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三百年祭》是 郭沫若 创作的一篇史学论述,1944年3月19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连载4天。 主要讲述了 明朝 灭亡的经过以及原因,供后人借鉴。 当时,抗日战争已由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中国人民正全力以赴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为迎接胜利,推动斗争, 郭沫若 在纪念 李自成 领导农民起义300周年的时候,撰写了《甲申三百年祭》,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兴起与失败及明亡的原因、经验教训作了总结。 4月,《群众》杂志也刊载了一组纪念明王朝灭亡的文章,有 柳亚子 的《纪念三百年前的甲申》, 翦伯赞 的《 桃花扇底看南朝 》,等,配合《甲申三百年祭》,形成一股舆论风潮。本书除收录了《甲申三百年祭》还收录了柳亚子、翦伯赞、姚雪垠、顾诚等人关于明末历史及李自成起义等相关的文章,以利于认识这段历史。
《史记》被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是中国历史上纪传体通史,位列 二十四史 之首。《史记》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 前四史 。本书精选《史记》中经典性的篇章和片段进行注释、翻译和题解,使读者既能阅读到《史记》中的代表性文章,同时亦可激发起读者对《史记》这部经典历史著作的阅读兴趣。
本书内容包括:颍考叔、齐桓公与管仲、晋献公与晋文公、秦晋争霸、邲之战、华元与向戌、鞌之战、鄢陵之战、郑国的内政外交、伍员与申包胥。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相传由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著,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54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本书由现代文史大家、书画家瞿蜕园选编、译注。瞿先生选篇注重事件的连贯性,读起来首尾相连,文意贯通,眉目清楚,克服了原著编年体述事零碎的缺陷,使读者能了解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同时也可窥见《左传》全貌。本书的作者亦为史学大家,翻译和注释都只取达意为止,不采取过于严格的考证方式,以免增加读者不必要的负担。
《东周列国志》中曾这样评价鬼谷子:“其人通天彻地,有几家学问:一曰数学,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莫测;三曰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辩,万口莫当;四曰出世学,修真养性,服食引导,祛病延年,冲突可俟。”
★30年匠心之作,来自法国伽利玛出版社,拥有6位诺贝尔文学奖作者,出版的作品曾27次获法语文学奖——龚古尔奖、18次获法兰西学院大奖、12次联合奖、7次美第奇奖、10次雷诺多奖、17次费米娜奖; ★风靡全球,被译成25种文字,全球销量超过28000000册; ★全新修订,专家型作者、重量级翻译——傅雷翻译奖得主等群星璀璨! ★两个世界的碰撞,两种文明的交锋,这是一段挥之不去的记忆,其影响力绵延至今。
在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中,曾经绽放出无数的文明之花,古老的两河文明;神秘的印加、玛雅文明;辉煌的希腊、罗马文明;灿烂的埃及文明;多彩的印度文明和深厚的中华文明。然而,除中华文明外,其他文明不是衰落就是中断,都被尘封在浩瀚的历史云烟中。只有中华文明,历经波折坎坷,从血雨腥风中存活下来,壮大起来,至今依然生生不息,散发着永恒的魅力,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中华文明传递的过程中,民族的脊梁没折,文化的血脉未断。这是中华文明能历久而弥新,永远屹立的灵魂。今天,当我们来探讨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原因时,可以归纳出许许多多的内容,总结出各种各样的经验和规律。然而,真正的历史永远会比理论来得生动和丰富,因为历史是由人和故事熔炼成的,当我们了解那些人和故事,我们就能感知到那些历史,那是与我们生命息息相
本书作者为日本学者武内义雄等,由王古鲁翻译。全书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武内义雄所著的《六国表订误及其商榷》,二是白鸟库吉所著《可汗可敦名号考》,三为仁井田升所著《通典版本考》。本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孔子思慕周公,晚年有 久矣!不复梦见周公 之叹,孟子云 周公、仲尼之道 ,后世每以周、孔并称。殷末周初,实为产出春秋、战国时代文化的渊源之涵养期,而周公,又系其时代之*好代表人物。苟能于周公其人博考详察,则于探究中国古代之文化渊源,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