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概论》是我国*本讲述敦煌学的简明教材。作者以自己走上研治敦煌学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入题,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敦煌经卷与艺术品的丰富内容,从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评述敦煌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价值。作品推本溯源,深入浅出,还将如何研究敦煌写卷的方法娓娓道来,并饱含对研究敦煌文化年轻一代的热切期望。
汉字是全世界文字体系中历史最悠久的,要探究汉字的起源及其发展,就不能不从甲骨文说起。本书介绍了甲骨文如何被发现以及如何成为一门专业的学问,并针对甲骨文和汉字做出深入浅出的解读和介绍,还从甲骨的占卜和记载内容,探讨商代的历史和文化,最后从常用的六十个汉字看甲骨文到现代文字的变化,并道出背后隐藏的有趣的文字小故事。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遗址》是考古工作者写给大众的介绍我国著名史前文化遗址 良渚遗址的读本。作者综合了多年考古发掘的资料,生动地介绍了良渚遗址的城墙、宫殿、水坝、祭坛、王陵等遗迹,玉器、陶器、漆器、竹木器等遗物,展示出良渚遗址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本书用一百余幅照片,结合通俗的文字,讲述了昭陵 二骏 的由来、坎坷经历、保存现状、修复缘由、具体修复经过等。*部分介绍了昭陵 二骏 的历史故事以及学术价值。第二部分介绍了修复工作的缘由,以及志愿者的招募工作。第三部分介绍了修复专家赴美前的准备工作。第四部分介绍了现存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 二骏 的保护工作及美方专家已展开的修复工作等。第五部分介绍了此次国际合作修复文物的社会影响。
书稿是"红山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一百年丛书"中的一个分册.本丛书从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100年简史、红山文化源流探析、红山文化彩陶、红山文化玉器、红山文化自然环境与经济模式、红山文化聚落形态与原始信仰等方面全面系统地阐释红山文化.本书共包含六部分,分别为导言、万年文明起步、千载文化积淀、开创文明先河、文脉传承悠长及结语,将红山文化置于辽西新石器时代的背景中,重点探讨红山文化的渊源、流向及各文化的相互关系,并概述其主要文化成就.
《古城古墓挖掘简史》一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用精炼通俗的语言,总结了国外自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重大考古发现,例如古埃及、 古巴比伦、古希腊等重要遗迹的发现和发掘历程。这是郑振铎先生在考古学方面的重要作品之一,资料详尽,条理清晰,文辞生动,具有 很强的学术意义和可读性。此外,本书附录还收录了朱偰的《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使本书的内容更丰富、更完善。全书约插入了1 60幅图,很多都是很珍贵的老照片。
本书是“山西国宝故事”系列中的一册,以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为切入点,用散文化、艺术化的笔触,通俗而充满文艺色彩的语言,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平遥古城的结构美、建筑美、文化美、艺术美,深入挖掘了古城文物背后的故事。
《非遗传承研究》集刊自2016年创办,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冯骥才任集刊名誉主编。主要收录法律法规、理论研究、调查与报告、非遗项目、传承人风采、非遗进校园、非遗在社区、史料与掌故、轶闻口述等与非遗相关的学术论文。目前,《非遗传承研究》已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国非遗保护传承理论探索与实践交流的前沿阵地,非遗保护理念在都市传播的重要载体。
侯马盟书为1965年-1966年于中国山西省侯马市秦村出土的玉片文物,数量共有5000余片。该文字属于春秋晋国官方文字,出现约在西元前550年。书写于玉石的这些文字不但是中国现今考古发现最早的毛笔字,也因运笔娴熟流畅,字形活泼多变,有其艺术价值。
“红山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一百年丛书”是一套全面介绍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百年历程的历史著作。丛书从红山文化的简史、源流、彩陶、玉器、自然环境与经济模式、聚落形态与原始信仰等多个维度,深入挖掘红山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丛书为广大读者呈现了红山文化的精髓,为红山文化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该丛书的出版对于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综合了近年来环境考古、聚落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手工业考古以及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的近期新成果,全面阐述了红山文化的经济生业。在此基础上,本书系统地比较了北方传统文化核心区的经济生业,探讨了红山文化经济生业的优势与不足以及这种经济生业对红山文化兴起和衰落的影响。本书的出版对于研究西辽河上游地区文明化进程及中华文
元帝国时期,欧洲有不少的旅行家到过中国,他们归国以彼大都写有行记,其中以马可波罗的记载为详细,为研究元史者所珍重。西洋学者在这方面作了不少的研究工作,仅仅译注的本子就有几十种,以伯希和、穆尔合译的注本为后出。冯先生翻译时,因伯氏的译注本尚未出版,感到沙海昂的译注本在当时尚较完备,遂予以移译。《冯承钧著译集:中国史乘中未详诸国考证》就是其综合集,内容包括扶桑国考证、文身国、女国、小人国、大人国或长人国等。
从国际范围来看,古乐器复制工作做得多、好的是中国,因为华夏民族是注重礼乐之邦,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可以复制、也值得复制的乐器。近年来,中国古乐器复制工作中*一件事,当属对曾侯乙编钟的复制,从投人的资金、人力和后效果来看,这项工作是相当成功的。曾钟到目前为止已复制了6套。尽管各套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看,每套外观与原件皆无异,且都能实际演奏,足以说明中国古乐器复制水平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但对一些具有历史感的音乐家来说,仅仅复制古乐器还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为乐器不是用来摆设的饰品,而是用来演奏音乐的工具,他们更希望凭借对乐器的复制来获得古人曾经发出过的音响。对曾钟的复制,由于原钟保存相对完好,又有原声的参照(包括一钟双音),因而在钟体复原之后,复制者能较为顺利地复原编钟音响
《大型考古遗址保护》收录了作者单霁翔不同时期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以及和遗产保护相关的提案,内容涉及大型古代城市遗址整体保护、让大遗址保护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论考古遗址公园的科学发展等。作者希望通过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形成全民保护文化遗产的局面,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这些历史的见证。
本辑延续了《上海文博论丛》的一贯风格,分为四大版块, 主题与专栏 新闻与发现 文明与交流 探索与分析 ,收入7篇文章,其中《俄罗斯民族的精神家园 凭吊莫斯科新圣女公墓有感》介绍了安葬在新圣女公墓中的30座名人墓,通过墓碑的艺术性和墓主的不平凡人生故事为读者了解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世界提供了独特视角。《中国龙与西方龙:两个世界的传说与艺术》为中西文化比较提供了小而深的视角。该篇依据文物中的龙元素,对中国龙与西方龙的起源、神话系统、文化观念、艺术造型做了全面系统的比较。《随州羊子山出土神面卣风格和装饰的源流与工艺(一)》一文介绍了研究人员借用现代的CT技术揭秘西周早期令人惊叹的青铜器制造工艺。
本书详细介绍广西从史前到明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陶瓷遗址和窑口,如甑皮岩遗址、富民坊窑址、桂州窑、英罗窑、中和窑等的发现过程、地理环境、技艺特征、历史变迁及代表性产品,完整勾勒出广西陶瓷业的发展脉络:从万年前甑皮岩先民的陶器烧制,到秦汉时期的技术融合、隋唐时期的瓷器兴起,再到宋元时期青瓷和青白瓷的繁盛,直至明清时期的衰落与转型,揭示万年传承的窑火如何映照出地方经济的起伏、文化交流的轨迹,以及手工业技术随时代变迁的印记,旨在让读者了解广西陶瓷发展史的同时,真正了解广西“南蛮不蛮”的历史真相。同时,书中还穿插了一线考古人员在考古现场挖掘、研究中的故事,使得整本书兼具趣味性和人文色彩。
连城要塞遗址由从广西西边的那坡县到东边的合浦县千里的边海防线上的各式炮台、碉台、营垒、城墙、关隘等军事设施组成。本书结合考古发掘材料,介绍连城要塞遗址的历史缘由、设施修建、遗址的分布现状和保护开发等内容,展示了这一边防历史遗址的雄伟壮观和工程建设者的智慧,讴歌了广西各族军民对抗外敌、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阅读本书,可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清末壮族边疆地区人民抵御外敌入侵的历史,认识连城要塞作为边防设施的重要性,并提高他们的国防意识和文物保护意识。
本书是“考古广西”丛书中的一个分册。广西早在旧石器时代就产生了墓葬,随着时代的变化,产生了神秘的埋葬文化。这些墓葬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制度、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生产生活习俗等。本书通过介绍广西从史前到隋唐以后代表性墓葬,如甑皮岩遗址、元龙坡安等秧古墓群、合浦汉墓群、贵港汉墓群等代表性墓群,通过大量精美的插图,并用考古学家的第一视角讲述了它们的发掘起因、过程、收获以及影响,探寻广西古墓葬的分布区域、葬式、形制等特点,以及出土的各类代表性文物背后的故事,揭示古代广西的社会面貌、经济状况、思想文化、宗教信仰等,为读者构建一幅生动形象的古代广西人民社会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