于240年,止于249年。正始十年即249年,这一年四月曹芳下诏改年号为嘉平,正始十年只存续了3个多月。不过,就在这约100天里发生了许多大事,影响到之后几年、几十年乃至更长的历史。本书聚焦于正始十年(249)前后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探察司马懿父子发动高平陵政变的前因与后果,在不放过历史细节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本书无意为司马懿父子翻案或 洗白 ,而是关注他们身上的时代烙印,分析矛盾性、复杂性的成因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重奏 北魏前期政治制度》对北魏前期政治制度的利弊得失以及其日后的改制进行观察和分析,认为北魏前期的政治体制作为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结合物,具有胡汉相糅,合中有分的二元结构。在北魏定都平城的100年间,这种体制使北魏保持着强大并继续扩张,也体现着社会的冲突与发展,并且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中原的范例,在后来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通史》是冈崎文夫的代表作,当它在1932年出版时,甚至中国国内也没有关于这一时期的断代史专著。这本著作极大影响了日本的中国中世史研究。全书分为内、外二编,内编为六朝政治史的概说,分魏晋时代、东晋五胡时代、南北朝时代(南朝篇)、南北朝时代(北朝篇)四章,主要探究魏晋南北朝时代权力的迁移;外编则分为 魏晋文明 南朝文明 北朝文明 三章,专述人文化成之迹,认为从南北朝时代到隋唐时代,国家法制有了极大的变化,继承了北朝国家体制、又包含了南朝文化的隋唐帝国由此开始走向历史舞台。
本书将建安十三年作为解读汉末三国历史的切入口,以八个不同地点分为八章,讲述了赤壁之战、孔融被杀、蔡文姬归汉、孙权围攻合肥等多个著名历史事件,抽去虚构的情节,盘点真实的历史,将这一年发生的大小事件按时间重新排列,还原这一年的真实状况,从全新角度解读谜题背后的历史逻辑,分析这一年发生的事件对之后历史的影响。
西郊 与 南郊 指的是两种不同的国家祭典 西郊 是拓跋人的祭天大典,代表北亚草原游牧文化的一支; 南郊 则是汉族王朝国家祭典的核心,同样也是祭天仪式。从西郊到南郊,意味着游牧之俗向华夏之风的转变。 在北魏史的研究中,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历来为史家所重视。本书追根溯源,从嘎仙洞鲜卑石室的发现讲起,对北魏内部势力进行细分,极具创见地提出 代人集团 这一重要概念,指出其居于北魏政权的核心地位,再以统计学的方法,揭示改革前后各方势力的消长。在讲述孝文改革之前,作者首先回顾了文明太后的崛起之路与统治手段,她推动的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实为孝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对于孝文改革,作者则详人所略,另辟蹊径,敏锐地抓住以祭典为代表的礼制改革,并着力探讨孝道与北魏政治间的关系。 孝文帝热烈推动的迁都与改革
东汉中平六年四月丙辰,汉灵帝刘宏驾崩。各方势力对于权力、利益的争夺,转瞬进入冲刺阶段,更有一批党人革命者,蓄谋借助大将军,即外戚何进的力量,实现惊天变革。 袁绍是这批党人革命者的领袖,他向何进提议征召四方猛将豪杰进京,胁迫太后,诛杀宦官。何进一度犹豫不决,反被宦官斩杀,从而引发血腥政变。经此一变,不仅宦官被除,连带着外戚也被清除出政治舞台,但是,朝纲并没有因此而被修整,社会并没有因此而得安宁,局势反而一发不可收拾:武人走上了朝堂,士人掌握了武装,皇权复合体崩溃,臣权自强,关东联盟聚而又散,献帝西迁又东归,汉廷逐渐被掏空,军府成为新朝廷,割据,混战,天下大乱
本书收录了鲁迅一些虽无学术文章的形式,但实则有着深刻的理论见解,而且在现实中也的确起过重要作用的杂文、序跋和译文附记等。导读作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目,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鲁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
《汉末英雄记》又名《英雄记》《英雄交争记》,是我国*一部以 英雄 为主题的历史专著,作者是三国时期 建安七子 之一的王粲。王粲是一个特殊人物,他有着特殊的出身和经历。王粲31岁加入曹魏阵营,41岁因病去世,10年间担任的3个职务都直接服务于曹操本人,曾随曹操出征6次之多,经历了合肥之战,潼关之战等重大战役。作为一名有个性的文学家、诗人,同时又是那段历史的亲身经历者,他写的《汉末英雄记》有着与一般史书不同的风格和独特的史料价值,是我们解读汉末三国历史不可缺少的文本。但这部书从宋代开始便散佚了,保存下来的部分因为支离破碎而难窥其全貌,因而常常被人们忽视。 本书参考了《说郛三种》《广汉魏丛书》《黄氏逸书考》《王粲集》等辑本,并按时间顺序进行了重新调整。
魏晋名士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他们身处黑暗、动荡的政治时局中,既纵情山水、狂放不羁,又在矛盾和惶恐中委屈求全、饱受煎熬。他们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实践是一场痛苦、崎岖的苦旅。 本书以魏晋年间的时代更替为叙述顺序,综合各种正史、野史材料,以政治世态的变迁为展开逻辑,详尽叙述了曹魏末年到东晋中期约120年间共五代名士(正始名士、竹林名士、中朝名士、渡江名士、江左名士),纵横交错地勾勒了名士们的人生际遇与才情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