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史》25周年精装纪念版,布艺烫印封面,全彩影印顾诚未刊手稿《谈治史》。 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克北京,崇祯帝自缢。消息传到留都南京,立谁为新君的问题就变得迫在眉睫,文武官员纷纷涌动,都想在新君面前占据首功,却不想,这种各怀鬼胎的心思为南明政权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在武将马士英等人的拥立下,福王朱由崧即位,改元弘光,而这些 定策 功臣也造成了南明内部权力的失衡,继而引发内斗不断。弘光政权、隆武政权、永历政权继立,先后与大顺军、清军展开你争我夺的角逐,但激烈的内部斗争,使南明君臣在不停的内耗中,失去了无数翻盘良机,走向了失败
《明史(套装上下册)》较为系统地论述分析了明代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的发展状况和明代的阶级状况。明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突破了以往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由此而引起生产关系方面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作者认为这种变化的出现,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而这一变化在当时社会和生产部门中都有较为明显的表现。《明史(套装上下册)》以内容丰富、史料翔实见长,在许多史实的阐述方面,其翔实、详细的程度为同类书所不及。
康熙末年九子夺嫡。1722年,康熙突然逝世。既无赫赫战功,又无朝野拥戴,表现平凡又低调的皇四子雍亲王出人意料地突围而出,在一片质疑声中迅速登极。他为父皇办了一场前所未闻的葬礼,而自己的登基仪式却办得草率至极,还反复上演 让位 闹剧 所有的反常之举似乎在暗示什么。雍正难道真的得位不正,甚至弑父? 经历康熙61年盛世的清王朝此时积弊重重,雍正即位就刻了一方 为君难 的印玺。因为从朝堂到民间,对他继位合法性的质疑,各种抵制他的行动,从来没有停止过,而父皇康熙的成就看起来也的确难以逾越。但雍正立志成为 一代令主 ,力图革除康熙晚年的各项积弊,扭转大清王朝早已隐现的衰亡危机。 为此, 硬汉皇帝 雍正展开了大规模的整饬行动,而在如此严重的困难与重重阻力面前,他该如何破局?该如何让大清跳出 盛不过三代 的历史怪
本书合著名史学家郑天挺所编《上编》与南炳文所编《下编》为一部完整的清史名著,全书自追述满族先世的发展源流及满族的兴起始,迄于鸦片战争前夕。 本书熔铸各位撰稿人的学术见解与研究心得,吸取了清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内容丰富详实,生动精炼,篇幅适中,兼顾了学术性与普及性,风格独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断代史系列 之一种。 全书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结构布局安排合理,尤其是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历史内容设专章专节予以讨论,将时间线索与重要事件相结合眉目清晰,有利于读者研读。二是内容丰富,同时重点突出,善于发掘清史中富有特色的内容,并将之穿插于各个章节,多方面、多角度的记述清代历史上的各种现象。三是在朴素扎实的史实陈述中吸收以往学术成果,并见出独立的学术见解,给读者以意
《明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撰。谷应泰,清顺治四年(1647)进士﹐十三年时官至浙江学政,广稽博采,多所取材,借鉴张岱《石匮藏书》与谈迁《国榷》等多种史料﹐至十五年年末成就此书。本书仿《通鉴纪事本末》之例﹐纂次明代典章事迹﹐共八十卷﹐每卷为一目。纪事始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起兵﹐迄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朱由检自杀。该书选录此间八十个历史事件或专题﹐按时间顺序编排﹐记述始末﹐首尾一贯﹐简明扼要。卷末附有作者的史论。因该书成于《明史稿》及《明史》之前﹐而且属私人著述﹐颇受当时人的重视。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历史,参考《明实录》《明通鉴》《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二十余种明代史料和笔记杂谈,经明史专家毛佩琦审订推荐,俯瞰三百年明史,看到不一样的大明王朝:非常看点1看少见的个性皇帝大明国祚276年,历经16帝,没有一个皇帝是相似的套路。
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改革运动。作者积20年之功,在*手资料的蒐集和解读上,上下求索、四海搜罗,苦心孤诣地查找、求证,运用丰赡而可靠的史料来鉴识伪说、辨明历史真实,先后出版《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戊戌变法的另面: 张之洞档案 阅读笔记》四部书。 作者从历史细节入手,力图把握戊戌变法的种种关键环节,以严谨细致的考证功夫重建史实。进而识其大、见其全,层层揭示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幽微隐秘与真实意义。推动戊戌变法研究在存真求实方面取得突破,一百多年前那场宏大事件的真实面相得以重建。 值此戊戌变法120年之际,将四部书汇刊为 茅海建戊戌变法研究 ,既是对半个多世纪以来研究先进以往贡献的深度整合与推
本书是剑桥中国史丛书第九卷,叙述自1616―1800年的清代历史,包括清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该著作分10章,涵盖了约200年的历史,从16世纪末女真的形成一直到1799年乾隆帝的驾崩。该卷显示了作者对材料的全部把握以及对*材料的娴熟掌握的功底,立体地解读了帝国社会全盛时期的面貌,展现给读者的是政治史和社会史的平衡性混。*章讲了1644年以前的清朝开国的历程;第二章顺治朝;第三章康熙朝;第四章雍正朝;第五章乾隆朝。时间界限是1644到1800。前面五章纵向讲了清朝重大的事件,包括对各个皇帝的评价,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后面五章从横的方面,比如艾尔曼先生讲清代前中期士人的社会角色,另外各章讲女性、性别、家庭、婚姻,有的讲清代社会的稳定与变迁,*后一章讲清代的经济发展。这部书纵横两个方面用将近百万
1
本书是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后首批重大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清代国家统一史 的终成果。全书从 国家统一 视角展开,在充分吸收清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基础,从时间、空间、制度等不同维度系统阐述了清代国家实现统一,巩固和维护统一的历程;从巩固和维护统一的视角全面论述了清代治理边疆的史实,呈现了清代国家统一的全貌;梳理了清代经略边疆的过程,并对其得失作了客观的评价。多民族国家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由生息繁衍在中华大地上的众多民族共同缔造的。清代进一步巩固了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大一统格局,是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的定型时期,正确诠释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家人父子》继《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的 话题 人物 (明遗民),《续编》的 制度 言论 心态 ,《家人父子 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尝试经由被认为最重要的家庭关系 父子 夫妇 ,进入明清之际士大夫更为日常的生活世界。《家人父子 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讨论的,是明清之际士大夫经验中的家族、家庭,他们所面对的伦理关系,以及他们对有关经验、体验的表述。士大夫与 家庭 家族 有关的言说与叙述,与他们的其他活动,以富于个性的方式联系着,为我们有关历史生活的想象,提供了丰富、感性的内容。
大明朝储位东宫二十年、六次监国的朱高炽终于在永乐二十二年面南践祚。谁料,在位不及一载,便龙驭宾天。在南京监国的太子朱瞻基白龙鱼服,赴京师奔丧,经历千乘之家的围堵,到达京师,荣登大宝,但地位并不稳固,二叔汉王朱高煦、三叔赵王朱高燧,这两双血红的眼睛盯着奉天殿金灿灿的宝座。 尤其是朱高煦,对太宗文皇帝的不满,对先帝仁宗昭皇帝的怨毒,终于在此时爆发。他几次刺杀亲侄儿朱瞻基,未能得手,于是欲效其父太宗文皇帝朱棣 清君侧 ,遂紧锣密鼓准备起兵。 朝廷一刻也不敢大意,各路人马侦刺两王,双方在暗中较力。 朱瞻基刚刚荣登大宝,危机四伏。他十分清楚,山雨欲来
明代卷 郭 红 靳润成 著 本卷依据《明史》、 《明实录》、 《明会典》、 《大明一统志》、 《寰宇通志》等史书及大量的地方志、文集、笔记等资料,对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主要构成即作为正式政区的布政司系统,以及作为非正式政区的都司卫所、总督巡抚的设置和辖区变迁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尤其是首次全面复原了明代特殊的 军管型政区 都司卫所的设置全貌。 全卷共分三编,在考证政区设置过程的基础上,对其变化趋势及特点作出归纳总结。 *编对明代正式的高层政区 布政使司,即通常所谓的 两京十三省 及其所属的府州县进行考证,揭示其设置过程及各级政区的沿革,指出从元代行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代布政使司奠定了清代乃至近现代中国高层政区的边界基础。 第二编考证由五军都督府统领的都司、行都司及其所属卫所的设置和沿革,指
“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是一个后起且综合多种学科视野的概念。本书就社会变迁与明代生活质量、明代生活质量变迁及其内涵、明代生活质量的历史定位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借助“生活质量”这一概念,采用社会经济史与社会文化史两个研究路径,通过对明代收入、物价、消费、负担乃至各社会阶层生存状态等的考察,探求明朝人生活观念的变化乃至真实的幸福感知,藉此弥补以往研究过于集聚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的局限,进而深化明代生活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应用价值。
《汉朝大历史》 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 本书是史学大家吕思勉的史学名作。从秦末楚汉之争到楚灭汉兴,汉朝时的中国,是当时强盛的国家之一,那段历史时期被称为强汉。在这里,有草根皇帝刘邦、政治大佬吕后、有 断袖之癖 的汉哀帝 特色鲜明的人物,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汉朝全史,尽在此书。 《唐朝大历史》 唐朝不止有万国来朝的盛世,还有民不聊生的历史。 本书是史学大家吕思勉的史学名作。从隋末天下群雄并起到李渊称帝,唐朝时的中国,是当时强盛的国家之一,那段历史时期被称为大唐盛世。在这里,有争权夺位的全能皇帝李世民、开创历史的大女主武则天、权势滔天的宦官李辅国,特色鲜明的人物,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唐朝全史,尽在此书。 《明朝大历史》 开局一只碗,结尾一根绳,铮铮铁骨,贯穿始终。 本书是史学大家孟森的史学
《阎崇年集》是清史大家阎崇年先生,将50年研究、创作成果首次结集,亲自批阅增删,集学术、通俗著作17部、24卷,另加附集1卷,合为18部、25卷,800余万字,2000余张图片,主要涉及清史、满学、北京史、宫廷史等领域。 学术部分9部、12卷,包括《努尔哈赤传》《清朝开国史》(4卷)《燕步集》《燕史集》《满学论集》《清史论集》《袁崇焕研究论集》《清代大事编年》《讲谈录》。其中《清史论集》《讲谈录》为阎崇年首版的*作品。 通俗部分8部、12卷,包括《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2卷)《康熙大帝》《大故宫》(3卷)《清朝皇帝列传》(2卷)《袁崇焕传》《古都北京》《中国都市生活史》。 附集《合掌录》,为阎崇年与星云大师的对话录,谈禅、讲史、养生、修心、悟性。 分册简介 1.《努尔哈赤传》是国内外*部研究清太祖努尔哈赤
本书是一部大部头的著作,涵盖了作者研究明朝长城沿线政治史至少十余年来的思考。全书以长城内外为中心,将明王朝的政治、军事格局鲜明、翔实地描写出来。书中作者提出了若干新颖的概念和观点,比如提出洪武初年的 内敛型王朝国家 、洪武时期王朝国家的 差序疆域 、仁宣时期 内政本位 取向与 收缩型王朝国家 等。在整个历史以及中西方比较的视角下,来看明王朝国家的地缘政治,有非常宏大的格局和视野。本书史料极为翔实,以《明实录》为例,基本已消化吸收了与相关主题的所有资料。
本书分为两册,编写工作历时七年,分别初版于1980年和1984年,是我国较早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南,全面、系统阐释鸦片战争以前清代历史的专著。本书资料翔实、观点明确、叙事清晰、语言质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文科清史教材和清史学习入门书中的权威之作,影响深远。
本书是关于明嘉靖刻本的断代版本研究,作者遵循版本类型学的研究方法,以字体风格为主要依据,将嘉靖刻本划分为苏式本、京式本和建式本三类,对这三类版本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作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从而揭示了嘉靖刻本的地域差异及其关联,较为完整地呈现了嘉靖刻本复杂的面貌。 本书分绪论、上编和下编三个部分。绪论概括了嘉靖刻本由明代至今的研究历史,并重点引入 实物版本学 的理论。上编梳理了嘉靖刻本的发展史,提出了新的分类标准,归纳出苏式本、京式本和建式本三种基本类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嘉靖刻本分布与演变的规律。下编选取天一阁所藏135种具有代表性的嘉靖刻本撰写书志,以刻书地为序,全面且直观地反映了天一阁藏嘉靖刻本的特色以及明嘉靖间两京十三省刊刻书籍的概貌。
本书是民国初年设立的清史馆历时14年编写的记述清代历史的未定稿。其内容依历代 正史 体例,分为纪、志、表、传四部分。 清史馆由赵尔巽任馆长,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本书汇集整理了《清实录》、清《国史列传》、《清会典》和一些清朝档案等资料,使读者能够比较详细系统地了解清代史事。同时书中的一部分志和清末人物列传,并非取材于常见史料,另有所本,亦具有文献价值。 本书点校由启功、王钟翰等著名学者完成,点校质量较高。本次在繁体竖排点校本《清史稿》基础上,转为简体横排,便于普通读者阅读。
《重归一统》 本书讨论了战争和政治在宋朝建立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批驳了 宋朝开国是一个非军事化过程,宋朝自建立之初就重文轻武 的刻板印象。作者提出,宋朝的建立是一系列军事胜利的结果,11世纪初出现的文官主导型政府,是经由半个世纪的战争与个人政治而产生的,并非源于某种旨在强调文化价值超过军事价值的主观规划。 《茶经述评》 吴觉农先生从当代茶业发展状况出发,联系有关茶的历史材料,对《茶经》所涉及的茶的起源、采制工具、制造、茶具、饮用、史料和产地等内容进行阐释与评价。既借由《茶经》回顾了历史经验,又联系当下,对当代茶业的发展有借鉴意义。此书主体部分为吴觉农先生对《茶经》的客观评价,后面附有吴觉农先生对《茶经》的译注。
魏女士治学勤谨,多年钻研清代制度及清史人物,而用心深细,克尽烦琐,於清代人物任官升降调补,不厌详慎追考,力求其正确无疑。在我所见史家同辈,功力之细无有过之者。二十五年前魏女士完成其《清季职官表(附人物录)》之後,收辑与补充工作亦在日常研究之际,无时不作修订改正之预备,片纸只字,蓄存於笥,以备其作再版之准备。
著名明史学者樊树志教授用五卷两百余万字图文篇幅,以全球史的大视野和生动鲜活的细节刻画笔法,生动描绘了晚明跌宕起伏的历史长卷,呈现晚明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大变局。 本套书图文双色排版,是完整版《重写晚明史》首次与读者见面。樊树志先生从嘉靖中期内阁更替落笔,以清初吴梅村 忍死偷生廿余载 的悔恨余音收尾,用翔实的史料和历史学家的深厚学养见解,向读者娓娓讲述晚明这段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 本次套装本随赠一册同款笔记本,以答谢读者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