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二战日本开拓团遗华孤儿王林起的自述。作者以 80 古稀之龄,回忆在中国生活工作的75 年,有依偎在父母身旁的童年和坐在中国父亲自行车上的时光,也有对 1945 年失去父母弟妹时的惨状的不堪回首,更多的是对中国父母、中华民族的感恩。一如作者后记所述 :我身为幸存下的 遗华孤儿 ,被收容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在善良养父母的救助培育下,享有了较完整的人生。我在这里再次衷心感谢中华民族大家庭赐予我的再生和温暖,争取在有生之年,为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做微薄之努力。也希望我的孩子们,记住他们上辈人所遭受的战争灾难,珍惜今日和平生活,度过对社会有益的人生。
在八年的卫国战争中,除了碟血疆场的烈士之外,中国的特工人员,也曾在敌后与日伪展开激烈较量。旅日历史学者萨苏,在日本生活十几年,深知这是一个细致到令人难以承受的民族。当这种细致与法西斯的残忍凶狠结合起来,可以想象将给中国的抗日军民带来怎样的伤害,也注定了我特工人员在敌后的行动何等艰难而危险。 本书就是作者从日本史料,从 敌人的眼睛 里,发现和记述的中国抗日特工鲜为人知的史实,以生动的细节展现了抗战时期敌后谍战,特别是十几宗经典绝杀日伪行动的全过程。全书分 人、鬼、刑、兵 四部分,既有中国特工人物传奇,又有敌方特务组织背景揭秘,还有抗联武装特工和军统培训、特工装备等内情披露,以独特视角,全面、深入展现了中国抗日隐蔽战线谍战史。
李慎明、张顺洪*的《谁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兼论国共两党抗战中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试图结合对国共两党和正面、敌后两个战场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的阐发,对相关问题也顺便作出一些解读,以期回答 究竟是中国共产党还是国民党才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这一问题。
《我看见:中国抗战的真正希望》通过梳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敌后抗战可歌可泣的史实,以及国际友人埃德加斯诺等外国记者和国民党阵营内部的爱国军官的视角,“看见”了一部有血有肉的抗战史,证实了中国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一大胜利,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抗战胜利的关键,是中国抗战的真正希望。
《成败》一书,主要描述父亲突然去世,妻子背后出轨,原本颇有家世背景的乔一川一下陷入了事业与人生的谷。就在他心灰意冷、一蹶不振之际,上级的特殊安排,他临危受命,来到了北京。凭着过人的谋略与胆识,他结交各色关键人物,不断拓展资源和圈子,多方运作,奋力经营。在于对手的竞争和较量中,他借力打力,巧妙出击,步步为营而又大刀阔斧,一招一式间展现其深层的胆略与智慧。 一路过关斩将,乔一川的事业逐渐走向了,然而更为凶险的精心布局的圈套正在向他张开,一幕幕异彩纷呈的高手对决即将展开…… 全书通过讲述乔一川从一个失落的年轻人成长为上流人物的经历,条分缕析成就大事业须要具备的大手腕、大眼界、大谋略。读完这本书,您将深谙掌控全局、平衡各方的奥妙与玄机。 《成败》全书全面解析掌控全局的奥妙与玄机:1.保持
《微阅读1+1工程:九十九只彩线娃娃》内容有诚实,历来很抢手、小女孩与野杏树、拥抱一万人、搭车回乌鲁木齐、隐性较量、逃亡之痛、兰之漪冷饮店、二丫看梨、小芹打工、的爱情有多美、爱一路,歌满腔、最后的母爱、会飞的烧鸡、燕子叫哥等。
本书是作者以自己身边的真实故事为原型,加上无穷的想象力写成的悬疑推理小说集。这一个个精彩故事中的人物,大多是时代变革中被命运裹挟的人,他们或为头顶上的光环,或为财产纠葛,或为“做城里人”,或为“合法居留日本”,或为“嫁女择婿”,小说着力描写了他们为达目的而费尽心机的种种所为,内容真假虚实兼具,情节惊耸悬疑皆备。
第一,视角新颖独特。书稿将口述历史和个人回忆引入妇女和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之中,还原了战时首都重庆妇女的生活,以及她们的经历,把以往妇女被忽视的个人故事和个人经历,引入学者的研究视线。第二,充分重视了女性在抗战中的作用。将抗日战争中重庆妇女的故事纳入历史叙述,不仅给予了她们话语权,还完善了抗日战争知识构建中的女性视角。书稿力求借鉴社会性别分析方法,更好地理解抗日战争时期社会性别关系在重庆地区的演变,同时也提供中国抗战研究中以女性为中心的视角和版本,告诉我们重庆妇女在二战中与欧洲、美国妇女一样,经历了许多女性特有的苦难,在公共领域和家庭作出了特有的贡献,特别是在家庭这种私人空间的贡献不应被忽视。第三,填补了抗战学术研究的空白。近年来,虽然部分学者开始重视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所扮
本书系统评述汉语“把”字句研究中的种种句法和语义问题。全书分两大部分展开,上篇:把字句的组成和句法结构问题;下篇:把字句的语义和语用问题。上篇分别讨论了把字句各个组成成分的特点、成分之间的制约关系、把字句的句法变换、把字句的生成方式;下篇分别讨论了主语的意志性、宾语的有定性、动作的结果性、句式的处置义、把字句的语用特点。
李慎明、张顺洪著的《谁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兼论国共两党抗战中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试图结合对国共两党和正面、敌后两个战场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的阐发,对相关问题也顺便作出一些解读,以期回答“究竟是中国共产党还是 才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一问题。
......
本书综合运用云南省档案馆资料、台湾地区国史馆原始档案资料、民国时期报章等,结合中国与东南亚的各类记录,重构发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南侨机工”事件以及该群体参与中国和世界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面。通过对
《呼兰河传》是萧红于1940年在香港创作的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作者用舒展自如的巡视式艺术手法,用很稚拙和朴实的语言,以情感的起伏为脉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呼兰河畔的乡镇作传,为这个乡镇的风土人情,为各种各样人的生与死、欢乐与悲哀作传”。萧红以娴熟的写作技巧,抒情诗的意境,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的很好之作,为中国文学奉献了一部不朽的经典。
......
《南京大屠杀》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的态度,严格尊重史实,凭借事实说话,分《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九一八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八一三淞沪会战》《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南京大屠杀》《百团大战》《日军细菌战》《中国空军抗战》《中国海军抗战》《中国抗日远征军》《抗日英烈民族魂》《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纪实》《国际友人与抗日战争》《华北抗日》《华东抗日》《华南抗日》《抗战中的延安》共19个分册,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客观地披露和介绍了抗日战争的爆发背景以及发动经过、侵华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中国军民抗击侵略者的著名战役、献身于抗战的民族英烈等。其中,一些材料和观点尚属首次公开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