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维尔在本书中解释了如下问题:究竟是出于什么事件、哪些错误与何等失策,使这样一群法国人抛弃了他们的初心,不再向往他们视为神圣的自由,而甘心和其他所有人一样,成为世界霸主的奴仆? 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但一个更加强大且更加专制的政府却从中诞生。究竟是什么使这个政府重新得以集权,让人们用极大代价换来的自由付诸东流,只留下空洞的表象?这个将普选权视为人民主权的政府,是如何让选举人不明真相、无从商议、无法选择?它是怎样将议会无声的屈从当作自由表决?同时,它又凭什么取消了国民自治权,对权利的种种保障,以及思想、言论及写作自由? 托克维尔的这部传世之作,让世人可以更理性、更开放地看待法国大革命。
《欧洲文明史》是研究欧洲历史和文明史的重要书籍。全书共14讲,是基佐根据1828年在巴黎大学授课时的讲义加工而成。作者认为,文明由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两大事实构成。而这本书只限于社会历史,从社会的角度来阐述文明。作者用简练的文字概述了欧洲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从公元5世纪写到法国革命前夕。内容涉及了罗马帝国覆亡时欧洲文明的不同因素;10世纪蛮族入侵结束,封建制度开始;5至12世纪基督教教会的状况及其历史作用 英国与大陆国家文明进程之异同;17、18世纪法国处于欧洲文明的领先地位等。
从伦敦东区贫民窟的苦难挣扎到女王客厅里的贵族政治,这个强大的、女王统治的时代,这个日不落帝国以征服者的身份傲视世界的全盛时代,满足着数百年来人们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它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与爱德华时代同被认为是大英帝国的 黄金时代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生活日新月异,有着惊人的技术、宏伟的建筑、现代意义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处于时期的工业和贸易。当然这一切繁荣的背后不仅通过商业,更是借助不胜枚举的战争,它将殖民的野蛮触角伸向世界的各个角落。当田园牧歌遇上工业文明的洪流,英国现代化的进程不可阻挡,它给世界带来的远不止是今天的工业化、民主化、城市化和全球化 本系列图书是BBC畅销也是销量的历史系列作品,本次共引进6本, 分别是文化艺术系列《莎士比亚的世界》《英国历史》《维多利
1942年3月,二十五岁的幼儿园老师玛格达和将近一千位年轻妇女被送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她们是批被送进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犹太女性。在集中营里,纳粹很快就发现,透过让囚犯每天自主管理住宿区,甚至是营地,就可以减少所需的守卫人数,同时,纳粹还可以利用这些 学员 来转移外界对他们的注意力。 玛格达就是这样一个被推选为管理组长的犹太囚犯。为了尽可能地拯救性命(哪怕只是少数几个人),同时又要避免过于 软弱可欺 ,她游走在刀刃边缘般的危险界线,以坚强的内心和机敏睿智,战胜了难民营恐怖和残酷的气氛,并与她所看守的妇女们,甚至是奥许维兹恶名昭彰的纳粹高级军官们,建立了紧密的关系。她的睿智与坚强拯救了许多人的性命。 她的故事是在残酷的生存条件下,对人性的脆弱、韧性和善良的深度探索。从集中营生还后,多年来玛
《哈布斯堡王朝》是欧美史学界公认的权威著作。分为序言、引言、正文三部分,其中正文部分由君主和君主制、国家、人民、对外政策四章组成,从崭新的角度解读了哈布斯堡王朝形成、发展、兴起、衰落的历史。泰晤士报认为, 这部著作角度新颖,视角独特,观点客观 。《华盛顿邮报》指出, 《哈布斯堡王朝》一书具有重要的文化特性,展现了欧洲重要文明的脉络。斯蒂德 亨利 威克姆在奥匈帝国工作生活了十年之久,见证了奥匈帝国的发展趋势,深刻理解哈布斯堡王朝复杂公政治,以及背后的历史现实 。
这是以哈布斯堡王朝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数百年前的战斗为主题,围 绕着基督教世界与教世界而展开的悠久故事。作者表面上以1683年的那场维也纳围城战为基础,实际上整本书如剥洋葱般,一层一层地揭开许许多多的故事,让读者一步一步进入这场战争的核心,了解和明白维也纳之战的来龙去脉。 土耳其人热衷扩张,虽然他们信奉教,但他们自认为是真正的 罗马帝国的主宰者。神圣罗马帝国,已由哈布斯堡王朝掌权两百年,他们是基督教世界的*后保卫者。双方在维也纳一决高下:一方猛烈攻城,另一方誓死捍卫。 一攻一守,战事惨烈,双方发挥了独特的作战创造力,斗智斗勇。土耳其人挖地道,引爆,强攻坚固的城墙。哈布斯堡军队紧急应变,构筑简易的防御工事,没想到发挥出极大的效果,令土耳其人久攻不破,撑到援军前来解救。这是运气,还是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