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20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早期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 “何以中国”是对早期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早期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王朝——夏王朝的
云冈石窟是北魏时期由皇家开凿的石窟群,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不可错过的瑰宝。《云冈:人和石窟的1500年》是关于云冈石窟与历代云冈人的历史非虚构作品,讲述了一段关于“人的信仰”“人的工程”的故事。“一千五百年前,人们虔诚发愿,要在灵山巨岩之上营造出一个胜极的佛国。”北魏时期,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主持云冈石窟的开凿建设。孝文帝、冯太后时期,石窟建设愈发兴盛,北魏后期则逐渐衰微,云冈石窟历经多次荒废与重建,甚至一度经受着严峻的盗凿考验,直到近代被考古学家再次关注,才遏止了更多的国宝流浪海外。本书爬梳了云冈石窟的历史沿革,亦讲述了无数云冈人的故事:一举夺回学术主动权的中国云冈学奠基人宿白先生,勇敢开辟新赛道的云冈守护者、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用古建筑学思路还原石窟工程营造的新一代学者彭明
“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20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早期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 “何以中国”是对早期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早期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王朝——夏王朝的
文学发展的主体是由历代文学家及其作品构成的。《文采风流甲天下:“文学之都”南京的历史文脉与传承》着重介绍了古都南京自东吴至民国1700多年间的100位文学名家及其代表作品,力图比较系统完整而又通俗简明地展现南京文学发展历史的恢宏图景,通过历代的历史传承、深厚的文学传统和灿烂的文学成就诠释“文学之都”南京的深厚内涵。
本书结合汉画像实物图片及历史资料,全面详尽地考察了汉画像中的胡人形象,辨析其出现的源流,考察不同地区汉画像中胡人形象的不同特点,分析了这些图像与佛教的关系,以图证史、图文互释,通过胡人图像这一切入点,展现了汉代艺术的开放性。
器皿在古时可用来祭祀,可用来象征权威,可用来日常生活,也可通过它们的形态和纹样记录当时发生的故事。本书精心挑选了一批经典文物纹样,绘制了历代审美下所制文物的纹样,它们展现了其所处时期的精神与物质结合的美学。
本书作者为油画家、敦煌壁画临摹技艺传承人高山。这是一本大8开的图文画册,书中收录了80余幅高山敦煌壁画的临摹作品及壁画再创作作品。敦煌壁画是不可触碰和再生的人类珍贵艺术,而将其复制并整理临摹 非易事。经现状临摹、复原临摹、整理临摹到 再创作临摹,他重新对人物造型、色彩问题、颜料材质的创新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大胆的改进。可以说本书是一本具有学习、临摹、欣赏价值的石窟类壁画好书。
刘伯温五十岁才加入朱元璋的阵营,很快便成为朱元璋在元末战争中的第一智囊。据《明史》记载,刚见面的时候,刘伯温便塞给朱元璋份《时务十八策》,从此以后,朱元璋的征伐、治国、纳贤、驭臣之道再也没有超出过此书的范围。一遇到大小战事,朱元璋便召刘伯温秘密商议,刘伯温统领全局,指引朱元璋一次次大获全胜,由一介布衣得以登基称帝。之后,朱元璋采纳刘伯温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治国方略开创了大明盛世的百年基业。
书中保留了钱穆先生授课中鲜活的口语表达,也留存了许多神来之笔。 全书31章,从诗经一直讲至明清章回小说,贯穿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脉络。 或许并不是“理想”的文学史,或许并没有严谨到可用作教科书,但它有活泼的生命力、有效治学的方法、令人眼睛发亮的顿悟。 一本好的书,它本身只是起点,它可以让读者从起点出发,向知识更远更深处独立前进,钱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就是这样的书,它是启发者,点燃许多人对中国文学的兴趣,让人忍不住去阅读和思考它所提及的作品和知识。
《河北府县乡土碑刻辑录》的碑记为近几年来收录的河北乡土碑刻文献,所涉时代大体从明清到民国,地域上以河北地域为主。内容大体可分为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由于碑刻可以视为“石刻档案”,是研究社会历史、地方经济建设、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史料,且不像史书文献等容易传抄脱漏,所以为研究者所看重。《河北府县乡土碑刻辑录》收录的碑记涉及水利、司法、民政、农业等多个方面,对研究河北地域的历史沿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楚国史是先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史学家所重。因资料所限,以前的楚史著作多取材于传统文献如《史记》《国语》《左传》等,诸多有关楚国的历史多语焉不详。近年来,随着出土文献的增多,楚国历史研究资料渐丰,如《清华简》中《楚居》、《系年》等材料相继被学者破译,使楚史研究有条件得以大大推动。张俊纶先生熟练运用史料,披沙沥金,按楚王裒辑故事,多有创见,修正了不少旧说。体例上亦别出心裁,以时间为经,以楚王为纬,介绍了九位楚国先祖和四十二位楚君及楚国八百年历史,在故事中解说楚史。
《周汉音乐转型实证解析/中国音乐考古丛书》以音乐考古的视角,对中国音乐史上一次重大的音乐转型——周汉音乐转型进行了由微观至宏观的考察。本文考察分析了从周代到汉代各种乐器的演变,发现金、石、丝、竹等主要乐器种类都在这个时段发生了重要变革。接而在周汉的乐队演变方面,从钟磬乐的衰落、丝竹乐的兴盛和鼓吹乐队的兴起这三方面做了对比和转型观察,并对其发生过程有了基本认识。《周汉音乐转型实证解析/中国音乐考古丛书》首次对战国中期到汉代的音乐考古资料做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并以实证、微观的方法对音乐转型和分期依据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以期对历史分期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成果。
《吉金:明清铜炉特展》收录大量明清铜炉精品,汇集成册,并举办相关的展览。收录铜炉以造型、款识、用途等多个角度展现出明清两代铜炉发展的整体脉络,将明清铜炉文化体系做了一次较为完整的梳理。《吉金:明清铜炉特展》收录了此次参展的所有明清铜炉佳作,并将其特点、演变、用途等特征进行具体介绍,也涵盖了对特殊皮色、工艺、款识等知识点的普及,具有很強的实用价值。
《齐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报告》介绍了山东齐长城资源调查的调查对象与范围、重要遗迹、调查方法以及工作过程。书中还附有调查段长城各段的墙体保存状况统计表,以及重要段的相关自然环境、残损原因、图片等,是对于山东齐长城遗迹重要的调查资料。
悬泉置,是汉代丝绸之路敦煌郡段的九个重要驿站之一,也是目前丝绸之路上确定并经过考古发掘的驿站遗址。悬泉置的主要功能有二,一个是“迎来送往”,负责过往使者、官吏和人员的接待工作,为其提供交通、住宿和饮食方面的服务;另一个是“传递文书”,负责东西方向上的政令、文书传递。悬泉汉简则是悬泉置日常运作而形成的各类文书总和的孑遗。围绕悬泉置日常运作而形成的悬泉汉简,对于我们认识汉代敦煌地区的社会生活、丝绸之路的交通状况,乃至当时的邮驿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从四个方面对悬泉汉简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勾勒出以悬泉汉简为代表汉代“置”的运作方式、交通驿站的设置状况、敦煌地区的社会生活面貌乃至当时整个社会的政治制度。以“亭”名和“骑置”资料所做的研究,探讨了汉代丝绸之路机构
书中保留了钱穆先生授课中鲜活的口语表达,也留存了许多神来之笔。 全书31章,从诗经一直讲至明清章回小说,贯穿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脉络。 或许并不是“理想”的文学史,或许并没有严谨到可用作教科书,但它有活泼的生命力、有效治学的方法、令人眼睛发亮的顿悟。 一本好的书,它本身只是起点,它可以让读者从起点出发,向知识更远更深处独立前进,钱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就是这样的书,它是启发者,点燃许多人对中国文学的兴趣,让人忍不住去阅读和思考它所提及的作品和知识。
文学是人类的灵魂,文学发展史便是人类情感与思想发展的历史。中国文学发展史,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精彩的一部分。本书是近世中国文学通史著作中重要的一部巨著。上起殷商,下迄清朝,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本书将作家的身世、性格与社会背景相结合,着重阐发作家作品的个性,并将演讲式的才情语言,发挥到极好。对人物的评述,对作品的分析,做出了客观的真确的分析。全书论述精彩,“成一家之言”,在众多同类著作中独树一帜。本书较早是由中华书局出版,共分上下二卷。上卷成书于1939年,出版于1941年,下卷成书于1943年,迟至1949年1月才出版。
《中华文明之旅系列·灵动飞扬:汉代玉器掠影》汇集了以安徽省巢湖汉墓、天长汉墓为主的出土玉器,另有北京地区和陕西省境内的汉代玉器加以补充,玉器的种类多样,精品众多,其中不少是首次在北京地区展出。在向观众展示汉代玉器概况的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古代玉器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更希望能为玉器爱好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2007年以来,中华书局陆续出版了近代掌故大家徐一士的作品《一士类稿》《一士谭荟》《近代笔记过眼录》等。徐氏后人从民国报刊上新搜集了掌故文章,经过遴选、整理,60余篇,38万字。这些文章涉及晚晴民初典章、人物、戏曲等,体例同《一士类稿》,因此命名为《一士类稿续编》。于研究近世人物、典故、文化皆有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