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案始末》厘清了明史上纠缠繁复又影响深远的梃击、红丸、移宫三案。在进入具体的 案情分析 之前,作者从帝权与相权的矛盾入手,到万历 造因 为止,从制度层面交代三案动因,从帝王层面交代三案导火线,将明代的皇权与相权,朝廷与宦官,以及三大案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相互联系等条分缕析,给读者呈现出一幅明末宫廷、朝政和社会清晰生动的立体图形。后又通过天启、崇祯两朝对此进行的连续翻案,更呈现出门户之争的面目,为明代亡于党祸戾气埋下了伏笔。本书上世纪80年代初版时,颇受名家的赞赏与好评。
江南,一个长期以来繁华富庶、文风昌盛的地区,士大夫,封建王朝里一个尽享荣华、地位超然的社会群体,在晚明政事纷纭、世风日下的时代大势下,都难逃倾颓的命运。 本书聚焦于晚明时期六个围绕江南士大夫发生的故事。他们或因朝堂争端,或因乡间龃龉,而泥潭深陷。轻则地位不再,财势散尽;重则被逼上绝路,家破人亡。被裹挟其中的,除却名臣豪绅、莘莘士子,还有平民、胥吏、奴仆等社会阶层,每一个人都不得不在历史片段中挣扎沉浮。 在历史的主流叙事中,这些普通个体的声音极其微弱,但作者深挖时人档案文书,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力求还原真实的人物故事,带领我们于历史细微处,感知大时代之下每个人的生死抉择。
全球化如何影响宋元兴替? 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白银催生了明朝的万历中兴? 一条鞭法如何为明朝续命? 马尔萨斯陷阱为何会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 金融杠杆如何撬动甲午战争的结局? 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背后,其实隐藏着经济、金融的普遍规律。看清这些规律,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也更好地理解这个时代。 本书作者于晓华深耕农业经济学多年,此次聚焦元明清三朝700年的历史,分析古代农业社会的经济发展、制度建设、全球贸易、货币发行、官商经营等,从一场场危机、改革中探寻王朝崩溃的必然。 在他笔下,三朝兴衰的过往有了深入、客观、普遍的解释,更延伸至民国时期的币制改革、金融现代化。书中详细讲述了,元兴灭金、灭宋的根本原因在于蒙古人灵活的财政与金融制度,斡脱商人为元朝的崛起撬动了亚欧大陆上人才与资源的流通
康熙末年九子夺嫡。1722年,康熙突然逝世。既无赫赫战功,又无朝野拥戴,表现平凡又低调的皇四子雍亲王出人意料地突围而出,在一片质疑声中迅速登极。他为父皇办了一场前所未闻的葬礼,而自己的登基仪式却办得草率至极,还反复上演 让位 闹剧 所有的反常之举似乎在暗示什么。雍正难道真的得位不正,甚至弑父? 经历康熙61年盛世的清王朝此时积弊重重,雍正即位就刻了一方 为君难 的印玺。因为从朝堂到民间,对他继位合法性的质疑,各种抵制他的行动,从来没有停止过,而父皇康熙的成就看起来也的确难以逾越。但雍正立志成为 一代令主 ,力图革除康熙晚年的各项积弊,扭转大清王朝早已隐现的衰亡危机。 为此, 硬汉皇帝 雍正展开了大规模的整饬行动,而在如此严重的困难与重重阻力面前,他该如何破局?该如何让大清跳出 盛不过三代 的历史怪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历史,参考《明实录》《明通鉴》《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二十余种明代史料和笔记杂谈,经明史专家毛佩琦审订推荐,俯瞰三百年明史,看到不一样的大明王朝:非常看点1看少见的个性皇帝大明国祚276年,历经16帝,没有一个皇帝是相似的套路。
本稿《重写晚明史:晚明大变局》是明史研究专家樊树志教授的倾注毕生研究之功而成的五卷本《重写晚明史》的*卷,也即导论部分。《重写晚明史》是樊树志先生引用推介学界z新研究成果,以与时俱进的新时代历史观书写解读晚明那段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研究历史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未来,樊树志先生说。《重写晚明史》的立意宗旨就是以史为鉴,通过回顾历史的得失,总经经验,为当下和明天提供借鉴。 2015年出版之《晚明大变局》即是本稿z初的单行本,今纳入《重写晚明史》,作者对书稿导言及部分章节做了相应补充或调整。
明代卷 郭 红 靳润成 著 本卷依据《明史》、 《明实录》、 《明会典》、 《大明一统志》、 《寰宇通志》等史书及大量的地方志、文集、笔记等资料,对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主要构成即作为正式政区的布政司系统,以及作为非正式政区的都司卫所、总督巡抚的设置和辖区变迁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尤其是首次全面复原了明代特殊的 军管型政区 都司卫所的设置全貌。 全卷共分三编,在考证政区设置过程的基础上,对其变化趋势及特点作出归纳总结。 *编对明代正式的高层政区 布政使司,即通常所谓的 两京十三省 及其所属的府州县进行考证,揭示其设置过程及各级政区的沿革,指出从元代行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代布政使司奠定了清代乃至近现代中国高层政区的边界基础。 第二编考证由五军都督府统领的都司、行都司及其所属卫所的设置和沿革,指
本书所收的论文大抵集中在晚明到清初这一段,它们基本上与 明清思想的转型 这一个大论述息息相关,但是作者刻意挖掘前人所忽略的问题,故书中所处理的人物、材料、主题,不一定都落在一般熟习的论述范围之内。由它们可以看出整个 明清思想转型 是一个内容非常复杂、成份非常多元的历史现象,由心学到考证学的转变只是其中一端而已。 本书所收文章大抵不只是就思想谈思想,而是尝试着将思想与其他历史因素结合起来考察,它们或为道德紧张感、或为知识社群的变动、或为时代心态、或为文人生活、或为地方社会、或为政治变动、或为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等,对于思想史研究而言,收在本书中的文章是一些新的尝试。 增订版新增新序和三篇长文,呈现了作者对于明清思想转型较为系统的思考。
《清朝皇帝列传》是阎先生以数十年的治学功底,梳理史料、厚积薄发的 部力作,2001年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后,一直深受读者欢迎。用阎先生自己的话说,它是 电视讲座的底本 ,其后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以专题讲座的方式,提纲挈领,讲述的只是12位皇帝的某些历史侧面。本书则通过传记的形式,对清朝皇帝进行了全面解读,材料更为丰富,内容更为详尽,讲述更为具体,文字更为细腻。现在,阎先生又以其固有的严谨,进行反复推敲修订,经过剔出错讹、修正疏误、补充材料和选配图片,并将修订后的《清朝皇帝列传》更名为《清朝十二帝》,内容大有综合提升之意蕴,相信对于读者将很有裨益。
花是精华,人亦是精华 最为精华的还是那个时代 风华而又奢靡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种种 《南华录:晚明南方士人生活史》标题中的 南华 在这里不是地名(南华县、南华寺),不是人名(南华真人),不是书名(南华经),而是取字面上的意思: 南方的精华 。作品描绘的是已经消逝了的南方的故事:梦境,戏剧,园林;文士,才女,奇人 这是明万历后南方中国士人的生活史。出没其间的有文徽明、董其昌、吴其贞、项元汴、李日华、屠隆、汤显祖、董若雨、祁彪佳、吴梅村、陈洪绶、周亮工、张瑶星、龚贤等致力于私人空间营建的画家、曲家、鉴赏家,有计成、张南垣、柳敬亭、苏昆生、罗龙文、汪然明等来自民间草根的艺人和匠人,也有商景兰、薛素素、钱宜、王荪、王微、杨云友、林天素、柳如是等命运各异的传奇女子。这些玩赏
传记小说,本书在作者所作朱元璋传的基础上,围绕朱元璋,进行了文学创作。蒙元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群雄并起的大幕徐徐揭开 一个原本落魄江湖、艰难求存的游丐僧,如何凭借自身的非凡努力与种种机缘,在三四年间迅速脱颖而出,成为雄踞金陵的一方霸主!一个武艺超强、野心勃勃的官府小吏,如何在乱世中杀出一条血路,又放下身段、巧施权谋,成就一番豪雄事业!在强敌环伺的危局中,且看朱元璋与陈友谅如何运筹帷幄、步步为营,成为元朝的两大劲敌!二人又是如何狭路相逢,龙虎相争,终在鄱阳湖上演史上规模水战,惊天决死,风云变色,且看江山由谁来主宰!
本书是研究“杜凤治日记”的专著,主要探讨以下问题:第一,杜风治的生平及日记的史料价值;第二,官员之间、官绅、官民的关系,并讲述同治、光绪年间广东各级官员的一些故事;第三,晚清州县官的公务,包括主持考试、审理案件、地方教化、缉捕盗匪、管理省城、对外交涉等方面;第四,州县钱粮催征和州县官的收支;第五,州县官与士绅的合作与冲突。
本书是一部以山东济宁为经验个例、士绅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城市史个案研究著作。有别于以往的明清史研究关注点集中在江南地区的情况,本书将研究视野扩展到因大运河兴起而繁荣的北方城市山东济宁,并注重将江南地区与济宁进行对比。济宁士绅在对城市的塑造过程中,展现了地方力量与国家权力的精彩博弈,也通过与 商 这个阶级的紧密联系,呈现出明清时期北方运河城市繁荣的商业贸易和城市化生活。本书丰富了读者对明清历史认知的面向,也为明清区域社会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和补充。
谈及明帝国与日本的外交关系,倭寇之乱和万历援朝当是国人的*印象。但各类史料纷繁复杂,普通历史爱好者对这两大历史事件本身往往不甚了了,对其前因后果更缺乏全面的了解。有鉴于此,本书将首次采用西方年鉴学派的理论,对明帝国与日本往来的三百年历史进行全面的梳理,全面展示中日两国在这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对抗和博弈,为读者深入解读期间种种高层决策背后的考量。
本书论述的晚明史,起于万历元年(1573年),迄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今有汤纲、南炳文《明史》和牟复礼(Frederick W. Mote)、崔瑞德(Denis Twitchett)《剑桥中国明代史》,以及司徒琳(Lynn H. Struve)《南明史》和顾诚《南明史》。前两种《明史》是关于整个明代的历史,后两种《南明史》则是关于崇祯十七年以后南明小朝廷的历史,而晚明史的专著付诸阙如。因此,本书的出版具有创新性。 本书观察晚明史的一个别开生面的视角,在于晚明与世界的联系。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中叶的晚明时期,正处在新航路发现之后的“全球化”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除了邻近国家传统的朝贡贸易之外,遥远的欧洲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以及它们在亚洲与美洲的殖民地,都卷入了与中国的远程贸易,而且都毫无例外地处在贸易逆差之
高翔所著的《近代的初曙(18世纪中国观念变迁与社会发展上下)》堪称关于18世纪中国乃至整个清代观念文化史方面的部研究专著,是一部史料翔实、内容丰富、逻辑严密、论证有力、创见迭出的开拓创新之作。该书从18世纪中国知识界选取近百个人物,按照伦理观念及其生活方式与学术、政治观念分门别类地进行考察,从多角度、多层次上展示了18世纪中国的观念变迁和社会发展画卷。这种开阔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大大突破了以往清代学术思想史研究的狭小圈子,拓宽了清代文化史研究领域,也使该书有关18世纪中国观念变迁和社会发展及其时代精神的结论更加可靠,对所谓18世纪中国社会“停滞说”的否定更加有力。
此个案展示出礼化为俗的过程,为理解中国历史上的礼俗互动问题提供了线索。厉祭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但当时主要流行于社会上层。此后,历代王朝大多沿袭了这一传统。不过,直到明代才开始按照"里"为单位设置厉坛,从而将厉祭推行到了乡村,开启了厉祭"庶民化"的趋势。 同时,明王朝设计的乡厉坛祭祀制度也包含了社会秩序建构的面向,亦即与里社坛祭祀制度配合。至清代,"分坛"的出现使得厉祭在乡村中更为普遍,其意义也随之产生了变化。今天所看到的闽西四保乡村中的"无祀"习俗,正是由此而来。
本书为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中的 明清时代 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涵盖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本书作者生动地展示了海洋历史和明清时代五百年的历史,将明清这一对跨越中世到近世直到近代急剧变化的时代进行了严谨而深入浅出的阐述。 过往不论中外,主流的看法都是: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是一个停滞的时期;明清中国都被视为一个 闭关自守 的时期,一个与海洋无缘的时期。在*近二三十年,国际学界对以上说法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提出明清中国经济有很
本书论述的晚明史,起于万历元年(1573年),迄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今有汤纲、南炳文《明史》和牟复礼(Frederick W. Mote)、崔瑞德(Denis Twitchett)《剑桥中国明代史》,以及司徒琳(Lynn H. Struve)《南明史》和顾诚《南明史》。前两种《明史》是关于整个明代的历史,后两种《南明史》则是关于崇祯十七年以后南明小朝廷的历史,而晚明史的专著付诸阙如。因此,本书的出版具有创新性。 本书观察晚明史的一个别开生面的视角,在于晚明与世界的联系。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中叶的晚明时期,正处在新航路发现之后的 全球化 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除了邻近国家传统的朝贡贸易之外,遥远的欧洲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以及它们在亚洲与美洲的殖民地,都卷入了与中国的远程贸易,而且都毫无例外地处在贸易逆差之中,
清代卷 傅林祥 林 涓 任玉雪 王卫东 著 本卷依据《清实录》 (含《宣统政纪》)及《东华录》。《东华续录》,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朝《清会典》及乾隆《清会典则例》和嘉庆、光绪《清会典事例》,已经出版的各种清代档案,《政治官报》、《内阁宫报》等政府公报,康熙.乾隆、嘉庆《清一统志》及各种地方志,以及奏议汇编和清人文集等原始资料,并充分参考、吸收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对清朝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划的变迁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考述。 全卷分为两编。 上编叙述清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过程及特点。对清代的京府制度、省和府厅州县及上司制度、东北地区的八旗驻防制度和旗民双重管理体制、藩部的设治过程和行政管理体制,作了简明扼要的叙述。 下编分述清代各级行政区划的具体变迁过程,包括太平天国政权统治地
伴随着清王朝的覆灭。中国的一大批学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后两个王朝一一明朝和清朝的历史进行了认真、系统的研究,章太炎、梁启超、孟森、钱穆、萧一山、蒋廷黻、郭廷以、郑天挺、吴晗、罗尔纲、王钟翰等学术前辈在明清史处女地上披荊斩棘、辛勤耕耘,为明清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地解放思想,积极吸收外国的研究思想和方法。使我国明清史的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长足进步。涌现出一批有价值的学术著作。但在当时,中国或者尚在战乱时期。或者尚在建设的探索时期。经济贫穷,文化欠发达,学术著作的印刷数量不多,流传不广,不利于学术交流和明清史研究更深入的发展,故而故宫出版社将多年来明清史专题性研究著作纳入《明清史学术文库》,重新修订再版,力求涵盖民
本书分为两册,编写工作历时七年,分别初版于1980年和1984年,是我国较早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南,全面、系统阐释鸦片战争以前清代历史的专著。本书资料翔实、观点明确、叙事清晰、语言质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文科清史教材和清史学习入门书中的权威之作,影响深远。
右近年读清史所作杂文十二篇,次为一集以求证于当世。天挺早失怙恃,未传家学,粗涉载籍,远惭博贯。比岁僻居无书,蓄疑难证,更不敢以言述作。独念南来以还,日罕暇逸,其研思有间恒在警报迭作晨昏野立之顷,其文无足存,而其时或足记也。通雅君子原其 率尔操觚 之妄,有以匡其违误,斯厚幸矣。 民国三十四年四月十二日,长乐郑天挺书于昆明靛花巷公舍之及时斋。翌晨闻美国罗斯福总统于其日逝世,即以《清史探微(120年纪念版)》为之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