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历史悠久,人文灿烂,底蕴厚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所在地。为记录好乐山历史,讲述好乐山故事,传承好优秀文化,2021年10月,经乐山市委、市政府同意,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组织有关专家编纂《乐山简史》一书。乐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乐山简史》编纂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指示,为编纂工作提供支持、指明方向。全书编纂历时一年多,先后多次组织专家审读审改、编辑部成员集中审读修改,几易其稿,于2022年12月付梓,该书是全市党史和地方志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 《乐山简史》采取史、志结合编纂体例,以今乐山市区划地域为基本视野,溯本求源、穷搜博采、去繁从简,史料翔实、实事求是,述而不论。全书上限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记述,下限原则上截至2020年底。全书以时为序,以史为据,以建制沿革
1921年,喜仁龙得到民国总统特许,考察了民国政府驻地中南海、北京的城墙与城门,并在溥仪的陪同下,进入故宫实地勘察和摄影。本书正是这次考察的精华集锦。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原名《中国北京皇城写真全图》,首版于1926年。收录了14幅建筑绘图,300余张照片。全面展现了紫禁城的城门、角楼、殿宇等建筑的结构与装饰特点,如实记录下了中南海、北海、圆明园等皇家园林的原貌。 下册原名《北京的城墙和城门》,首版于1924年。收录了十余万字工程勘察记录,50余幅测绘图,详细考证了北京城墙和城门的建筑构造和历史变迁,并附有130余幅极具艺术性和视觉震撼力的照片。这是现存记录老北京城墙和城门*翔实可靠的文献,更是后世学者无法超越的*之作。
1938年,广州、武汉沦陷前夕,随着中日战争局势的变化,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全国各类机构、机关战略大转移。在这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下、西迁大转移中,桂林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短期内相继会聚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国热血青年和文化人。一时间“文人荟萃,文化繁荣”的桂林成为当时国统区著名的进步文化中心,被誉为战时“文化城”,城市人口也从抗战之前的六七万人猛然增至50多万人。桂林成为抗日的大后方。从1938年10月至1944年9月的6年多时间里,在桂林“八办”的领导和引导下,在桂的进步文化团体和文艺团体达到了100余个。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文化救亡运动。当时许多文化名人聚集桂林,已远胜于武汉国民政府第三厅的“名流内阁”。先后到桂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文化界人士,比较知名的就有1000多人,
从18世纪开始,西方人就在十分认真地观察中国。他们画了大量的图像、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并将其带回了西方,让西方人看见中国是什么样子。戛尔尼使团随团画家亚历山大,在从澳门到北京的往返旅行中,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中国风土人情的画作,随后在欧洲引起轰动。这是西方画家**如此详尽地观察和描绘中国,也是将中国描绘得如此充满浪漫色彩和异国情调的后一个时期。书稿收集了亚历山大*有两本著作《中国的服装》《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及一些罕见单张版画。两本著作合并出版,这在外均为**。
《南京城事绘》主要内容包括南京市文化名片——先锋书店,白话南京,南京风俗,南京景致,南京物产,南京情趣,风云人物。
《莫干山别墅往事》以二十余个老别墅为研究重点,再按照人物的群落关系,辐射到山中近百幢老建筑,解读背后鲜活的历史细节,逐渐还原近代史视野下的莫干山,将固化的历史建筑、历史路段还原其生动有趣的人文面向,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莫干山历史文化的新视角。
《杭州全书·钱塘江丛书:钱塘江史话》来到我的生命中,也是一种缘,一种善缘。感谢让我结上这一缘份的徐吉军先生,感谢他对我百分之百的信任。他说这部书稿本来是他自己撰写的,目录都已经拟好了,由于太忙,无法在短时间内完稿,故请我来接手书稿的撰写工作。当然,对于这样的好事,我一般是不会推托的,因为钱塘江文化的研究,对我来说还是空白,我的兴趣就是去填补一个又一个空白,不愿意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重复写作或者说炒冷饭。答应下来之后,我暗暗地定了目标,希望能够尽快完稿,不至于耽误徐吉军先生的原有出版计划。但有时候,计划不如变化,在撰写《杭州全书·钱塘江丛书:钱塘江史话》的过程中,插进来原先没有的一些课题任务,而且都更急。我只好暂且搁置手头的这部书稿,把那些课题任务完成了再说。
《街巷旧事 城关地名掌故/兰州市城关区历史文化丛书》按先兰州城池,继城郊,后黄河北地区的顺序,将全书分为三部分。部分道路地名,介绍了张掖路、酒泉路、中山路等十九条道;第二部分街巷地名,介绍了贤后街、侯后街、小北街等二十三条街巷;第三部分其他地名,介绍了黄家园、西城壕等三十一个地方。每部分均以今地名为标题,括注所含老地名,分写该地名的来历、含义、沿革,并捕捉晚晴、民国以降与此地名有关的人文历史碎片以期留一份城关区社会记忆。并配图以街巷旧闻地名对照示意图11幅,以及相关老照片、图片,以便读者形象地感知老街巷的空间地位,以及这里发生的事情。
“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处两省三府七县错壤之地,拥两镇四栅八坊万家烟火。乌青巨镇,府城气象。人杰地灵,积淀深厚,留得辉煌写春秋。 兴衰起伏,何去何从?古镇保护,旅游开发。传文脉神韵,融时代精神;铸自身特色,建一流景区。遐迩闻名,四方称誉,再度崛起著传奇。 耳目一新,刮目相看,世界互联网大会选址乌镇。阅世千载,互联天下,智慧小镇,征程新辟。难逢之机遇,可期之愿景,发展之路在脚下。 “一业一网一古镇”,成就了不一样的乌镇! 《乌镇志/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存真求实,全面、客观、系统记述了乌镇的城镇化
本书走访了祁淑洪、李清莲、胡玉明等满族旗人妇女,运用口述史料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式,将女性视角下老北京内城百年来的兴衰更迭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对这些饱经沧桑的旗人妇女进行采访时,作者更多地关注她们的人生经历,她们对老北京历史变迁的感受与看法,以及那些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全书分成数个主题,每一主题都选配近十余二十个故事,或长或短,力求使广大读者从多个侧面和层次,在阅读和鉴赏当中,感受和品味近代旧广州二百余年,作为粤港澳和珠三角中心城市,绵长精彩,深邃厚重,奇趣曲折的历史。 书中其中绝大多数,已经在近年广州的主流报刊《羊城晚报》晚会“羊城沧桑”版上陆续发表过,作为一份精神粮食,曾经带给了广大羊城读者许多茶余饭后的悠闲和消遣,如:旧时过年“恭狮子”、蟋蟀在羊城、珠江“趸船”的前世和今生、旧广州斗狗趣闻、旧广州曾经禁上“天棚”……原汁原味的广府风情,颇受读者好评。更有不少篇章当时属首次面世和披露,引起了读者们的强烈关注和反响。 发掘历史,还原历史,旧广州充满了时尚和奢华,也不乏壮丽和悲愤,一两处翔实的点滴都有可能带来社会的关注和反响。本书所汇集的这
《看不见的烟台山》从福州市仓山区烟台山区域可寻迹的,或已消失的老建筑入手,挖掘建筑背后原居住者的个人史,其所在家族、所经营企业的兴衰史,乃至这里曾作为“洋人区”的过往。这些老建筑的居住者,是这一区域过往与现在生动的连接者。该书以这种“看得见的建筑+看不见的历史”的方式,还原了烟台山的区域历史,也在某种程度上还原了福州的城市发展史。
Ma Lihua's second "journey across Tibet" features literature and history. From the Tibetahistory, she selects attractive episodes: from social changes to individual experiences, from widely knowstories to rarely knowanecdotes. Based ohistorical facts, thiook is narrated ia vivid way.
《南京城市史》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回溯古代南京城市成长、变迁历程,对已有定论的内容,叙述从简;提出不同材料或不同看法之处则力求严谨。对于某些时段、某些方面相关记录的短缺,将尝试进行填补,即依据南京城市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参考时代相近的私史笔记以至文学作品,进行适度的猜想和推测,提出一些假说。下编关注的是现代规划出现之后的一百年中,人们面对历史造就的文化名城,如何进行再度建设的问题。
本书是义乌丛书的一种。地名的来历与传说,是民间文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本书作者历时一年的时间,收集资料、进行采访,搜集整理而成100个故事,讲述了100个义乌地名的来历和传说。不失为地方民间文学的一个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