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印度公司:巨额商业资本之兴衰》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较为完整和细致地勾勒了它从起步到发展至强大,再到成为殖民地统治代理机构的转变,*后逐渐瓦解的全过程。 全书共11章,首先介绍了不断崛起的诸国东印度公司,其次叙述了胡椒、肉桂等香料及棉织物的进口与销售,进而分析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融资形式、组织架构、商品构成等,随后介绍了南海公司及其引起的金融危机,以及此后东印度公司的业务变化,*后述及东印度公司的性质变化及其瓦解的过程。在当今社会已经进入 脱工业化时代 这一时代背景下,重新回顾商业资本家的发展历程显得尤为必要,从这一点来看,本书对于现代商业经济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巴比伦不仅奠定了文明的基础,而且撑起了历史的脊梁。从公元前5400年前后新月沃地迎来*批定居者,到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落入波斯人手中,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辉煌历史逐一展现。文明在此诞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大地历经王朝更替、民族融合,见证了文字与文学的诞生、教育与法律的形成、土木工程与数学的发端,更见证了城市的兴起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完善。保罗 克里瓦切克的《巴比伦》探索的不只是文明的*初形态,更是社会进步的规律和人类发展的模式。
公元666年正月,唐高宗李治携武后及宗室、群臣前往泰山封禅。唐廷高调举行封禅大典,向周边各国宣扬国威无疑是目的之一。在场的,有来自西亚、中亚、南亚和东亚各地的使臣,当然也少不了三年前被唐朝和新罗联军击败的日本派来的使节。这时的日本,已全面效仿、学习唐朝的典章制度,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并尝试在朝鲜半岛与唐朝争雄。 自公元421年倭国王赞遣使刘宋,日本各政权在数百年间相继向南齐、南梁、隋朝、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留学僧。到了五代十国和宋初,在战乱和动荡中,又有大量佛教巡礼僧到来,东亚各国的文化、宗教和政治通过人员往来密切互动。 元明以降,中国与日本的关系,一直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无论是蒙古征服、朝贡体系、文化与商业的往来,还是日本在东亚发动的数次侵略战争,一直影响着今天亚洲的国际格
本书跳出西方史学研究窠白,纵览新加坡从古至今的历史,重新发掘、整理和解读了新加坡在中华文明、马来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及西方文化的交叉影响下形成的兼容并蓄、融合东西的独特思想与文化。
颠覆 冲击 反应 模式 令读者耳目一新的分析方法 #19世纪后半叶的日本历史 #世界变动与日本变革的联动 #世界史潮流在日本的本土化 #全球史视野下的幕末危机和明治维新 #条约和外交 #国家和国境 #殖民地的统治和抵抗 ★世界各地在 关联 中以各种形式 互动 ,世界历史的主导 潮流 不断蔓延,并按照当地方式 本土化 ,不同地区的历史因此 联动 起来 ★19世纪后半叶的日本历史是利用世界权力关系的旋涡发展的,有时利用旋涡边缘的形势,有时利用旋涡中心的形势。 本书以国际关系史为基础,描述了1840年代至1910年代,在欧美列强积极扩张、民众运动此起彼伏的庞大背景下,世界紧张局势的形成和转移,旧秩序的崩坏和新秩序的诞生,以及日本是如何捕捉这些世界历史 潮流 ,并将其 本土化 的。
1946年8月31日,《纽约客》发表约翰 赫西亲赴广岛采访核爆幸存者的报道《广岛》,将核战末日的模样呈现在世人面前。为何约翰 赫西能 抢先世界 ,完整呈现核爆后的广岛?为何《广岛》至今仍是新闻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本书作者深入《广岛》幕后,走访三块大陆的多个档案馆,采访《广岛》主人公后人、政要、媒体,还原出《广岛》报道的出炉: 二战 后美国国内普遍的种族情绪、严格的涉核报道审查制度、追逐独家的狂热新闻业;赫西如何辗转进入广岛、找到他的主人公, 放弃上帝视角,重拾凡人眼光 ;一本 可有可无 的幽默杂志《纽约客》,其团队如何秉承 挖掘只有深入幕后才能获得的事实 ,以专号全文刊发该报道,使之成为其里程碑的作品。 70余年后,在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充斥社交媒体的今天,如何在干瘪的统计数字和大同小异的照片后
古今霸权国家来到印度洋便进入衰落期的教训告诉我们:在印度洋地区争强好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独吞世界从而独控印度洋的想法不仅不切实际,而且对中国和对印度都是有非常有害的,只有分享才是守福之道。持久聚积中国影响力并以和平的方式向印度洋持续纵深辐射,应当是中国印度洋政策的基本特征。 与潘尼迦当年为印度写作《印度与印度洋 略论海权对印度历史的影响》时的考虑一样,张文木考虑写一本从中国人的地缘政治视角看待印度与印度洋的著作。《印度与印度洋(基于中国地缘政治视角)》与潘尼迦的书同名,其副标题的不同选择意在表明,这是一本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印度视角的中国学者关于印度及印度洋问题的研究著作,其成果也可看作是中国学者站在中国地缘政治立场对印度海权奠基学者潘尼迦先生的思想在半个世纪后的呼应和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根据大量原始史料,叙述了伊斯兰教产生之前阿拉伯地区的情况,并详细记载和论述了伊斯兰教产生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学术活动,特别详细论述了伊斯兰教各教派的产生和发展,被阿拉伯学术界誉为 划时代的伊斯兰百科全书 ,为研究阿拉伯伊斯兰历史、文化的重要史籍。 全书共八册,分为《黎明时期》(1册),《近午时期》(3册)和《正午时期》(4册)。第七册详细介绍了安德鲁斯的社会生活、宗教、语言 、语法、文学、哲学与科学、历史和地理、艺术等领域的演变发展。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根据大量原始史料,叙述了伊斯兰教产生之前阿拉伯地区的情况,并详细记载和论述了伊斯兰教产生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学术活动,特别详细论述了伊斯兰教各教派的产生和发展,被阿拉伯学术界誉为 划时代的伊斯兰百科全书 ,为研究阿拉伯伊斯兰历史、文化的重要史籍。 全书共八册,分为《黎明时期》(1册),《近午时期》(3册)和《正午时期》(4册)。 第二册阐述阿拔斯王朝前期百年内的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分析了百年翻译运动,为阿拉伯文化的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
一个人,一辆破单车,一个二手驮包,26 天,2000 多公里,从一次 抢劫 开始,在蒙古人最后攻克的土地结束,越过草原、荒漠、高山与湖泊,横跨蒙古国,追寻伟大游牧民族的遗迹。 历史文化行者 郭建龙在茫茫草原间孤独骑行默默凝望千年的遗迹,走过成吉思汗苦涩的童年和势不可当的征服路,走过蒙古帝国的繁盛与衰落,走过蒙古的昨天和今天。 在书中,他不仅用文字与照片记录了沿途的瑰丽风景,并且带领读者一同遭遇那些在蒙古大地上存在过的、已经消失的和继续生存的民族,在这独一无二的人文之旅中感受思想的激荡,领略历史的风采。
本书比较系统地叙述了泰国这个文明古国自古至今的历史,即自史前时期、前素可泰王朝时期、素可泰王朝时期、阿瑜陀耶王朝时期、吞武里王朝时期至曼谷王朝的历史,以及自拉玛五世以来泰国融入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发展过程。 本书的具有以下这些特点:一是作者通晓中文、泰文和英文,广泛收集各语种文献史料,尤其是充分运用珍贵的中文史料来描述古代泰国历史,形成了本书的一个亮点;二是作者在泰国生活了10多年,走遍了整个泰国,采用实地考察泰国人文地理与史籍记载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生动显示了历史的细节和真实感;三是注重考察泰国吸收和融合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历史过程,论述了泰国这个佛教国家的特点。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根据大量原始史料,叙述了伊斯兰教产生之前阿拉伯地区的情况,并详细记载和论述了伊斯兰教产生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学术活动,特别详细论述了伊斯兰教各教派的产生和发展,被阿拉伯学术界誉为 划时代的伊斯兰百科全书 ,为研究阿拉伯伊斯兰历史、文化的重要史籍。 全书共八册,分为《黎明时期》(1册),《近午时期》(3册)和《正午时期》(4册)。第四册阐述了阿拔斯王朝前期公元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教义学的产生和发展,并依据大量原始资料,详细考察和介绍了教义学各主要教派 穆阿台及勒派、什叶派、麦尔吉阿派和哈瓦立及派的教义、政治历史、著名人物和文学。
55天、70个城市、百多处文化遗址,20000 多公里,这是 历史文化行者 郭建龙的一场印度5000 年文明历史的狂野之旅。 55 天的旅程,涵盖了印度全境。 在这儿,郭建龙遇到了无数旅游者和印度人: 工程师、教授,也有士兵、民工、流浪汉,与他们一起睡过车站.吃过饭,说笑过、开心过、打闹过,在城市、农村、风景之间穿梭。 他一边重温印度伟大的历史文化,一边切实体会着印度的当下,在历史与现实间反复穿越,从印度历代王朝的兴盛与更替到纷繁多彩的各种宗教在印度的生发入手,以政治、经济、历史等多个视角去展现印度 5000 年的历史与现实,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印度浮世绘。
土耳其是中东地区*个世俗化的现代国家。在本书中,作者对导致现代土耳其形成的政治、社会、经济进程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考察。本书以奥斯曼帝国的遗产开场,讲述了1908年革命以后土耳其的发展,包括凯末尔在1923年至1945年期间的一党制、1945 1960年的多党合作以及1960、1971、1980年的三次军人政变所建立的一党政权。纵观现代土耳其的历史,军事政变和政治选举、军人政权与文官政府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了一系列法律的制定,赋予了土耳其人民享受民主政治的权利。在此过程中,土耳其希望成为主权国家,实现真正的西化,重塑社会,建设新国家,希望不仅对西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更被西方接纳为平等的伙伴。*后,本书分析了土耳其领导人今天面临的选择。与近来其他研究不同的是,本书作者在分析中强调了推动现代土耳其形成的是社会经济的变化而不是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根据大量原始史料,叙述了伊斯兰教产生之前阿拉伯地区的情况,并详细记载和论述了伊斯兰教产生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学术活动,特别详细论述了伊斯兰教各教派的产生和发展,被阿拉伯学术界誉为 划时代的伊斯兰百科全书 ,为研究阿拉伯伊斯兰历史、文化的重要史籍。 全书共八册,分为《黎明时期》(1册),《近午时期》(3册)和《正午时期》(4册)。第五册阐述了阿技斯王朝第10位哈里发穆台瓦基勒(伊历222-241/公元841-86年在位)时代至伊斯兰帝国中突厥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罗马人、黑人以及犹太人和基督教徒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帝国的分裂、各地的独立王朝的出现,记述了埃及与沙姆地区、伊拉克与波斯、呼罗珊及河外版权页上阿文书各及出版者各称和出版日期。
本书主要论述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后二十七年(1991 2017)的历史。上编对吉尔吉斯斯坦1991年以前的历史做了概述;与六卷本《中亚史》致力于中亚地区共性的研究不同,作者在概述中强调的是吉尔吉斯斯坦地理、历史和文化的个性。以2003年为界,中编论述了吉尔吉斯斯坦政治体制、市场经济体系的构建和意识形态的重构,探讨了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下编论述了2003年以后吉尔吉斯斯坦的政治、经济、社会改革,以及对外关系和国际地位。
《日本早期的亚洲主义》对近代以来日本 亚洲主义 的源流、兴起、发展、演变的早期历史,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以 东亚史 的宏阔视角,描摹出一幅日本早期亚洲主义萌芽、发生和展开的 地图 。附录《善邻协会、善邻译书馆相关资料》系日本德岛县立图书馆所藏冈本韦庵文书的一部分,直观而细致地展现了日本早期亚洲主义思想与实践的变迁轨迹。
本书讲诉英国学者加文孟席斯提出:发现美洲大陆的人不是哥伦布,早实现环球航行的人也不是麦哲伦!孟席斯的郑和发现美洲说引起了世人关注,郑和率领的船队七下西洋的研究重新成为热点。郑和船队从永乐年间到宣德年间,远到达了波斯湾、红海以及东非的土地,沿途访问了30余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大明王朝的国威,还是为了怀柔远人化解海外矛盾?是为了探索拓展明王朝的海外贸易,还是为了追寻传说中一直流亡在外的建文帝?郑和船队去过哪些地方?又留下和带走了什么?无论如何,郑和六百年前的这个壮举,极大开拓了中国人的海上视野。这一段六百年前的壮举,牵动着世人对中国历史的执着探索。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根据大量原始史料,叙述了伊斯兰教产生之前阿拉伯地区的情况,并详细记载和论述了伊斯兰教产生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学术活动,特别详细论述了伊斯兰教各教派的产生和发展,被阿拉伯学术界誉为 划时代的伊斯兰百科全书 ,为研究阿拉伯伊斯兰历史、文化的重要史籍。 全书共八册,分为《黎明时期》(1册),《近午时期》(3册)和《正午时期》(4册)。第三册详细介绍了公元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这一百年内的伊斯兰教育、学术研究以及图书馆之繁荣等丰富多彩的学术文化活动。还介绍了伊斯兰各学科的发展以及重要作者的生平和学术成就。
卡塔尔在中东扮演了什么角色?与其他海湾国家的角色有什么不同?阿萨尼部落如何塑造了现代卡塔尔的历史?这个传统的部落社会如何适应其作为全世界发展*快的经济体的状态? 艾伦 J.弗洛姆赫尔兹在深刻理解史料的基础上,以自己在卡塔尔的亲身经历为依托,撰写出了关于卡塔尔的这本精彩著作,将成为对卡塔尔感兴趣之人的图书,对于兴趣更加广泛,想要理解海湾地区阿拉伯国家动态的人也会很有帮助。
。
本书主要论述塔吉克斯坦独立后二十七年(1991 2017)的历史。上编对塔吉克斯坦1991年以前的历史做了概述;与六卷本《中亚史》致力于中亚地区共性的研究不同,作者在概述中强调的是塔吉克斯坦地理、历史和文化的个性。以2003年为界,中编论述了塔吉克斯坦在独立过程中出现的政治斗争和内战,以及内战结束后市场经济体系的构建和意识形态的重构,探讨了塔吉克斯坦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下编论述了2003年以后塔吉克斯坦的政治、经济、社会改革,以及对外关系和国际地位。
内亚地区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央,在古代是众多游牧民族的定居地,向欧亚周边地区扩张征服的大本营,同时也是古希腊、波斯、中国、印度等东、西方文明相互沟通交流的媒介和纽带,多种宗教文化争奇斗艳之地,因此倍受众多学者的青睐,他们以不同的专业背景和视野从事内亚研究。由此,这一片区域亟需人们解读。美国著名内亚学和伊斯兰学者斯瓦特 苏塞克先生(Svat Soucek)的这本著作,侧重于宗教文化角度,主要对于帕米尔高原以西地区的历史提供了简明扼要的介绍。该书描述了自在突厥汗国、唐朝争霸内亚的背景下,阿拉伯异军突起从西入侵内亚,并传入伊斯兰教以来,由此开启了内亚西部逐渐伊斯兰化和突厥化进程为开端,分别叙述第一个本土穆斯林王朝萨曼王朝,喀喇汗王朝、哥疾宁王朝和塞尔柱王朝三足鼎立,蒙古帝国统一内亚地区,帖木儿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