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不久,数万件敦煌文物文献被英、法、俄、日等国一些“考察”“探险”者骗取、掠夺,致使流散海外,约五万件分藏于十多个国家的四五十个机构及一些私人藏家手中。作者首次全面梳理自己四十年来满世界寻找敦煌文献的经历,其中记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寻找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少独到的心得与感悟。本书不仅是一份一流学者的学术成长记录,也是国际敦煌学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本书文字明白晓畅,故事与知识融合,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不错的敦煌学入门读物;对于专业读者来说,也可从作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路径中得到激励与启发。
《荒野上的 ( 考古百年纪)》讲述的是192 代 考古初 的故事。作者以地质调查所、清华国学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和营造学社 大机构的发展为主线,描绘了 考古的诞生经过。这 大机构走出了诸多考古名家,(李济、赵元任、吴宓、贾兰坡、夏鼐、梁思成、林徽因、梁思 等等),作者以细腻感性的笔法,讲述了他们在考古现场和学术书斋中的工作与贡献,突出了他们在逆境中开辟新天地的勇气和毅力,表现了他们在内忧外患之际凭热血和 业为国效力的事迹。本书还描绘了当时的诸多重大发现,这些发现让 在世 考古舞台上有了话语权。值此 考古百年,本书意在重温先行者的 和品德,希冀今人再 考古的 黄金时代 。 地质调查所、清华国学研究院、 语言研究所、 营造学社,它们是 代 文化目前的 座高峰,也是学人走出书斋、走向田野的先行者。从北洋政府到国
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不久,数万件敦煌文物文献被英、法、俄、日等国一些“考察”“探险”者骗取、掠夺,致使流散海外,约五万件分藏于十多个 的四五十个机构及一些私人藏家手中。作者 全面梳理自己四十年来满世界寻找敦煌文献的经历,其中记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寻找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少独到的心得与感悟。本书不仅是一份 学者的学术成长记录,也是 敦煌学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本书文字明白晓畅,故事与知识融合,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 的敦煌学入门读物;对于专业读者来说,也可从作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路径中得到激励与启发
......
本书由文汇讲堂组稿,首席记者李念主编。基于年底和明年初的四场系列讲座整理编撰而成。延请来自考古界一线的12位遗址发掘主持专家和文明研究学者,注重跨学科交叉、注重以物史说话,届时,冯时、陈胜前、李新伟、吕厚远、蒋乐平、张居中、刘斌、韩建业、贾笑冰、高江涛、孙周勇、赵海涛等将带领观众身临其境,无限接近距今8000年至4000年左右的四千年上古历史,从中探寻中华文明的精神谱系和来源,并保留对尚未定论谜团的科学好奇和探索。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编的 中国历史研究学术文库 丛书之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项目批准号:12BZS021)。由于传世文献史料的简略和缺失,一直以来秦汉行政法的研究难以深入。本书通过全面搜检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张家山汉简、悬泉置汉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等大量出土秦汉简牍文献史料,对秦汉行政法从法律制度的建构到体系的完善再到具体的实施等均进行了全面的史料疏证与研究。其研究范围涵括行政法的各个层面,包括行政组织法、公务员法、决策法、执行法、监督法、奖励法、惩罚法、奖励法及各类行政事务管理法等等,史料翔实,层次井然,可称得上是古代行政制度史研究的一部重要作品。 本书的研究,是对中国两千年政治制度始于秦汉的又一次有力实证,对于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追溯现代行政制度史的源流与发展趋势均
南京博物院是我国 座由 兴建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由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于1933年倡议建立。作为中央地方共建的 博物馆、 一级博物馆、 4A级旅游景区,在近9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几代人耕耘与奉献,南京博物院形成了 “一院六馆”展馆布局:历史馆展示“江苏古代文明”;特展馆举办清宫文物特展和文化交流临展;艺术馆分类展览历代绘画、书法、雕塑;民国馆呈现民国一条街,重点展示南京地区民国社会风情;非遗馆通过小剧场、老茶馆等动态方式展示江苏非遗项目;数字馆以数字技术呈现中华文化的28个片段,带给观众全新体验。“一院六馆”奉献给观众的不仅是文物与展览,而是由众多不同主题的文化空间组成的文化休闲场所,呈现给观众的是全新的博物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体验和感受。 这本书是我们实践理想的一个细节,
李炳武主编的“丝路物语”书系每册聚焦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博物馆、一处古遗址或一座石窟寺,从中甄选国宝菁华,讲述文物传奇,铺陈历史画卷。 古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记录着社会的沧桑巨变。可尽情观赏汉代桑蚕基地的鎏金铜蚕,饱览敦煌石窟飞天的婀娜多姿。聆听丝路古道上的声声驼铃——这是一部启封丝路文明的记忆之书。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国之珍宝。折射出人类文明的恒久魅力。感受始皇地下军团的烈烈秦风,惊叹西汉“马踏匈奴”的雄浑奔放,仰慕大唐《阙楼仪仗图》的盛世恢宏——这又是一部积淀文化自信的启智之作。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 是一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之著。 《陕西历史博物馆:盛世文化的半壁江
\\\"【内容简介】:《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是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诗经》的整理与研究之作,展现了先秦时期《诗经》文本的面貌,为研究中华早期经典文献提供了重要依据。自这批竹简公布以来,学界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诗经》是一部基于《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整理与研究的学术普及著作,由黄德宽教授、徐在国教授带领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团队编写,采纳了学界 研究成果,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本书内容由“释文”“注释”“参考文献”“图版”四部分组成,结构清晰,内容丰富。释文部分分为“严格隶定”和“宽式释文”两种形式,既能尽可能保留竹简文字的原貌,又能提供便于阅读的释文,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注释部分由浅入深,每首诗的释文与注释后,均附有对应的《毛
......
为了牢记伟大民族的艰辛探索,纪念时代伟人毛泽东,追寻根植在我们民族内心的精神依托,回忆这段壮阔的历史,本书精选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古田会议纪念馆等单位的140余件毛泽东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文物,并以此为线索重现革命文物的珍贵样貌,讲述文物背后的红色故事及其深刻内涵,多侧面、多视角展现毛泽东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折射出毛泽东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风范,展现毛泽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的不朽功勋。
一书直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考古学不再遥不可及。 考古学家王巍,用大师级笔法再现隐于地层中的五千年古老文明,亲自讲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大发现:浙江余杭良渚,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山西襄汾陶寺,地层记忆中的尧舜时代;陕西神木石峁,早期 形态的城市;河南偃师二里头,城邦文明走向一体化的王朝;二十余个塑造地方文化根基的区域性中心遗址。 400余位知名考古学家,20多年的田野探寻,珍贵的 手考古资料,庞大豪华的科研阵容,从地层中见证中华文明的兴起、勃发与繁盛。
......
丝路物语丛书共第一辑共包括十本,分别是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故事、汉阳陵文物故事、碑林博物馆文物故事、昭陵博物馆文物故事、乾陵博物馆文物故事、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文物故事、西安博物院文物故事、汉茂陵博物馆文物故事、法门寺博物馆文物故事、秦兵马俑博物馆文物故事等,既有知识的通俗介绍,又有趣味性的由来介绍,还有近百张的精美图片,这是落实总书记的“让文物说话”走出的第一步,也是展示陕西文物精华的集中宣传。
此书选取的是古代进出福建四条陆路通道上的各个地点,及古道上的关隘亭桥等建筑遗存。这四条线路分别是东线福温古道、北线仙霞分水、西线闽客间关、南线福广通津,曾经是素称 东南山国 的古代福建与外面世界进行物资与信息交流的通道,承载着福建肩挑马驮的交通历史。书中建筑说明部分,由专家细致梳理出古道上各个地点的主要线路与历史形成,而散文部分,则由作家从一个或数个遗存的古建筑出发,追溯漫漫古道漫长历史中的故事遗留与人间冷暖,二者点面结合,勾画出一幅幅福建先民自古以来努力向外探寻生存通道的生动图景。
本书以南宋节日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物质文化的研究方法,着重探讨了在历史转换中节日器物继承、转变与发展的基本情况。 本书首先通过论述岁时节日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观察节日器物在南宋时期的存续状态以及与时人之间的关系;经由对代表性的节日器物的名物考据,总结出节日器物在节日系统构建中的物态规范作用。其次,讨论节日器物是如何在两宋历史 迭过程中,以其 的物质属性延续着历史记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转变与发展。再次,作为一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手工艺品种,节日器物以南宋都城临安作为中心和枢纽,与周边城市和地区进行着广泛的双向及多向区域性流动。
敦煌石窟是闻名世界的佛教文化遗迹,也是古代东方艺术的宝库。季羡林先生认为,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著名敦煌学家樊锦诗、赵声良长年身处戈壁,在数十年研究的基础上合作撰写本书,介绍敦煌的历史与文化,解读石窟的塑像与绘画艺术,道出数代敦煌人的坚守与热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