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人帮 兴亡》增订版(全4卷)(初起、兴风、横行、覆灭)是全景式反映 四人帮 兴亡的纪实文学作品,是中国十年 文革 的生动读本。 《 四人帮 兴亡》增订版(全4卷)由著名作家叶永烈潜心30春秋,收集大量历史文献、档案材料,采访100多位当事人,经过多次修改和补充完成。全书共分4卷(初起、兴风、横行、覆灭),25章,以近200万字的篇幅及大量反映历史现场的图片,真实反映了 四人帮 (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的一生及 文化大革命 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 《 四人帮 兴亡》增订版(全4卷)*图文增订版,补充了学界对 四人帮 研究的一系列*成果,订正了读者以及专家指出的《 四人帮 兴亡》初版的错误之处。新增了20余万字的内容,配有300余张珍贵图片,其中不少来自*等国家领导人的专职摄影师。 近年来,有人称 四人帮 为 文
《红墙图志:毛泽东》本书作者参阅了大量史料以细致入微的笔触,生动翔实地还原了毛泽东从建国前夕至其去世这段时期走过的历史历程,真实再现了1949年到1976年共和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国事风云,生动讲述了伟人的真实故事,反映了伟人有血有肉的真情实感,同时也记录了伟人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书中载入多幅毛泽东这段岁月的珍贵照片,分为彩色、黑白两种许多照片是首次公开发表,有的照片还是首次还原色彩,全书集资料性可读性于一体,集收藏价值、欣赏价值于一身。 张树德著的这本《红墙大事(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上下)》记述了共和国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向读者真实地展示了那些已成为历史、但却不为人们所共知的重大事件真相的来龙去脉。 新中国每一次脉搏的跳动,都与中南海,与红墙 这个中国心脏中的心室,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本书内容选自2005年至2019年6月刊登于《档案春秋》杂志的相关专题文章。以人民共和国70年伟大历程为轴,分上中下三篇,讲述共和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宏大历史和动人故事。其内容或系本人独*经历、首次披露,或赖档案史料的的细致爬梳,钩沉历史、还原史实,言而有据。文章或题材重大、主题突出;或角度新颖、论述精彩。使读者在字里行间了解往昔岁月里前辈们的光荣与梦想、执着与牺牲。
细节决定成败。本书共分为“星火燎原”“中流砥柱”“决战决胜”“奠基探索”“走向辉煌”5个部分,精选了中共党史上一些重大事件、决策和人物,进行了细致入微、通俗生动的阐述,表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一大批党的领袖人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彭德怀、林彪、刘伯承、粟裕、陈赓等一大批传奇将帅沙场点兵、攻伐谋断;再现了上海创党、南昌起义、遵义会议、红军改编、三大战役、“两弹一星”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重大决策的台前幕后、来龙去脉。“一寸山河一寸血,一?g热土一?g魂”。透过这些关键的历史细节,真实生动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艰辛历程。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史研究,本书收入了作者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发表的56篇论文(外加2篇访谈),并按照 新时代与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与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新时代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新时代与中国当代史的阐释和总结 新时代与中国当代史的学科建设和宣传 等5个专题,加以分类编排。 作者认为,新时代以来的历史在新中国史中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是中国现代史、当代史的一个新阶段,也是改革开放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新阶段。新中国史的研究编纂和宣传教育,应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致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贺信的精神,进一步牢牢把握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审视和阐释国史,加强国史学科建设,为激励人们坚定历史自信、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简称 《国史编年》)是以编年体形式全面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领域重大史事的资料书,旨在为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提供翔实可靠的史料,同时也为国内外读者查阅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资料提供方便。举凡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民族、社会、人口、宗教、疆域、地理、区划、灾害、气候、生态、资源、军事、国防、外交、对外联系和国际反应等方面的大事,均在编写之列。《国史编年》为多卷本,自1949年起,每年独立成卷,采用纲目体编写。《国史编年》一般由纲文、 目文、文献、注释、附录等部分组成。部分条目史事简单,将纲目合一,仅以纲文记事。与纲目文内容相关的重要文献或史料,分别以文献或附录形式附在纲文或目文之后,并标明资料来源。对纲目文涉及的人名、地名等,
《退想斋日记》为山西省太原县(现太原市晋源区)赤桥村举人刘大鹏所著,始于光绪十七年(1891),迄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时间跨度长达五十二年,最早为乔志强先生在田野调查中所发现。刘大鹏活动地区虽然多在山西太原,但由于其对下层社会生活有较多接触,深谙民间疾苦,当过私 塾先生、县立小学校长、县议会长,管过小煤窑,还督率子女参加田间劳动及经营,主持修葺过晋祠及附近道路,所以日记呈现了基层乡村社会应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很多丰富细节,弥足珍贵。本书初版出版三十年来,受到中外史学界广泛的征引,已经成为研究中国社会史、乡村史乃至科举史的书。此次重印,对全文做了修订,期待能对推动历史研究有所裨益。
《四人帮兴亡(增订版共4册)》是作者叶永烈潜心三十春秋,收集大量历史文献、档案材料,采访众多当事人,经过多次修改和补充完成的。全书共分4卷(初起、兴风、横行、覆灭),25章,以近200万字的篇幅及大量反映历史现场的图片,主体上将“四人帮”成员(、、江青、姚文元)作为一个“帮”来叙述,根据其产生和兴亡的脉络,具体生动地讲述了“四人帮”及极左路线给党和国家造成的巨大损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党和人民与“四人帮”殊死搏斗,并取得最终胜利的可歌可泣的历史。 本书是全景反映“四人帮”兴亡的专享纪实文学作品,是读者了解“”的生动读本。
《话说中国》是一部具有多种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全书两千则景点故事,全面展示中国历史悠久亘长而又风云变幻的生动轨迹,八千余幅细腻反映社会生活的生动图片,立体凸显光辉灿烂的中华五千年社会文明成果。 杨善群、刘精诚、顾承甫、程念祺等3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第一线历史学者撰写全书文字,将个人长年学术精华融于书中,倾力奉献经典而又精彩的篇章。《新世纪的曙光(下):1912年至1928年的中国故事民国1》描述了1912-1828年的中国民国历史。 民国前十七年的历史在军阀混战、革命与反动的争斗中匆匆画上了句号。中国的前途依然不甚明朗,然而闪耀在古老东方上空的一缕新世纪的曙光,激励着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民族辉煌的未来继续奋斗……
《当代中国社会大事典( 1978 2015)》(全四卷)紧紧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强社会建设、推荐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主线,真实记录这一时期社会领域改革发展的演变脉络、重大事件和辉煌成就。*卷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体制改革、民主法治与社会规范等内容;第二卷收录了中国在收入分配、劳动就业、劳动关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领域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各项法律法规;第三卷收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险、食品安全等相关内容与法律法规;第四卷收录了网络社会与信息安全、保障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国社会发展综合统计、中国社会学发展大事记等内容。 《大事典》兼具学术理论创新、实践经验总结、体制制度变迁综述等多方面的特征,并在功能定位、理论视角和研
《红十字文化丛书·红十字运动:历史回顾与现实关怀》是笔者池子华继《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散论》《红十字运动:历史与发展研究》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有关红十字运动研究的专题文集。这本文集,收录了近年来笔者研究红十字运动的部分成果。 根据论文的性质,文集大致归为理论探索、文化研究、能力建设、历史纵横、国际观察、学术评论等几大类。
红军长征中的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之战早已为世人耳熟能详,但艺术概括的故事却往往简化了历史的本来所具有的丰富与多元性,也难以全景展示这个战争史上堪为奇观的战略大机动的复杂演进过程。作者在充分依据史料的基础上,以独特的视角、洗练的文字,揭示了那段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对其间的重要战役战斗和行动部署都有精彩的客观评述,并配有作者根据有关史料和实地考察基础上精心绘制的详图,既有史料价值,又极具可读性,是军事历史研究人员、军事院校师生及军事历史爱好者不可不读的军事文学佳作。
《“四人帮”兴亡》增订版(全4卷)(初起、兴风、横行、覆灭)是全景式反映“四人帮”兴亡的唯一纪实文学作品,是中国十年“文革”的生动读本。 《“四人帮”兴亡》增订版(全4卷)由著名作家叶永烈潜心30春秋,收集大量历史文献、档案材料,采访100多位当事人,经过多次修改和补充完成。全书共分4卷(初起、兴风、横行、覆灭),25章,以近200万字的篇幅及大量反映历史现场的图片,真实反映了“四人帮”(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的一生及“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 《“四人帮”兴亡》增订版(全4卷)*图文增订版,补充了学界对“四人帮”研究的一系列*成果,订正了读者以及专家指出的《“四人帮”兴亡》初版的错误之处。新增了20余万字的内容,配有300余张珍贵图片,其中不少来自*等国家领导人的专职摄影师。 近年
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1865—1918),是近代以来 有成就的汉学大师之一, 的“欧洲汉学泰斗”。1907年,沙畹从巴黎来到中国,开始第二次在华考古活动,《华北考古记》就是这次实地考察的学术成果。 沙畹是 位运用现代考古技术对中国遗址进行实地考察与测量的学者,通过大量拓印、抄录遗址文物中的碑文题记,收集整理了一千七百余张图片,并对遗址文物进行了艺术、政治、宗教、社会等多角度的阐释。这些遗迹在后来的战乱过程中或损毁或流失,均遭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些图片及资料对于后世的研究就 显弥足珍贵。 《华北考古记》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考古文献,同时也是中西学术交流的历史见证。1909年本书法文版面世,中国的登封三阙、孝堂山、武梁祠、龙门石窟等遗址由此进入西方学术视野,成为世界汉学及东方艺术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书收入了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月各日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对其中有重大影响的收入史料较多。特别是对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系列新举措的推出,新制度新法规的制定,收入史料较多。此外,对于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政策,也有所讲述。
《甲子》内容简介:60年一个甲子,60年一个轮回的干支计时是中国特有的计时系统。本书用干支纪年的方式记录了历史上一个完整的甲子年,讲述了不同年代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和事件。本书以央视纪录片《甲子》为基础,以碎片化的记忆,讲述了每12年同一个属相纪年下的社会历史。书中收集了大量报纸、纪录片、个人日记、回忆录等原始素材,真实再现并还原了近60年的人物、场景和社会环境。涉及中国外交、政治、政策、法律、生活、文化、民生等各个方面,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不同历史时期的全景图。 本系列截至目前,共三册。 甲子①: 子年记忆 1948年 戊子年 1960年 庚子年 1972年 壬子年 1984年 甲子年 1996年 丙子年 丑年记忆 1949年 己丑年 1961年 辛丑年 1973年 癸丑年 1985年 乙丑年 1997年 丁丑年
全书分为上下卷,采用通史体例,时间界限起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贯穿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止于2018年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本书系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充分地吸收和借鉴了史学界已有的相关科研成果,同时使用了一些新资料,形成了一些新思路,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近现代以来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所进行的气壮山河的斗争和作出的巨大贡献。
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1865—1918),是近代以来 有成就的汉学大师之一, 的“欧洲汉学泰斗”。1907年,沙畹从巴黎来到中国,开始第二次在华考古活动,《华北考古记》就是这次实地考察的学术成果。 沙畹是 位运用现代考古技术对中国遗址进行实地考察与测量的学者,通过大量拓印、抄录遗址文物中的碑文题记,收集整理了一千七百余张图片,并对遗址文物进行了艺术、政治、宗教、社会等多角度的阐释。这些遗迹在后来的战乱过程中或损毁或流失,均遭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些图片及资料对于后世的研究就 显弥足珍贵。 《华北考古记》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考古文献,同时也是中西学术交流的历史见证。1909年本书法文版面世,中国的登封三阙、孝堂山、武梁祠、龙门石窟等遗址由此进入西方学术视野,成为世界汉学及东方艺术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沸流集 高句丽及辽东史地论稿》为本溪市博物馆馆长梁志龙先生的考古论文集,全书收入论文35篇,主要以研究高句丽历史为主,分为几类:对高句丽地名、族名、始祖名(朱蒙)、王名的研究;对高句丽禭神的研究;以及一些随笔类的文章。
《纽约时报》创刊于19世纪中叶(1851年),在美国乃至西方社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纽约时报》自创刊以来就有了对中国的报道,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系列报道之深入,令人惊叹。本套丛书分三本: 《帝国的回忆: 纽约时报 晚清观察记》: 晚清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本书所反映的时代,中国正经历着 千年未有之变局 ,从独立自主的东方老大帝国沦为 东亚病夫 ,传统的帝制和士大夫政治终结,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蜕变,人民承受着无与伦比的剧痛。《纽约时报》以当时中国人还未具备的近代眼光和技术,及时、全面、连续地观察和记录了这段历史,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文化、社会、革命及华侨等方面,既是一份十分翔实珍贵的史料,又构成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晚清史。 本书被读者称为 《纽约时报》版的晚清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