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咸丰皇帝逃往承德,并死于避暑山庄。为了壮大国力,摆脱面对西方的弱势局面,在慈禧和奕?的带领下,大清王朝开启了自上而下的变革之路。 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通过 总理衙门 的创设、 同文馆 的建立、 近代海关系统 的引入、洋务 军工企业 的创办、 外交使团的西行 、广学会的成立、废除武举、昆明湖里练兵等事件,大清并未走向愿望中的强大,而是一步步走向了帝国的灭亡。 在1861-1911这五十年里,有许多历史人物值得关注和研究,如缺乏理政常识的太后、连汉献帝都不如的光绪、被逐离政坛的恭亲王等权谋与争斗不绝如缕的清廷高层;还有 深埋改革主张 的冯桂芬、 选择性 开眼看世界 的 斌椿 、 时代的出局者 徐继畬、身陷教案的曾国藩等有挣扎但又怯懦的官僚士大夫;同时也有挑战君权神圣的严复、要做陈涉的官二代谭嗣同等图变图强
《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本书选取中国近代史上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手握重权或掀起浪潮的关键人物,以时间顺序排序解读,借叙述他们的生平事迹来叙述晚清历史上发生的众多重大历史事件及发生的原因,像说故事一般剖析清代后期历史演变的情形,既不失掌故逸闻之趣味,又能掌握历史发展之趋向。
本书为著名文史学家瞿兑之之日记。瞿氏日记散佚严重,整理者多年来始终关心、搜集,从公藏单位及私人收藏中发现瞿兑之散佚日记数种,包括1911、1912、1913、1914、1916、1917、1920、1939、1940、1944、1945年共11个年份,涵盖其居湘读书、在沪上学、居京任职等重要阶段。每一阶段,日记呈现的面貌大不相同。瞿兑之出身名门,亲历近代诸多重要历史事件,交游多一时俊杰,日记因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日记中对日常诗文创作的记录以及对古今作家作品的批评,也蕴含丰富的文学史料。本书又有附录三篇:一位为其祖父瞿元霖《苏常日记》,主要内容为咸丰七年入常州任幕僚期间行止往还、时事评论、地理考证及所作诗篇;二为其父瞿鸿禨《使豫使闽日记》,为其光绪时分别典河南、福建试时的日记;三为《(先母)傅幼琼编年事迹》,为瞿兑之为其母傅幼琼作编
20世纪的上海,人们对娼妓业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解:愉悦、危险、寡廉鲜耻、痛苦的经济选择、关系到国家的衰落......娼妓业不仅是妇女在其中讨生活的场所,也是一个隐喻,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媒介。《危险的愉悦》是一部20世纪上海娼妓业史话,在对史料的追溯与爬梳之外,作者对那段历史进行了创造性重构,跨越了虚构与非虚构文字的界限,将处于失语状态的娼妓重新置于各种历史情境之中,探究她们身上的印迹,从而呈现出人们如何通过 性 这个媒介展开有关政治权力、文化转型、国民性和文化归依感等问题的讨论。 《危险的愉悦》获得美国历史学会琼 凯利妇女史著作纪念奖,这是美国历史学会首次将此奖项授予写美国以外地区妇女历史的作品。
本书融合通史、纪事本末等体例优点,吸收革命史、现代化等范式优点,以传统与现代、公心与私欲、平衡与失衡、理性与感性为抓手,以夹叙夹议的风格,梳理了从嘉庆帝亲政(1799)到清帝退位(1912)的中国历史进程。 在全球视野中解读政治运行,在因果链条中分析历史事件,力求 通古今之变 。在微观细节中理解宏观冲突,在真实语境中推论微妙心理,力求以小见大、举重若轻。 选配三百余张图片,帮助读者建立晚清具象认知。 见人、见事、见世道,有理、有据、有感情, 见兴、见衰、见人心,有古、有今、有未来。 简明而不简单,丰富而不繁杂。
本书为 中国近代通史丛书 的总论卷,本书分为中国近代史史书编纂的回顾、编纂《中国近代通史》的基本思路、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若干特点、把握中国近代史进程的几个关键问题等5章,并附有 近代中国史事记略 。本次修订,作者吸收了自2007年首版问世以来的新见档案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
《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通商口岸的开埠(1842 1854)上》首先考察了传统中国的外交模式 朝贡体系 及其在广州的应用。接下来讨论了鸦片战争以及*批不平等条约的适用过程。1845年至1851年间,新的条约体系遭遇挫折,清朝方面竭力限制条约中承认的特权,而外国人也在尽力为他们获得额外的好处。1850年至1854年间,上海的状况极为混乱。随着外国海关税务司的*终确立,条约体系开始复苏。《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通商口岸的开埠(1842 1854)上》并未沿用当时流行的帝国主义观点,指出1842年至1860年间的新条约体系意味着清朝开始接受与外国人 共享治权 的观念,通过这样的方式,通商口岸和外国海关税务司成为中西 共治 的合作者。
在这部关于民国初年历史的力作中,作者史谦德巧妙地抓住了当时 每天必开会,开会必演说 的现象,从政治文化的角度重新思考了辛亥革命的成败问题。作者以1912年8月25日湖广会馆演讲台上的风波为枢纽,分别追溯了唐群英、陆徵祥等人的政治生命。他们的身份、地位、际遇并不相同,但共同的一点是,演说在他们的政治活动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新生的民国陷于运转不良的困境,演说本身及其带来的反响也可能有种种问题,但政治领袖对民意基础的依赖与日俱增,国民成为政治权威的来源,说明共和的价值取向已经深入人心。从这个意义上讲,辛亥革命并没有失败,只是在当时尚未完成。
本书对民国初创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系统梳理,全书分为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袁世凯称帝与护国战争、军阀纷争与南北对峙、五四运动与时代转换之发端、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北京政局的变化、民初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及其起伏等8章。本次修订,作者吸收了自2007年首版问世以来的新见档案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
《中国文脉》引用大量作品片段、历史资料、学者评论等,将中国文学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讲述了西方人眼中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的重要作品和成就,深刻揭示了文脉与国脉、文运与国运的关系。
《中国:从天宝惊变到辛亥革命》是一部全新视角的中国历史纸上纪录片,继《中国:从春秋到盛唐》之后,以纪录片《中国》第二季的内容为基础,配以数百幅精美插图,再现了中国历史的动人细节。全书共分为10集:从唐代天宝年间讲起,到五代乱局与元明清的大一统,直至近代辛亥革命为止,选取历朝历代的经典人物,从 人 的角度讲述千年历史演变,用细腻动人的笔触,勾勒出中华文明磅礴大气的发展脉络。
本书辑录了台湾《传记文学》杂志所载的抗战亲历者回忆文章。这些亲历者既包括何应钦、张发奎、宋哲元等国军高级将领,也有参加过大小战斗的国军中下级军官。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始,中华民族经历了长达十四年的浴血抗战。本书选取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对日受降五个重大历史事件,通过战争亲历者的回忆,用手资料为读者解密不为人知的战场细节,近景重现中华民族的悲壮史诗。
20世纪初年,发源于西方国家的 国民外交 概念经由日本进入中国。 国民外交 实质是一种民间外交。近代国人因应于内忧外患的时局,出现了由中等社会发动和引导、以广大下层民众为核心力量的国民参与外交运动。本书中讨论的 国民外交 并非是 国民 与 外交 的简单相加,而是有着深刻的国内外历史动因。本书通过对近代国人认识、阐述与演绎 国民外交 的历时性考察,揭示外来 国民外交 的本意和基本内涵,通过厘清中国 国民外交 的渊源脉络,进而揭示近代国人接受外来思想观念时,如何以本国国情为基础,改造外来概念,调适自我观念,从而在思想和行动上,诠释不同时期 国民外交 的具体涵义。借以厘清清末民初中国 国民外交 的渊源与流变。
本书分为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的角逐、维新运动的酝酿与蓬勃发展、百日维新、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京都蒙难与联军蓄意扩大战争、辛丑议和等10章。作者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对此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论述,厘清了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本次修订,作者吸收了自2007年首版问世以来的新见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
《纽约时报》创刊于19世纪中叶(1851年),在美国乃至西方社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纽约时报》自创刊以来就有了对中国的报道,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系列报道之深入,令人惊叹。本套丛书分三本: 《浴火重生: 纽约时报 中国抗战观察记》: 1937年7月7日 ,日寇进攻卢沟桥的炮声宣告中华民族到了*危险的时候。从此,中国人民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开始了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全面抗战,并*终取得完全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纽约时报》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的报道,以西方人的眼光较为全面地观察和记录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这段历史。这些报道和评论不仅反映了战争的惨烈状况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浴血奋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
这是一套关于1840~1945百年正史的彪悍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套全面解读晚清、共和、抗战的长篇历史力作。作者在精研民国史料的基础上,以尊重史实的严谨态度创作,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行笔,全新讲述了1840~1945这一百年间的一些我们熟悉的人做过的一些我们并不熟悉的事……第二部《共和》着重描述了1911到1925年前后,以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张作霖、吴佩孚、冯玉祥、阎锡山为代表的北洋势力和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为首的革命势力为推动中国走向何方而先合作后斗争的故事。重点关注了辛亥革命为什么可以成功、宋教仁被刺案的真相、推动清王朝倒掉的北洋势力从内斗走向灭亡以及革命派为理想中的共和国而作出的不懈努力。从不同的角度还原了不同群体在那个时代的不同政治追求与爱恨情仇,被蓄意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