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前叶,中国和美国正处于一个交叉点上,这是一个古老但衰弱的古国和另一个年轻但强大的新兴国家的一次相遇。在本书中,跟随史迪威——一个古怪但却真实的英雄、美国伟大的战区指挥官之一,我们见证了那次历史性的相遇,它代表了美国试图使中国跟自己更相似的努力。在这种堂吉诃德式屡败屡试的努力之外,现代中国露出了它的脊梁。 本书为1972年普利策新闻奖(非虚构类)获奖作品。
乔治·奥尔古德编写的《1860年的中国战争--信札与日记》,1901年在伦敦出版。奥尔古德是英军中负责军需后勤的准将,本书是他用日记和书信的形式逐日记录战争进程的回忆录,引用了随军摄影师意大利人贝阿托拍摄的大量老照片,非常直观,真切地反映了宏大而惨烈的战争场面,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本书荣获1997年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东亚历史学奖、荣获1997年新英格兰历史学会图书奖。书中以义和团为例向人们解说了认识历史的三条不同途径,即历史的三调:事件、经历和神话。本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讲述义和团的历史,而在于探讨与历史撰述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义和团只是这项工作的‘配角’。”因此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历史的方法。
由高纲博文编著的《近代上海日侨社会史》历史 地阐明近代上海日侨社会的状态、日侨的活动与意识 。同时也阐明处于日中关系环节中的日侨在近代上海 与中国社会相互依存、竞争、敌对的关系。 著者从1990年开始在日本和中国等地对有关近代 日侨的各种史料进行调查、收集,基于那些手史 料、第二手史料,本书用实证的历史学分析方法对日 侨在近代上海的活动与意识进行了严格的考证。 此外,为了弥补上海日侨史料的不足,著者对相 关人员进行了口述访谈,那些成果对于论述有直接或 间接的重要作用,这是本书的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