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的诞生》 本书从全新的视角讲述了秦汉至隋唐时期东亚历史发展进程及东亚文化圈的形成过程。作者引用大量史料和现代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阐释了中华文化对东亚各国的影响,以及东亚各国对中华文化的吸收与改造。他综合运用考古学、文献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证据,阐明了东亚各国如何通过将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相融合的方式,发展出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的东亚文化。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本书是著名唐史学者王贞平教授关于唐代军事外交的专著。这部著作旁征博引,将 多极 亚洲中唐与突厥、回鹘、朝鲜、南诏、吐蕃等周边政权的 互利 与 相互依存 的复杂多变的关系娓娓道来,并对唐朝对外关系的中央与地方双重管理体系,以及 德 义 在对外政策思想中的作用做了精辟独到的分析。 《隋唐世界帝国的形成》 本书讲述的是自
本书主要探讨唐代朝野政治与文化发展。全书分上、下编。上编涉及初唐时代重要人物尉迟敬德、武则天与狄仁杰、姚崇事迹,以及唐朝与武周政权交替时期朝野政治演变,永泰公主与懿德太子关联问题,新出土的武氏家族后裔石刻墓志探讨等。下编首先考察唐代饮食与官场政治,涉及唐代仕宦的饮食观、唐代的献食、政事堂食、廊下食、公厨、道教徒的养生饮食,相信对当今社会会有所启示。其次论考唐代帝王巡幸文化、唐代都市佛教文化的交融与传播、唐代文化与长安、唐代学术文化的发展、隋唐官吏的用笏等。附录收录了26件武则天家族及其后裔石刻墓志资料,堪称学界的次集中搜罗,对探讨唐与武周交替时期政治提供了很好的史料。本书对唐代朝野政治、唐代文化发展的一些具体事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探讨唐代朝野政治与文化的专门之
《隋代卷》以传世及出土文献为依据,以隋代大业八年的疆域为范围,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隋代行政区划的演变历程,并总结了其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全卷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绪论考证了隋代的疆域范围,并从总体上论述了隋代行政区划改革的原因、经过及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上编十章按时段论述了隋代政区变革的过程。下编十章分地区对各地州郡县的沿革进行了详尽的考证。
隋朝兴修的运河是全世界最长的运河,它包含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串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五千多里。唐朝时,将其中的通济渠的主要河段改名为汴河。五代时期和北宋都仿照唐朝,称这段运河为汴河。后人都称之为古汴河。汴河是运河系统中最重要的运河,但汴河通行500年就湮废了。从北宋末年堙废至今已有近900年。埇桥原是重要集镇,处于汴河中下游。为适应中国运河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势,特搜集古籍中有关资料,吸取文物研究部门有关考古成就,汇编成《隋唐运河?汴河段觅踪》一书。
《姜鹏品读:帝王教科书》是一本历史通俗读物,为《百家讲坛》栏目结集作品。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里称《资治通鉴》是一部“皇帝教科书”。作者从应用历史学角度讲述了《资治通鉴》作为一部全面总结了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历史典籍,虽然它全面总结了宋代之前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规律和经验,是中国自宋代以后帝王们了解中国传统政治法则、提高治理国家能力的教科书,但它的影响力在不仅超出了史学研究范畴,还为当下的管理者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皇权决定了中国传统社会君主与皇族的关系脉络通常为,草创立国时相互倚重,待政权稳定后则彼此猜忌、皇族受制,及至王朝末年君权衰微、皇族没落。本书以有唐一代为例,通过研究不同阶段储位之争的特点,揭示了唐代君主与皇族关系演变的三步曲:从利益一致(同荣)到利益冲突,再回归利益一致(共辱)。表面上,这一关系演变缘自君主对储位之争的不同处理,实质上则是君主集权体制的痼疾发作。雷艳红编著的《唐代君权与皇族地位之关系研究》从权力内核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传统社会的王朝兴衰是如何发生的。
《隋乱.1》讲述的是年仅14岁的少年李旭,因逃避隋炀帝征兵,迫不得已背离了从小读书求取功名的理想,投笔经商,游历大漠,无意间结交了患难之友徐大眼、习艺于世外名师王铜匠,从懵懂无知的少年儿郎,茁壮成长为策马挥刀的附离(圣狼)英雄,不仅以寡敌众,战胜敌族首脑,更与族长之女在月牙湖畔互许终身。正当他弯弓射雕、风光得志之时,却因故卷入部族间权力的纷争。为成就大义,他忍痛与所爱的女子分离,初尝人世间聚散无常、福祸难安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