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艽野尘梦》是 湘西王 陈渠珍于1936 年赋闲长沙时 , 回忆其 1909 年至 1912 年进出西藏的纪实 文学作品。但书中关于藏地求生的惊险曲折、陈渠珍与西原的生死与共、雪域绝境的人性异化等近乎虚构,陈渠珍用字字血泪谱写出一段旷世传奇。 为了让当代读者更好的阅读与理解这一旷世奇书,校注者 陈继光纠正其他版本讹误 30 余处,新增注释 277 条。 以 1938 年 9 月繁体无句读版为底本,参阅《陈渠珍遗著》及其他版本和相关资料,对书中的难懂字词、异体字、生僻字作了注释,为此点校注本。 并保留了其他版本中没有的序言、要例、总叙以及附篇。此外,此版《艽野尘梦》由大冰长文导读,且为陈渠珍女儿陈元吉*推荐阅读的权威版本。
新老版本,随机发货 本书是一部厚重的中国地方通史,书稿以西藏地方政权演变为基本线索,描述了西藏地方历史的全貌,揭示了西藏地方走向祖国完整的过程和特有的规律,贯穿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中国一体化的主线。 The book depicts a panorama of the history of Tibet based on its regime evolution, which clearly reveals the process and special laws of Tibet becoming an integrated part of China, indicating the ethnic diversity and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一只四川蟋蟀,远离故乡, 在乡愁者的心窝 ,唱了近30年的歌 ★数十年心血构筑迷人微观世界,百年川地历史讲述 另一个中国 ★收录全新未刊访谈,选入数十幅珍贵插图,麻将研究首次结集出版 ★作者五次校订,历时三载成书,精选精编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微观史研究代表人物王笛教授30年作品精粹。全书以四川地区四个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街头、茶馆、袍哥、麻将作为具体个案,将目光投注在小贩、茶客、堂倌、瓮子匠、 普通市民等小人物的身上,通过档案、口述史、地方志、小说、竹枝词、调查、新闻报道、图片等多种资料,还原了四川,尤其是成都地区的日常生活记忆,细致入微地绘制了一幅中国腹地大众公共生活的生动画卷。通过这种有情的叙事史,人们得以真正深入不同于沿海、华中等城市的 另一个中国 ,发现普通民众充满活力的生
百廿浙大,薪火相传。学校诞生于民族存亡之际,成长于中华崛起之时,兴盛于国家繁荣之日。筚路蓝缕120余年的不懈奋斗,改革开放40余年的浙大实践,并校融合20余年的不平凡发展历程,铸就了 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 的浙大精神。浙江大学始终秉承以 求是创新 为校训的优良传统,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培养了大批著名科学家、文化大师以及各行各业的精英翘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与文化成果,为推动国家繁荣、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本书以图叙史,在《图说浙大:浙江大学校史通识读本》基础上增益资料,力求用鲜活生动、简洁洗练的图文形式,展示学校跨越三个世纪、波澜壮阔的光荣历史,以飨浙大师生校友及广大读者。
《流风遗韵 宋元泉州非遗的承与传》集结宋元以来泉州多彩斑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它们创建了唯美的艺术档案,解读泉州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有力支撑,详述泉州匠人从未褪色的初心以及传承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连结情感、沟通世界的独特魅力。
本书通过实证研究,从海洋管理的具体职能出发,初步梳理出浙江沿海卫所如何在海上军事防卫、海洋秩序维护、海洋经济活动管理、沿海行政治理四个方面发挥作用。明帝国的卫所制度设置,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军事手段实现对地方社会的有效控制。在明初的制度设计中,卫所制度是作为一种国家性的防御制度而推行全国,在明代前期运作得相当成功。卫所的衰落,促使明政府通过增加其他军事力量来填补地方上的防御真空。从总体上看,明政府通过沿海卫所实施海洋管理,深刻体现了统治者保守的海洋观念。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卫所在海洋管理的实践中交叉如此多的具体职能,这种国家通过行政强制手段粗暴垄断海洋开发的行为,终导致了东南滨海社会经济的畸形发展。
中国近代史上,反清革命领袖中有一半是湖南人,同盟会中湖南籍成员*多。湖南所产生的改革者、军官、革命家之多,居中国诸省之冠,但史学研究却鲜少对湖南进行连贯性的探讨。《湖南人与现代中国》不同于中国现代化是首都与通商口岸启迪内陆的普遍看法,而以湖南为中心,认为湖南在内部进行的思想改革与论述,牵动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
《世遗之城 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以泉州22处世界文化遗产点为主线,在贯通古代泉州城市发展脉络的同时,重点关注宋元时期把握好走向海洋的历史机遇,透过外国商人与旅行家的视角,再现宋元泉州帆樯林立的海贸盛景,凸显这一港口城市海洋文明的厚重积淀,以及在交融与冲突并存的今天,泉州系列文化遗产之于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对话互鉴的启迪意义。
《蛮书》又名《云南志》,《永乐大典》中题作“云南史记”,唐樊绰撰。全书分十卷,系统地记载了当时云南的交通、山川、六诏历史、各民族概况、城市、物产、风俗、制度、接界诸国等,其中对南诏的情况记载尤详。宋代以后研究云南历史,历来重视此书。 《蛮书校注》是向达先生系统整理研究《蛮书》之作,在系统校勘之外,更广参众本进行注释。《校注》正文部分以武英殿聚珍本为底本,并参考《太平御览》、《通鉴考异》及其他文集进行校勘、注释。校注者又据有关材料写了五个附录:叙录、有关文献、系表、汉唐间云南南诏大事年表,参考书目附于书后。此外另附有简明地图三幅,有利于读者利用参考。
永安是福建抗战时政府机构团体迁徙所在地,对东南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福建乃至全国抗战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书从战时概况、名人志士、机构团体、学校教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方面系统整理有关永安抗战历史文化,以词条的形式呈现相关内容,条分缕析,眉目清楚。
本书 是城市记忆的掌故书。以 20 位福州人的人生经历剖开上世纪前半叶那个外敌入侵民生艰难的时代,用消逝的个人史 重现了一段民国社会本相 。 城市的历史*终是人的历史。 本书 精选 20 个福州民国时期的 望族 名人,或是倡言宪政、推进民主政治的著名政客,或是充满才情的知识分子,或是不畏惧战争的理想主义战士,或是名震中外的棋圣,或是商业精英 通过史料整理和采访相关人物后代、朋友等知情人的方式,激活一段民国福州的历史。
香港对日作战是二战期间中国抗日战争和国际太平洋战争的重要一役。香港在战争期间经历的苦难、奋斗、胜利和遗憾,与战争带给中国以及其他盟国的遭遇紧密相连。 《日落香江:香港对日作战纪实》采用历史纪实的表述形式,以翔实的档案文献为依据,借助文学对于历史场景与具体细节的想象和描述,力求如实而生动地展现昔日中、英、美三国和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英国、美国四方在香港对日作战的综合历史画卷。
本书在论述广西抗战文化研究缘起和社会价值的基础上,客观记述了1979年以来广西抗战文化研究历程,通过介绍相关活动、研究成果、专家学者,以及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的组织机构与活动内容,反映了广西抗战文化研究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思考与展望。本书对推进广西抗战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及开发利用具有积极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意义。
本书以丝绸之路由东向西的地理走向为线索,将现在依然遗留、可供参观访问的丝绸之路的名胜古迹串联起来,构架起一条具有丝绸之路特色、读者能够实地走访的文化旅游路线。 本书全面剖析了2000多年来对于中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的丝绸之路的前生今世,并且对其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度发掘。除此之外,本书还展示了现在依然能够被我们看到、接触到的当时的古迹,让人有亲身造访和体验的机会。为此,本书还对如何走访丝绸之路进行重点指导,将*便捷的交通信息、*美味的饮食信息以及*全面的景点信息提供给读者,真正将亲眼看到丝绸之路及其历史变成具有相当高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