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国》是一部具有多种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全书两千则景点故事,全面展示中国历史悠久亘长而又风云变幻的生动轨迹,八千余幅细腻反映社会生活的生动图片,立体凸显光辉灿烂的中华五千年社会文明成果。 杨善群、刘精诚、顾承甫、程念祺等3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第一线历史学者撰写全书文字,将个人长年学术精华融于书中,倾力奉献经典而又精彩的篇章。《新世纪的曙光(下):1912年至1928年的中国故事民国1》描述了1912-1828年的中国民国历史。 民国前十七年的历史在军阀混战、革命与反动的争斗中匆匆画上了句号。中国的前途依然不甚明朗,然而闪耀在古老东方上空的一缕新世纪的曙光,激励着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民族辉煌的未来继续奋斗……
外城也称南城,是相对于老北京内城而言的。清军入关后,将京城汉人悉数赶至外城,外城从此成为汉人亦即相对于旗人的“民人”聚居之所。本书走访了佘幼芝、乐崇辉、刘曾复等祖祖辈辈生活在外城的人,运用口述史料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式,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商贾云集、戏台林立、思潮涌动的老北京南城生活画卷。
中宣部、中央电视台2015中国好书《国史讲话 春秋》之全系列作品合集 毛泽东、周恩来、江泽民、李克强等几代领导人敬重的史学大师写的国民读物 上古,在一般人的概念里,那里有各种瑰丽动人的神话与传说,例如盘古开天地、女娲巧补天、伏羲创八卦、神农尝百草,以及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等等。几千年来,这些传说被当成信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接近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夏商周,除了夏启夺位、商汤灭桀、文王伐纣,以及比干剜心、姜尚钓鱼、周公吐哺等君圣臣贤的故事,还有似是而非的“奴隶社会”的定性外,记忆中似乎再无其他深刻的烙印。这一段几乎长达两千年的历史,真的仅此而已? 都说春秋乱,刺客多,例如,公元前712年,鲁国大臣羽父派了一个刺客,将鲁隐公刺死;公元前611年,襄夫人派了一位刺客,将自己的孙子
面对敌人疯狂的第五次“围剿”,博古、李德等推行错误的政治、军事路线,导致红军节节失利,根据地大量丢失,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长征途中,外有敌人的围追堵截,内有决策层的意见分歧,在许多生死攸关的时刻,以毛泽东等为首的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正确的重大战略决策,如:通道转兵、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与彝民结盟、爬雪山、过草地……克服种种人为的与自然的困难,成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完成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空前壮举。
外城也称南城,是相对于老北京内城而言的。清军入关后,将京城汉人悉数赶至外城,外城从此成为汉人亦即相对于旗人的“民人”聚居之所。本书走访了佘幼芝、乐崇辉、刘曾复等祖祖辈辈生活在外城的人,运用口述史料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式,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商贾云集、戏台林立、思潮涌动的老北京南城生活画卷。
本书秉持客观还原历史的严谨态度,辑录了明史大家吴晗研究厂卫制度的精华作品,并以厂卫的兴亡进程为主线,对章节内容进行安排,全面系统地再现了东西厂和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的演变与发展。揭示了大明帝国的内在矛盾和由盛转衰的深层原因,破译明朝特务政治背后的历史真相!
《毛泽东在五四前后》运用目前能够掌握的比较翔实的史料,并吸取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力求真实地反映五四前后毛泽东成长和投身革命的历程,以及他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的历史贡献。全书分为五章和一个附录,各章又分为若干节。在写作方法上采取主要以时间为序,适当结合专题论述,以突出重点,并尽量避免内容上的重复。 《毛泽东在五四前后》附录“师友情深”,是作为专题来写的。作者认为毛泽东从一个普通农家子弟,成长为富有学识、智慧和别具胆略、魄力的卓越奇才,成为在功业、思想、风范及影响上都光耀千秋的历史伟人,除了自身勤勉努力等因素外,同早年求学时期老师们的教导和培育,早期党的重要领袖人物的指导,以及同学和革命战友们的帮助,是分不开的。这里所选介的老师大多是直接给毛泽东授过课的老师,同时也包括陈
目前仅存的中共“一大”文献是如何在美国发现的?毛泽东秘书田家英自杀真相是什么?毛泽东“钦点状元”李锐为何在反右派斗争中被打倒?秘书们如何评价江青?胡耀邦的“牛棚”岁月是如何度过的?…… 著名纪实文学作家叶永烈先生多年走访“文革”亲历者,采访领袖家属,对话红墙内的秘书,通过这些亲历者的口述回忆,复原“文革”时期中南海生活的诸多细节,以及重大决策出台前后的所见所闻,用细节还原历史的真相。
《西洋镜 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首版于1923年。1922—1923年间格蕾丝·汤普森·西登游历中国时积极投身社交活动,采访了末代皇后婉容、民国总统黎元洪及其夫人、寓居上海的宋庆龄等众多社会名流。她还有幸参加了末代皇帝溥仪的婚礼,还在宋庆龄、宋美龄的陪同下,参观了纺织厂,给我们留下80余张罕见民国女性老照片和29篇采访札记。附录40多张晚清贵族女性照片选自1908年出版的《清国杂观》,均为难得一见的影像资料。
内容简介
我们为什么说自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根底在哪里?我们中国人安身立命、生生不息的精神资源是什么? 历史的颠簸和挫折,使得中国文明丢失了不少本来有的好传统。许倬云先生把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看作一种多元互动的秩序,重新反省“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中国文明,从天、人、群、己各个角度呈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希冀在文明的土壤发掘养分,追寻和唤醒那些被遗忘的精神余沥,滋养和灌溉当代中国人的内心。 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饮食、医药、居住,所重视的多元和谐,求均匀而忌偏差,趋中和而不过分,种种观念,依旧可见于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中。一代代中国人美好高贵的精神、真实的人性,多不在四书五经和二十四史,而在市井陋巷、山野乡村,街谈巷议、共话桑麻……从开天辟地到江湖豪侠,从男女私情到精怪现象,涵盖范围相当广泛,代表了
《非常道》以风格化的条目分类、直击历史现场的短文形式,记录了中国近代以来戏剧性、关键性时刻的趣闻轶事和精彩话语。 书中呈现的画面,有宏大叙事的特写、侧影和背面,也有从鲜为人知的历史角落发出的幽暗亮光。那些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各色人等,在历史洪流中的片言只语,原来如此生动丰富。 这些话语的碎片,就是大历史的绝jia注脚。
一部深圳史,就是一部成长史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年了,深圳故事不再简单。深圳的历史越挖越深,深圳的社会越来越繁复,不分枝叶地描述,可以汗牛充栋,化繁为简的叙说,妙在沙里淘金。因特虎智库老亨的这部《深圳传》,以十数个选点,囊括深圳宏大叙事:深圳何来?改革何谓?开放何所得?经济何以兴?科技何以领先?文化何以有新意?未来何以值得期许?皆借典型事例,条分缕析,周详解说。篇幅不甚长,当详则尽详;史料极其丰富,写意亦写情。纪念经济特区,纪念改革开放,需要一部这样有情有义有识见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