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就是一部迁徙史。 古罗马移民如何成为神话的基础,又最终促成罗马帝国的缓慢死亡? 欧洲早期移民到美洲和其他地区的行为对我们产生了哪些影响? 《吉尔伽美什史诗》竟然是一个移民故事? 世界各地的中国城是如何形成的? 当我们被问及出生地时总能快速给出答案,但你是否知道你最初的来源? 迁徙,不只是顺从或逃避,更是对困难的抵抗、对机遇的把握。 读人类浩荡的迁徙故事,找我们前行的路。
《美国小史》的作者许倬云先生在美学习、工作和生活了六十余年,他将其东西方历史研究的学术背景与在美国社会的亲身经历结合起来,以极为精简的文字,介绍了美国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方面近三百年的历史。 附录为有关中美关系史的回顾、许先生就中国经济建设发出的建言,以及一份推荐书目,许先生选取的十二本书,能够帮助读者建立一个宏观的框架,从历史来理解中国和世界的现实。许先生深厚的历史学养,令这本“小史”具有明确的大众面向,可读性强、通篇精彩。
本书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何炳松先生的经典代表作。何先生将 民族复兴 作为历史教科书编写的主旨,跳出惯常的 欧洲中心论 ,放眼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所构成的整体世界。书中以亚洲为起点,叙述从世界文化的起源至欧洲如何逐渐主导了近代世界史的进程,以及世界列强的形成和殖民事业的发展,中间还穿插了东方文化的发展及其对欧洲的影响。他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立场,并依照 综合研究 这一科学新标准,将人类政治、经济、学术、教育和宗教等活动交互错综的情形同时进行研究,向读者全面展示了人类文化的演进史,非常系统地勾勒出世界历史的发展轨迹,是一部史无前例的新史学巨著。
《赛雷三分钟漫画国家是怎样炼成的·全新升级版》 1000万人都在看的“超萌赛雷”,全场景爆笑讲解世界各国历史! 比电影还好看!让读者长知识长见识! 超值附赠赛雷定制武器闪卡!本书是赛雷三分钟漫画世界历史作品,作者用三分钟介绍一个国家的前世今生,让读者在欢笑中通晓国家历史。作者用将拟人化的方式来讲历史,将国家化为一个有血有肉又呆萌可爱的形象,将其历史去掉细枝末节高度凝练成一条总的发展线路,用诙谐幽默且笑料百出的语言,用简单通俗且脑洞大开的方式,讲述世界各国各自的发展历史,以求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各国历史的大致脉络。本书最突出的地方就在于用赛雷漫画的幽默风格将国家历史讲述出来,几乎每页都有一个大家会心一笑的梗,让读者在哈哈大笑中了解世界上的国家历史变迁。这是一本你看完就想推荐给身边人
由英国历史学家乔治 威尔斯和美国历史学家卡尔顿 海斯联合撰写的《全球通史》是享誉全球的经典之作,被称为世界通史领域的开山大作。自出版以来,在多个国家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一致赞誉。此书中文版由知名翻译家李云哲参考多种资料,历时五年,逐字逐句,精益求精,翻译而成,文字清新隽永,有趣深刻,结构宏大,原汁原味地展现《全球通史》的本来风貌,堪称译著的经典范本。 全书从人类的起源和史前文明 旧石器时代的诞生着笔,纵贯数千年,剖析五大洲,一直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冷战的开启。全书分为二十个章节,以人类的文明尤其是四大文明的演变发展为经线,以世界区域的繁荣、衰落、流变为纬线,纵横捭阖,洋洋洒洒五十万余字,透视全球的文明兴衰和历史进程。读完这本书,你将不仅对世界自古至今的演
伊朗(波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明之一,也是全球为数不多仍保持着自身文明独特性的国家。时至今日,作为具有广泛区域影响力的伊斯兰大国,伊朗以其丰富的能源储备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即便如此,伊朗看起来却一直与西方世界格格不入。为什么伊朗政府公然表示不愿适应西方意识形态?伊朗何时、何故转为什叶派国家?哪些因素诱发了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伊朗的核计划真是为了拥有核武器吗?哈梅内伊是否是独裁者?究竟是谁在掌管这个国家?一系列与伊朗相关的疑问呼之欲出。要解答这些疑问,必须深入了解伊朗历史。本书通过问答的方式,逐一解释了与伊朗密切相关的那些重要问题的历史根源与演变过程。叙述时间从公元前4000年纵贯至21世纪初期,提取关键事件与节点,剖析影响与后果。本书一改通常从西方和外交视角落笔的历史写法,立足伊朗本国
在阿尔及利亚独立前夕,活跃于反殖民运动前线的弗朗兹·法农因病离世,弥留之际,他始终关切尚未获得解放的受苦的人,并将反帝斗争的切身经验和深刻反思凝结在《全世界受苦的人》中。 这部出版伊始即引起轰动的杰作,充满了对殖民地当下和未来的担忧。在书中,法农不仅对可能误入歧途的解放斗争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更对胜利果实何以被攫取发出振聋发聩的警示。他提醒读者,唯有团结贫苦人民,全面打破殖民者以暴力方式施加的经济、文化、精神枷锁,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解放。半个多世纪后,法农通过激情澎湃的文字所发出的呐喊,早已超越了反殖民语境,对于全世界反抗不平等的斗争,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作为通俗易懂的历史启蒙读物,也是房龙的代表作之一,《人类简史》深受世界各地的读者喜欢。这本书几乎覆盖了从远古到近现代,从西方到东方所有重要的历史大事件。例如象形文字的发现、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源起、希腊与罗马时代的辉煌、 改革之后中世纪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以及世界性的变革和各国的革命等。 除了提纲挈领地展现历史大脉络,房龙还将历史与现代做对比,把那些伟大的时刻轻松幽默地呈现出来,处处闪现着智慧的哲学思辨。在房龙笔下,那些历史名人也不再像雕塑那样冰冷、死板、高高在上,他们变得鲜活生动,充满普通人的气息,甚至让人觉得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作者以冷峻幽默的笔触详细记录了特殊的1913年,巧妙地展开了一幅历史全景图。在文学、艺术和音乐领域,一切都被推向 ,仿佛没有明天。在巴黎、莫斯科、伦敦、柏林和威尼斯,社会精英层出不穷,他们的作品对我们的世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人们喝酒、沉沦、写作、绘画,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相互爱慕又相互诅咒。在这一年里,似乎一切皆有可能。然而,璀璨的开端却隐藏着衰败的预兆。文学、艺术和音乐在1913年证实人类已经失去纯真。作者用碎片化的描写拼凑出这一年,一个既辉煌又充满厄运的年份。
本套丛书前两部以通史叙事为框架,通过对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叙述,纵向展示中国历史和外国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呈现 一带一路 倡议相关国家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类文明成果。后一部以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交流与传播为切入点,展现世界各国不同经济模式、社会制度、文化形态发展的脉络及其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是陈占彪研究员在法国访学期间对巴黎深度探访的记录。作者参考权威法文材料,结合晚清时期中国人对巴黎的记录,写成这本涉及巴黎历史、人物、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考察笔记。跟随作者的笔触,就像跟随一台摄影机,透过“镜头”,“窥视”巴黎一些不易访问的地方,如总统府、桑代监狱、地下墓穴、巴黎下水道、巴黎的三大墓园等。在历史与现实的闪回中,作者似乎带着读者在穿越一条时光隧道,直达“历史现场”。
看半小时漫画,通五千年历史,脉络无比清晰,看完就能倒背。 仅仅通过手绘和段子,二混子就捋出清晰的历史大脉络:简到崩溃的极简欧洲史、美国往事三部曲、一口气就能读完的日本史、肌肉猛男斯巴达300勇士、酷炫无比的加勒比海盗 掀开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略去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每一页都有历史段子,每三秒让你笑翻一次,而二混子手绘的历史人物则是又贱又蠢萌:亚历山大、恺撒、君士坦丁、查理曼大帝、华盛顿、林肯、拿破仑、明治天皇,全都和你我一样,有优点和缺陷,有朋友和敌人,他们在历史关键节点迸发出的惊人能量铸就了五千年的精彩世界史。 而你在笑出腹肌的同时,不知不觉已经通晓了历史。
如果说《1913:世纪之夏的浪荡子们》展现了欧洲的时代特色,那么此续作便是对1913年全貌的 补充。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潜得越深,发现的美丽宝藏就越多。于是,本书的故事不再局限于文化、艺术领域;视角也不 于欧洲,而是遍及世界各地。作者延续了冷峻幽默的写作方式,将本书的故事讲述得 加新颖别致、感人至深。让人眼花缭乱的爱情、打破常规的杰出发明、不可思议的命运成为本书的重要主题,再度证明了1913年的独特性。
颠覆“冲击—反应”模式令读者耳目一新的分析方法#19世纪后半叶的日本历史#世界变动与日本变革的联动#世界史潮流在日本的本土化# 史视野下的幕末危机和明治维新#条约和外交# 和国境#殖民地的统治和抵抗★世界各地在“关联”中以各种形式“互动”,世界历史的 “潮流”不断蔓延,并按照当地方式“本土化”,不同地区的历史因此“联动”起来……★19世纪后半叶的日本历史是利用世界权力关系的旋涡发展的,有时利用旋涡边缘的形势,有时利用旋涡中心的形势。 本书以 关系史为基础,描述了1840年代至1910年代,在欧美列强积极扩张、民众运动此起彼伏的庞大背景下,世界紧张局势的形成和转移,旧秩序的崩坏和新秩序的诞生,以及日本是如何捕捉这些世界历史“潮流”,并将其“本土化”的。
人类文明伊始,便仰赖农业获得食物、纤维物等其他生存必需物资。《世界历史上的农业》着眼于农业、农民以及与农业有关的社会关系,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按照时间顺序描绘了自农业起源到21世纪初期的世界农业史。该书研究了包括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与经济和政治挑战的复杂性、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对农业的影响等议题。作者认为农业作为人类文明与自然世界之间重要的媒介,见证了人类社会特别是城市社会的成长壮大,在其发展过程中还经历了环境的变化和危机,该危机现已威胁到粮食生产的方式。 在这部有关世界农业发展史的力作中,作者探索了如地中海地区、中国等国家和区域从古典文明至21世纪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段内,农民、农业生产及其与非农业人口的关系等问题。 《世界历史上的农业》将农民视为文明与自然世界之间联系的为重
2011年,所谓“阿拉伯之春”的浪潮席卷中东和北非。西方国家起初赞誉它是民主的胜利,几乎没人预料到它会演化为残酷的内战、“伊斯兰国”的恐怖暴行以及全球难民危机。 在这部作品中,造成中东和北非大幅震荡的复杂原因得以生动呈现。这次调查,通过展现六个生活于此的普通人——一个参与抗议活动家庭的埃及老母亲,一名为自己应效忠于谁而苦恼的利比亚空军学员,一位出身著名武士家族的库尔德医生,一位卷入内战的叙利亚大学生,一位伊拉克女权工作者,以及一位变成“伊斯兰国”武装分子的伊拉克劳工——挣扎求存的人生经历来观察这片破碎和动荡的土地,将当前的苦难追溯至2003年美军入侵伊拉克乃至更早。
乾隆二十四年,清朝彻底平息了大、小和卓木的叛乱。伴随着乾隆对中亚的征服,来自土耳其、印度和波斯的器物、人员与艺术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其中富传奇色彩的当属“痕都斯坦玉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宫廷造办处及苏州专诸巷的玉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中西艺术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今天,北京和台北两处的故宫博物馆拥有着世界上集中也丰富的伊斯兰玉器收藏,其中的绝大部分来自清宫旧藏。藏品中精美者,当属来自印度莫卧儿帝国的玉器,不仅意态生动,巧夺天工,而且也是鼎盛时期的清代中国与伊斯兰世界交往互动的见证。来自丝路另一端的伊斯兰玉器,如何倾倒爱玉之国,就是本书想要讲述的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