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套装上下册)》较为系统地论述分析了明代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的发展状况和明代的阶级状况。明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突破了以往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由此而引起生产关系方面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作者认为这种变化的出现,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而这一变化在当时社会和生产部门中都有较为明显的表现。《明史(套装上下册)》以内容丰富、史料翔实见长,在许多史实的阐述方面,其翔实、详细的程度为同类书所不及。
康熙末年九子夺嫡。1722年,康熙突然逝世。既无赫赫战功,又无朝野拥戴,表现平凡又低调的皇四子雍亲王出人意料地突围而出,在一片质疑声中迅速登极。他为父皇办了一场前所未闻的葬礼,而自己的登基仪式却办得草率至极,还反复上演 让位 闹剧 所有的反常之举似乎在暗示什么。雍正难道真的得位不正,甚至弑父? 经历康熙61年盛世的清王朝此时积弊重重,雍正即位就刻了一方 为君难 的印玺。因为从朝堂到民间,对他继位合法性的质疑,各种抵制他的行动,从来没有停止过,而父皇康熙的成就看起来也的确难以逾越。但雍正立志成为 一代令主 ,力图革除康熙晚年的各项积弊,扭转大清王朝早已隐现的衰亡危机。 为此, 硬汉皇帝 雍正展开了大规模的整饬行动,而在如此严重的困难与重重阻力面前,他该如何破局?该如何让大清跳出 盛不过三代 的历史怪
本书合著名史学家郑天挺所编《上编》与南炳文所编《下编》为一部完整的清史名著,全书自追述满族先世的发展源流及满族的兴起始,迄于鸦片战争前夕。 本书熔铸各位撰稿人的学术见解与研究心得,吸取了清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内容丰富详实,生动精炼,篇幅适中,兼顾了学术性与普及性,风格独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断代史系列 之一种。 全书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结构布局安排合理,尤其是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历史内容设专章专节予以讨论,将时间线索与重要事件相结合眉目清晰,有利于读者研读。二是内容丰富,同时重点突出,善于发掘清史中富有特色的内容,并将之穿插于各个章节,多方面、多角度的记述清代历史上的各种现象。三是在朴素扎实的史实陈述中吸收以往学术成果,并见出独立的学术见解,给读者以意
《明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撰。谷应泰,清顺治四年(1647)进士﹐十三年时官至浙江学政,广稽博采,多所取材,借鉴张岱《石匮藏书》与谈迁《国榷》等多种史料﹐至十五年年末成就此书。本书仿《通鉴纪事本末》之例﹐纂次明代典章事迹﹐共八十卷﹐每卷为一目。纪事始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起兵﹐迄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朱由检自杀。该书选录此间八十个历史事件或专题﹐按时间顺序编排﹐记述始末﹐首尾一贯﹐简明扼要。卷末附有作者的史论。因该书成于《明史稿》及《明史》之前﹐而且属私人著述﹐颇受当时人的重视。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历史,参考《明实录》《明通鉴》《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二十余种明代史料和笔记杂谈,经明史专家毛佩琦审订推荐,俯瞰三百年明史,看到不一样的大明王朝:非常看点1看少见的个性皇帝大明国祚276年,历经16帝,没有一个皇帝是相似的套路。
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改革运动。作者积20年之功,在*手资料的蒐集和解读上,上下求索、四海搜罗,苦心孤诣地查找、求证,运用丰赡而可靠的史料来鉴识伪说、辨明历史真实,先后出版《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戊戌变法的另面: 张之洞档案 阅读笔记》四部书。 作者从历史细节入手,力图把握戊戌变法的种种关键环节,以严谨细致的考证功夫重建史实。进而识其大、见其全,层层揭示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幽微隐秘与真实意义。推动戊戌变法研究在存真求实方面取得突破,一百多年前那场宏大事件的真实面相得以重建。 值此戊戌变法120年之际,将四部书汇刊为 茅海建戊戌变法研究 ,既是对半个多世纪以来研究先进以往贡献的深度整合与推
本书是剑桥中国史丛书第九卷,叙述自1616―1800年的清代历史,包括清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该著作分10章,涵盖了约200年的历史,从16世纪末女真的形成一直到1799年乾隆帝的驾崩。该卷显示了作者对材料的全部把握以及对*材料的娴熟掌握的功底,立体地解读了帝国社会全盛时期的面貌,展现给读者的是政治史和社会史的平衡性混。*章讲了1644年以前的清朝开国的历程;第二章顺治朝;第三章康熙朝;第四章雍正朝;第五章乾隆朝。时间界限是1644到1800。前面五章纵向讲了清朝重大的事件,包括对各个皇帝的评价,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后面五章从横的方面,比如艾尔曼先生讲清代前中期士人的社会角色,另外各章讲女性、性别、家庭、婚姻,有的讲清代社会的稳定与变迁,*后一章讲清代的经济发展。这部书纵横两个方面用将近百万
本书是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后首批重大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清代国家统一史 的终成果。全书从 国家统一 视角展开,在充分吸收清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基础,从时间、空间、制度等不同维度系统阐述了清代国家实现统一,巩固和维护统一的历程;从巩固和维护统一的视角全面论述了清代治理边疆的史实,呈现了清代国家统一的全貌;梳理了清代经略边疆的过程,并对其得失作了客观的评价。多民族国家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由生息繁衍在中华大地上的众多民族共同缔造的。清代进一步巩固了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大一统格局,是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的定型时期,正确诠释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左传》曰: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胳,戎有受服,神之大节也。 此乃春秋时期周臣刘康公之语。显然,将 兵戎 与 祭祀 并列,反映出春秋时期政治精英已经认识到战争对国家生活的重大影响。《孙子兵法》之《计篇》亦开门见山指出: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在春秋时期军事专家孙武的眼中,战争已经上升到关系国家生死存亡之道的高度。乾隆朝爆发于川西北一隅的两次金川战争(1747-1749,1771-177),特别是第二次金川战争因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久、耗费银两之多,不仅在当时震惊朝野,而且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项目最终成果《乾隆朝金川战争新探 档案文献与田野调查双重奏》以有关官书为导向,以《金川档》、《军机处录副奏折》、《宫中档朱批奏折》、《宫中档乾隆朝奏折》、《清宫珍藏海兰察满汉文奏折汇编》
明代卷 郭 红 靳润成 著 本卷依据《明史》、 《明实录》、 《明会典》、 《大明一统志》、 《寰宇通志》等史书及大量的地方志、文集、笔记等资料,对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主要构成即作为正式政区的布政司系统,以及作为非正式政区的都司卫所、总督巡抚的设置和辖区变迁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尤其是首次全面复原了明代特殊的 军管型政区 都司卫所的设置全貌。 全卷共分三编,在考证政区设置过程的基础上,对其变化趋势及特点作出归纳总结。 *编对明代正式的高层政区 布政使司,即通常所谓的 两京十三省 及其所属的府州县进行考证,揭示其设置过程及各级政区的沿革,指出从元代行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代布政使司奠定了清代乃至近现代中国高层政区的边界基础。 第二编考证由五军都督府统领的都司、行都司及其所属卫所的设置和沿革,指
“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是一个后起且综合多种学科视野的概念。本书就社会变迁与明代生活质量、明代生活质量变迁及其内涵、明代生活质量的历史定位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借助“生活质量”这一概念,采用社会经济史与社会文化史两个研究路径,通过对明代收入、物价、消费、负担乃至各社会阶层生存状态等的考察,探求明朝人生活观念的变化乃至真实的幸福感知,藉此弥补以往研究过于集聚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的局限,进而深化明代生活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应用价值。
本书是一部大部头的著作,涵盖了作者研究明朝长城沿线政治史至少十余年来的思考。全书以长城内外为中心,将明王朝的政治、军事格局鲜明、翔实地描写出来。书中作者提出了若干新颖的概念和观点,比如提出洪武初年的 内敛型王朝国家 、洪武时期王朝国家的 差序疆域 、仁宣时期 内政本位 取向与 收缩型王朝国家 等。在整个历史以及中西方比较的视角下,来看明王朝国家的地缘政治,有非常宏大的格局和视野。本书史料极为翔实,以《明实录》为例,基本已消化吸收了与相关主题的所有资料。
资政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代议机构,其设立与议事是晚清力图实施宪制的重要标志,亦为议会政治在中国的一次勇敢尝试。《碧血难招蜀道魂 晚清资政院研究》根据《资政院议场会议速记录》、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案等原始资料,对资政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其内容大致以第一次常年会和第二次常年会为中心分上下两编,分别阐述了会议召开的背景、议长和议员、会议规则、主要议案、影响和历史反思等内容,附录部分包括第二次常年会议事概况、议员和政府特派员简介以及资政院大事记等,是中国法律史、宪制史研究的用心之作。
晚清四书:觉醒/维新/国变/革命,首度集结出版阅读晚清*读本马勇首次披露四十年治学心路历程敬意与温情,重叙晚清历史传统与创新,重构中国社会 《革命》点击进入《国变》点击进入《维新》点击进入《觉醒》点击进入《更优秀作品请进入新星出版社旗舰店》点击进入
本书分为两册,编写工作历时七年,分别初版于1980年和1984年,是我国较早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南,全面、系统阐释鸦片战争以前清代历史的专著。本书资料翔实、观点明确、叙事清晰、语言质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文科清史教材和清史学习入门书中的权威之作,影响深远。
本书是民国初年设立的清史馆历时14年编写的记述清代历史的未定稿。其内容依历代 正史 体例,分为纪、志、表、传四部分。 清史馆由赵尔巽任馆长,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本书汇集整理了《清实录》、清《国史列传》、《清会典》和一些清朝档案等资料,使读者能够比较详细系统地了解清代史事。同时书中的一部分志和清末人物列传,并非取材于常见史料,另有所本,亦具有文献价值。 本书点校由启功、王钟翰等著名学者完成,点校质量较高。本次在繁体竖排点校本《清史稿》基础上,转为简体横排,便于普通读者阅读。
《重归一统》 本书讨论了战争和政治在宋朝建立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批驳了 宋朝开国是一个非军事化过程,宋朝自建立之初就重文轻武 的刻板印象。作者提出,宋朝的建立是一系列军事胜利的结果,11世纪初出现的文官主导型政府,是经由半个世纪的战争与个人政治而产生的,并非源于某种旨在强调文化价值超过军事价值的主观规划。 《茶经述评》 吴觉农先生从当代茶业发展状况出发,联系有关茶的历史材料,对《茶经》所涉及的茶的起源、采制工具、制造、茶具、饮用、史料和产地等内容进行阐释与评价。既借由《茶经》回顾了历史经验,又联系当下,对当代茶业的发展有借鉴意义。此书主体部分为吴觉农先生对《茶经》的客观评价,后面附有吴觉农先生对《茶经》的译注。
魏女士治学勤谨,多年钻研清代制度及清史人物,而用心深细,克尽烦琐,於清代人物任官升降调补,不厌详慎追考,力求其正确无疑。在我所见史家同辈,功力之细无有过之者。二十五年前魏女士完成其《清季职官表(附人物录)》之後,收辑与补充工作亦在日常研究之际,无时不作修订改正之预备,片纸只字,蓄存於笥,以备其作再版之准备。
著名明史学者樊树志教授用五卷两百余万字图文篇幅,以全球史的大视野和生动鲜活的细节刻画笔法,生动描绘了晚明跌宕起伏的历史长卷,呈现晚明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大变局。 本套书图文双色排版,是完整版《重写晚明史》首次与读者见面。樊树志先生从嘉靖中期内阁更替落笔,以清初吴梅村 忍死偷生廿余载 的悔恨余音收尾,用翔实的史料和历史学家的深厚学养见解,向读者娓娓讲述晚明这段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 本次套装本随赠一册同款笔记本,以答谢读者厚爱。
本书共十四章,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漕运制度的发生和演变、清代长江流域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漕运的持续、漕粮的财政及赈恤功能、漕粮赋税制度、漕粮的征收兑运和交仓、漕运官制和船制、运丁和屯田、漕粮运道、清中叶后吏治腐败与漕运体制内部矛盾的加剧、清中叶后农村经济的变化及其对漕粮征收的冲击、道光后漕粮改折减赋、道光后漕运招商海运、漕运的停止、漕运与商品经济。在探讨清代漕运史时,本书紧紧抓住地主制经济这一中心线索展开,探讨漕运问题,这是本书理论上的一大突破。本书对沿运河商业城市的发展进行了详细考察,从其兴衰中总结出:城市要长盛不衰,必须要注意生产与消费的同步增长。
嘉庆朝是清代由前期走向后期的过渡期,亦是学界所论道的由盛转衰的时期。本书以十章四十余万字的篇幅,从五个方面勾勒了嘉庆时期官员的处分状况和各级官员处分在不经意间出现的奇多和普遍问题,以及嘉庆皇帝面对此失误采取的诸种应对调整,如以级纪议抵公罪处分、以皇权制外主导开复官员处分、行捐复减少官员处分等。这三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疏通了官员的奇多处分,但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正如书中所论,嘉庆朝所面临的处分普遍奇多,不只是嘉庆一朝的问题,其实康熙朝已经存在,道光朝也有。可以说这是清代前后期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持久性的制度性问题,并不是一朝一代所能解决。
《清史列传》80卷,是一部清代人物传记专书。 本书不著撰稿人。分为宗室王公、大臣、忠义、儒林、文苑、循吏、贰臣、逆臣8个门类,记录了自清开国功臣费英东、额亦都起,直至清末李鸿章等为止的2894篇传记,另有附传多人。 清代的传记书,以《清史稿》和《清史列传》收录为齐全。但《清史稿》的多数传记叙事简略且多舛错;《清史列传》所收传记,大体出自清国史馆《大臣列传稿本》、《满汉名臣传》和《国朝耆献类征初编》,一般要详尽得多,在某些方面还可补充、纠正《清实录》中的缺失,史料价值很高。 本次在1987年王钟翰点校本《清史列传》基础上改为简体横排,同时对原书一些编校失误加以修订,并将书后人名索引由四角号码改为音序排列,方便读者阅读。
本书编者者钱实甫,湖南省常德市人。1909 年出生,193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毕业后,曾在两广从事进步的新闻及教育工作多年,后应聘到四川大学任教。 《清代职官年表》,取材于清顺治至光绪九朝实录及《宣统政纪》的记载,参考清代其他有关资料。包括大学士年表、部院大臣年表、内阁学士年表、京卿年表、总督年表、巡抚年表、布政使年表、按察使年表、驻防大臣年表等49种年表。书后附有人名录和字号、籍贯、谥号等索引。便于了解和检查清代重要官职的设立、裁撤、合并、分置等变化情况和人事动态。是一部详尽、完备的清代职官工具书。
本书论述的晚明史,起于万历元年(1573年),迄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今有汤纲、南炳文《明史》和牟复礼(Frederick W. Mote)、崔瑞德(Denis Twitchett)《剑桥中国明代史》,以及司徒琳(Lynn H. Struve)《南明史》和顾诚《南明史》。前两种《明史》是关于整个明代的历史,后两种《南明史》则是关于崇祯十七年以后南明小朝廷的历史,而晚明史的专著付诸阙如。因此,本书的出版具有创新性。 本书观察晚明史的一个别开生面的视角,在于晚明与世界的联系。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中叶的晚明时期,正处在新航路发现之后的 全球化 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除了邻近国家传统的朝贡贸易之外,遥远的欧洲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以及它们在亚洲与美洲的殖民地,都卷入了与中国的远程贸易,而且都毫无例外地处在贸易逆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