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新中国70年历史的大事记。经中共中央批准,由中央党史与文献研究室组织编写,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重点主题出版图书,是广大干部群众庆祝新中国70周年、了解共和国的书籍。本书按时间顺序,系统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展示了70年来党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军事、科技等各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对于广大干部群众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披荆斩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历程,了解7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安文思,系葡萄牙籍入华传教士。他于1648年到达北京,一住29年。本书由他以葡文写成,原名《中国的十二特点》,是西方早期汉学的奠基作之一。本书前21章,记述了中国的历史与明末清初时的社会状况,特别对中国社会的礼仪风俗、城镇特点、官僚贵族体制和皇城建筑等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述。书后所附利类思神父所写的《安文思神父传略》,是一份重要的文献,传记中记载了他和利类思在张献忠处的经历并补充了有关张献忠的文献。一位17世纪生活在北京的葡萄牙籍传教士,以他的视角、他的思维方式、他的价值观去认识、去感知与他的祖国完全不同的东方国度,在生活、传统、习俗、信仰等方面无从避免的冲突与默契、真知与谬误、失望与敬仰 凡此种种,录以文字,便有了本书。
披露了这场全国性政治运动的台前幕后,分析了为什么要发起全国学解放军运动、他对运动有何设想和部署,也探讨了运动对军队自身产生了哪些正、负面的影响、林彪的 突出政治 在全军甚至全国推行带来了哪些后果、这场运动对 文革 的发生发展起了什么作用,以及应该如何处理军队和国家、军人和政治的关系等。
......
外城也称南城,是相对于老北京内城而言的。清军入关后,将京城汉人悉数赶至外城,外城从此成为汉人亦即相对于旗人的“民人”聚居之所。本书走访了佘幼芝、乐崇辉、刘曾复等祖祖辈辈生活在外城的人,运用口述史料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式,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商贾云集、戏台林立、思潮涌动的老北京南城生活画卷。
外城也称南城,是相对于老北京内城而言的。清军入关后,将京城汉人悉数赶至外城,外城从此成为汉人亦即相对于旗人的“民人”聚居之所。本书走访了佘幼芝、乐崇辉、刘曾复等祖祖辈辈生活在外城的人,运用口述史料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式,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商贾云集、戏台林立、思潮涌动的老北京南城生活画卷。
明末清初之际,耶稣会传教士葡萄牙人安文思和意大利人利类思来到中国,并在这里度过他们的余生。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目击者及诸多事件的参与者。《中国新史》是安文思神父在中国的几十年生活的硕果,是17世纪西方汉学 的一部重要著作,亦是当时西方关于中国知识的 重要来源。作为安文思的伙伴,利类思撰有《安文思神父传略》。二人在四川传教时,被农民起义军 “黄虎”张献忠掳获,在之后的两年多中被迫为其服务。荷兰汉学家许理和的《在黄虎穴中》一文,以二神父的著述为原始材料,概述了他们在张献忠朝廷的见闻。
目前仅存的中共“一大”文献是如何在美国发现的?毛泽东秘书田家英自杀真相是什么?毛泽东“钦点状元”李锐为何在反右派斗争中被打倒?秘书们如何评价江青?胡耀邦的“牛棚”岁月是如何度过的?…… 著名纪实文学作家叶永烈先生多年走访“文革”亲历者,采访领袖家属,对话红墙内的秘书,通过这些亲历者的口述回忆,复原“文革”时期中南海生活的诸多细节,以及重大决策出台前后的所见所闻,用细节还原历史的真相。
《走向伟大复兴:中国革命 建设 改革历史表解(1840-2012)》用“表解”的形式,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会议,以及基本知识、基本线索、基本理论、基本经验进行梳理,将零散的资料系统化、相同的事件归类化、不同的问题比较化,使读者从纷繁杂的历史现象中把握规律、认清本质、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走向伟大复兴:中国革命 建设 改革历史表解(1840-2012)》是领导和机关干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织进行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一本重要的辅导读本。
《大国工匠》讲述了100位 工匠 孜孜以求,把事情做到*好、把技术做成艺术的感人故事。这100位 工匠 是传统加工业的锻造者、是新兴制造业的探路者、是军工行业的铸剑者、航天领域的逐梦者、是民间手工艺的琢玉者,他们有着各不相同的成长经历,但却有一个共同的身份 共产党员,有共同的职业荣誉 大国工匠。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以匠人之心追求极致,精忠报国,匠心筑梦。 《大国工匠》入选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2016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工匠故事已在湖南893汽车音乐电台播出,音源做成二维码植入图书,读者可扫码收听。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记录了1954年北京东德共产党代表镜头里的新中国,记载了欧特曼作为中德交流 的“文化津梁”在中国的贡献,讲述了温秉忠与宋庆龄赴美留学的故事,讲述了青岛历 的“警犬班”与“捕犬班”的传奇。
本册以全景视角呈现开国大典这一重要历史时刻,重点讲述大典筹备和举行过程中的历史典故、精彩时刻、感人场景和难忘经历,阐释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建立新中国的卓越功勋、伟大意义,以及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深厚感情。
......
本书秉持客观还原历史的严谨态度,辑录了明史大家吴晗研究厂卫制度的精华作品,并以厂卫的兴亡进程为主线,对章节内容进行安排,全面系统地再现了东西厂和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的演变与发展。揭示了大明帝国的内在矛盾和由盛转衰的深层原因,破译明朝特务政治背后的历史真相!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概论》虽然仅有十几万字,但它对国史研究中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和关注,对国史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考和论述,使人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基本概念、基本任务、国史研究的理论指导等主要问题有一个整体的、宏观的认识,对当前国史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这对国史研究来讲,无疑是填补空白之著。
中国共产党的省委书记在新中国成立后,都是掌握一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大权的地方人员,相当于过去的封疆大吏。 文化大革命 期间,造反派们对揪出来的各级领导,极尽侮辱。在*的支持下,周恩来总理提议要保护这些受虐待的对革命作出过贡献的部长、省委书记们。于是 省委书记的避风港湾 一说就产生。《北京地安门西大街38号:省委书记的避风港湾》从一个独特视角描写中国伟人周恩来。十年动乱中,他以一己之力,借助中直招待所即金台饭店对许多老同志进行保护,这些故事惊心动魄、刻骨铭心,不仅真实可信,且感情饱满,笔墨深沉,字里行间有诸多对 文化大革命 的反思,其写实的文笔和严峻的氛围,烘托出一个特殊历史时代,历史的厚度在这里呈现。
“省委书记的避风港湾”一说产生在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省委书记都是掌握一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大权的地方人员,相当于过去的封疆大吏。“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们对揪出来的各级领导,极尽侮辱。在*的支持下,周恩来总理提议要保护这些受虐待的对革命作出过贡献的部长、省委书记们。 《北京地安门西大街38号:省委书记的避风港湾》从一个独特视角描写中国伟人周恩来。十年动乱中,他以一己之力,借助中直招待所即金台饭店对许多老同志进行保护,这些故事惊心动魄、刻骨铭心,不仅真实可信,且感情饱满,笔墨深沉,字里行间有诸多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其写实的文笔和严峻的氛围,烘托出一个特殊历史时代,历史的厚度在这里呈现。
本书分“国史党史”、“国情国力”和“时政要览”三个部分,以小问答题的形式,展示共和国走过的65年光辉历程,以及当前我国的国情、国力。本书内容丰富、选材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科学、党建等方方面面,几乎囊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的重大历史关节点。竞赛试题按时间排序,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便于读者了解掌握;内附有一套浅度测试题和一套深度测试题,便于读者检验学习成果。本书是广大机关团体和社会群团组织进行纪念活动、开展知识竞赛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