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的前夜 系列共计4卷,讲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四次结束漫长分裂时期、引领大统一的王朝统一的全过程,分别是《统一的前夜: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的前夜:司马氏鲸吞三国》《统一的前夜:隋文帝兼并南北朝》《统一的前夜:忽必烈吸纳江南》。其中 秦始皇横扫六国 ,突出秦始皇时期的秦国用了10年时间灭掉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期间也铺垫了六代先王的努力和商鞅变法对后来完成统一的重要性。 司马氏鲸吞三国 ,突出司马懿如何忍辱负重从魏国成功翻身,其儿孙在其影响下一步步获得魏国的管理权,并先后灭掉蜀汉和吴国,统一全国的过程。 隋文帝兼并南北朝 ,突出杨坚利用机会,获得北朝的控制权之后,先灭北齐,再南下灭南陈,并让分裂数百年的大中华重归一统的过程。 忽必烈吸纳江南 ,突出忽必烈在艰难获得蒙古大汗地位并稳定后方的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中、下)全面反映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海陆空军的作战情况、战场史料,全方位展现了中国军队在陆海空三方面对日本侵略的抵抗情形,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一)国民政府对日作战方针与计划部署;(二)卢沟桥事变、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上高会战、晋南会战、长沙会战(第一、二、三次)、常德会战、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湘西会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四)封锁江阴要塞、粤海军抗战、长江布雷作战、海军抗战纪实;(五)空军抗战概要,中苏中美联合抗日经过,空军常德、中原、长沙、衡阳、桂柳、湘西会战经过。另附抗战时期中国军队陆军序列表。
本书由民国外交史研究专家石源华教授历时三十多年精心撰述,是一部全面观照中国近现代外交的权威之作。全书共五编,聚焦于中华民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历史过程,对民国外交史上的重要问题、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外交思想和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深入的阐释。本书特别关注列强在华势力的升涨降落、主要交涉对手和内容的变换等重要因素影响,提出了 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V形轨迹 弱国外交的 搁置外交 周边外交 等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概念和观点。本书初版后曾获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第七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个重要奖项,被海内外学界公认为该领域的扛鼎之作。此修订版对前版书中的一些概念、提法和绪论等进行了小幅修订。本书的出版,将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和外交部门等提供重要参考,
本书围绕中国当代史编研和国史学科建设展开,为作者研究成果中具有代表性的著述选集。全书分为中国当代史的学科建设、中国当代史的基本过程及重大事件、中国当代史的经验总结、中国当代史与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中国当代史著作评析等五个部分,重点围绕什么是国史和国史研究,如何划分国史发展的阶段,什么是国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如何科学总结国史发展的基本经验、规律与特点等问题,进行阐释;视野宽阔,内涵丰富,认识深刻,见解独到,富有创新性,对于中国当代史的研究编纂和宣传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钱玄同日记》始记于1905年12月9日,终于1939年1月14日,距其逝世仅两天,长达35年。除1911年全年阙如外,其余每年都有断续不等的记载。钱氏日记早于其他五四文化名人(如胡适始于1911年1月、鲁迅始于1912年5月),为我们保留了清末民初的许多珍贵的历史情节(如中国留日学生、同盟会在东京的反清革命活动和章太炎的讲学等)。钱氏个性率真坦荡,表述直截了当。他的日记,不仅记个人经历、所见所闻和与同时代人的交往,也记载个人对人、事等各种问题的思考和看法,同时记载大量的读书心得以及治学成果。因此,本书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教育史和学术史的珍贵资料,是钱玄同先生35年人生的真情独白,是一部五四前后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是一位重要学人思想、学术观念演变和读书治学的心路历程,是一部五四时期中国学术转型发展的嬗变史
南京大屠杀是关系到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一页。本书为增订版,吸纳了近三年间的研究成果,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超越了谴责侵略、追究暴行的层面,除对南京大屠杀中的相关群体、战争中的人道主义、战争对人性的影响、战争国际法、战争暴行的比较研究、南京大屠杀在人类共同历史中的地位、对战争责任与战后责任的思考、战争后遗症的治疗、大屠杀期间的粮食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外,并依据英文、德文、日文等新史料,对南京大屠杀期间公私财产损失和南京大屠杀的日方视角作了精深研究。本书以中方、美方、德方、日方等多国史料相互对照,互相印证,并以大量历史图片和表格等在同一时空再现历史场景,视角多元,方法科学,论述严谨,富于思辨深度,构建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集体记忆,建立起了跨越国界的历史认识,本书
抗日战争档案汇编 丛书是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强抗日战争研究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家确定的目标任务,由国家档案局组织全国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编纂出版的系列图书。《福建省档案馆藏抗战动员档案汇编》为 抗日战争档案汇编 丛书之一,由福建省档案馆组织编纂,全2册。本书选用64组共226件档案,全面反映了抗战时期福建省战时动员总体情况,收录了福建省政府、福建省动员委员会等部门关于落实国民政府《总动员计划大纲》《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等重要方针政策的各种训令、电文、公函、报告等,其中有转发国民政府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亦有福建省结合实际制定的具体对策、办法、规则,还有福建省关于动员情况的业务计划、工作报告、统计数据等。本书的出版,对于加强抗日战争研究、弘扬抗战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抗战》三日刊,邹韬奋主编,1937年8月19日在上海创刊。因主张 团结、民主、进步、抗战到底 ,受上海租界当局的干扰,曾一度改名《抵抗》,第30期起迁汉口出版。出版至1938年7月3日止,共出86期。之后与《全民周刊》合并,改出《全民抗战》三日刊。《抗战》三日刊,分析和报道与抗战有关的国内国际形势,反映大众在抗战期间的迫切要求。这份刊物战斗性极强,在当时爱国读者中的影响巨大。
抗日战争档案汇编 丛书是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家确定的目标任务,由国家档案局组织全国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编纂出版的系列图书。《桐乡市档案馆藏抗战档案选编》为该丛书中的一部,全书选取桐乡市档案馆藏1943年至1947年间的百余件抗战档案,内容主要集中在抗敌军情战报、受降缮后措施、伤亡损失调查三个方面,展现了桐乡民众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同仇敌忾投身抗日救亡伟大运动的壮举
《抗战时期的四川——档案史料汇编(上中下)》 书稿全面反映了自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为止的四川抗战历史,讴歌了四川人民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的积极贡献,突出了四川作为战时大后方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对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四川、西康地区抗战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为2015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已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100种重点图书。 该书以方大曾、沙飞、吴印咸、石少华、苏静等抗战时期的20多位摄影者的一手资料为聚焦,通过600余幅高清图像,全面展现抗日战场共产党人的精神面貌和抗战生活的丰富表情,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奋勇杀敌的英雄壮举,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本书图片全部由抗战时期原始底片整理修复而成,并通过走访摄影者家属及战友,对图片拍摄时间、拍摄地点、拍摄背景进行了充分考察与论证,具有极强的史料价值及档案抢救价值。此外,全书在八路军的二十余位战地摄影师之外,还对叶挺、张爱萍和童小鹏家中的底片档案进行了全面整理,首次发表新四军和长江局的
1943 年,不平等条约被废除;蒋介石写作并发表了《中国之命运》并且与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开罗会议上会晤;蒋夫人宋美龄在美国国会发表了历史性的演说;新疆脱离了苏联长达十年的控制回归中央;河南遭遇了灾难性的饥荒;中共正在经历延安整风中最后也是极左的“抢救运动”。 一旦把关注点集中在特定的一年,就能发现这一年发生的很多事件,都对后来的历史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上述和其他事件,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这一年,作者试图在本书中对一些特定时刻进行史实重建,在作者看来,这是超越以中美关系为核心的狭隘的抗战研究的好办法,由此得以理解那些决定中国命运的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发展事务。
本书选辑档案639题,1379件,着重选编北洋政府时期(1912 1927)的政治制度、政权易变、政治事件以及政策、法令、条款、规定等。
上海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城市,工人阶级大本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阶段,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近代中国光明的摇篮,其特点可用 闳、深、雄、奇 四个字概括。本书遴选了近年来在《档案春秋》杂志刊登的红色题材文章,汇集成上、中、下三册,分为说人、叙事、说物三个主题,内容主要聚焦建党时期和中共中央在沪期间,追忆建党先驱、体现先烈的情感世界、展现革命者之间的深厚情谊、反映艰苦卓绝的对敌斗争 其中吸收了不少近年党史研究的新成果,归集了部分亲见、亲闻、亲历者的回忆记录,不乏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全书选配图片近三百幅,图文并茂,以人示范、以事寄情、以物证史,助力将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厚植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