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讨古蜀文明与以中原文明为主导的黄河文明及长江中下游文明的血缘关系,进而确立古蜀文明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的地位;亦将古蜀文明置于全球史视野之下,由此观察古蜀文明对推进人类文明史的作用。如果说,在中华文明起源 满天星斗 之时,古蜀文明乃是长江上游最亮的星;那么,当中原文明崛起,引导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形成而呈现出 月明星稀 乃至 皓月凌空 之际,古蜀文明之星却依旧在西南大地的夜空中熠熠生辉。以三星堆文明为代表的古蜀文明与黄河文明、长江中下游文明同源同体,相辅相成,四五千年一路过来,栉风沐雨而风颜不改。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意识的观照下,甚至全球史的视野中,古蜀人民都极富前瞻性、创造性,极具发明精神并勇猛精进,且兼有宏大的开放胸襟以及细腻的家国情怀、人类情怀。他们为中华文明推动人类的进步作出了贡
从1921年发现仰韶村遗址开始,中国考古走过了百年历程。 为此,《荒野上的大师》的作者前后历十年,广阅资料,潜入档案,广泛阅读各种回忆录、论文和专著,以地质调查所、清华国学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和中国营造学社的演变为主线,重温了以陈寅恪、丁文江、李济、赵元任、傅斯年、贾兰坡、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等为代表的一代学人,如何披荆斩棘,于荒野上踏出新路,以科学方法探索和重建中国古史,从而使无数遗址得以重见天日,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历史轨迹也因此逐渐清晰、分明,进而改变世界对中国的认知的历程。 《荒野上的大师》还细致描绘了当时的诸多重大发现,深入发掘学人的精神、思想与人生,勾勒学人的群像,重温先行者的精神和品德,让我们可以更清晰地回望一代大师走过的路。旧日的足音或已远去,他们留在文化史上的
被誉为 20世纪人类*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的三星堆,是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延续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本书结合近年来三星堆的*研究成果,以考古出土的青铜面具、青铜人像、青铜神树、玉琮、玉璋、黄金面具等实物为依托,系统描述了古蜀文明三星堆的全貌,对中华文明与三星堆文明的关系做了解码似的揭示,并对三星堆文化中的大量未解之谜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勾勒出了三星堆文化的来龙去脉及其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文明的紧密关系,以及其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揭示了三星堆文化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重要组成部分所具有的独特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以及现实价值。
大历史,小工匠。 择一事,终一生。 2016年1月,《我在故 宫修文物》纪录片在央 视首播,随即迅速走红网络,播放量累计近亿,豆瓣评分高达9.4,成为年度蕞具影响力纪录片。 这是shou次有人将镜头对准故 宫的文物修复师们。他们是宫里的钟表匠、青铜匠、摹画工、木器工、漆器工 他们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却始终不为人知。他们一代一代薪火相传,是我们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宫墙外的世界斗转星移,宫墙内的他们却要用几年的时间摩挲同一件文物。一座钟表上千个零件要严丝合缝;一件碎成一百多片的青铜器要拼接完整;一幅古画要揭一两个月,临摹几年到几十年 他们或许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身上还保留着浓重的匠人气息,他们走出宫墙,和普通人也没有区别,他们用一辈子修复着历代大师被岁月腐蚀的作品,蕞后,他们将自己的痕迹抹去。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帝,他在位近50年,却有20多年不上朝,导致祖宗200多年的基业,一步步滑向深渊,这就是明朝的万历皇帝。万历为何荒怠朝政?他在位期间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这种种问题的答案,随着1956年明定陵的石门洞开,平添了许多文物的明证。 本书是一部全景展现明定陵发掘过程的纪实文学,作者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考古人员打开定陵地下玄宫的曲折经过、墓中棺椁和尸骨情况、随葬文物的各种细节。同时还穿插讲述了万历皇帝在位期间,他与朝野上下、后宫诸妃之间的诸多纷争。随着历史故事与考古发掘场景的切换,我们得以见证大明王朝的跌宕历史和新中国考古的艰难探索。
四川的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以其神秘的出土文物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瑰丽的玉石器、形似外星文明的青铜面具、造型精巧的青铜神树、熠熠生辉的太阳神鸟金箔 如此种种,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古蜀文明的绚丽多彩。那么,三星堆和金沙文化分别处于古蜀文明的哪一阶段?它们之间有哪些联系?它们的兴起和消失经过是怎样的?出土的文物都有哪些丰富的寓意和内涵?这些问题,在本书都能一一得到答案。 本书生动呈现了四川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始于20世纪初直至现今的发现、发掘过程,相关各方围绕文物保护和归属展开的博弈,以及对出土文物分析、修复、展览的细节。阅读本书,您将进入一场充满地域特色和探索意味的精彩旅程。
本书稿共分四篇,分别是社会篇、立法篇、司法篇、方法篇。作者选择以所谓的 灵异 案件入手,尝试从司法角度进行研究,比如对灵异案件如何进行搜证和推理以及影响审判的因素,希望透过对《清明集》和《夷坚志》的个案分析和综合比对,既看到文学甚至志怪资料对法史学的可用性,也看到宋代如何审判灵异案件和各种影响审判的因素,从而指出 国家 (统治阶级)本身的一致和不一致、 社会 本身的一致和不一致,和两者之间的一致和不一致。
为什么被华夏正统视为文化落后的 戎狄蛮夷 都自认是 三皇五帝 的后裔?为什么几千年以来, 戎狄蛮夷 要不断逐鹿中原?本书通过考古学系统梳理发现,中原地区之所以能成为先人心目中的 天下之中 ,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在距今9000~5300年的裴李岗、仰韶文化时期,中原先民不断向外扩张、迁徙,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上层交流,促成了祭祖祀天等观念的认同,才有了边缘族群在此后不断逐鹿中原又不断向外扩张景观的出现。中原族群在经过6000年的摩擦、冲突和融合,至西周时期,通过周公实施 封建 制度,从混沌的自在阶段过渡到主动的自为阶段,民族意识被唤醒, 华夏 诸夏 中国 等概念得以确立,华夏民族正式形成。其实质在于超越了前朝仅局限于部族范围的政治视角,而抟铸了一个具有 天下 意识的文化共
北大校园 燕园,不仅仅是一块圣地,这里的文物、古迹及相关历史,也常常让人震撼。《燕园文物、古迹与历史(便携版)》搜录燕园内几乎所有地上文物,穿插与之相关的园林、古建和景观,钩沉典故、探究历史。作者在北大学习、工作三十载,文、图相映中饱含对燕园的深入认知和深厚感情,使得此书既为读者提供一个多姿多彩、空间分明有序的燕园立体指南,也可作为北大人忆念母校之寄托,为广大校友们进一步了解这座园林乃至这所大学的渊源及历史印痕提供有益参考。
帝王陵墓通过严谨细腻的文字、引人入胜的内容配合精美配图,向读者展示着中华文明的成长与发展轨迹。无论从建筑和装饰技艺上看,还是从数量、规模来看,各代王朝的陵墓座座都值得后人探索和研究。因为陵墓里除了有价值不菲的陪葬品外,其中所蕴藏的关于中国文化源流的珍贵线索,都可以大大满足今人们对自己祖先生存状态的强烈好奇。要知道,无论哪个人,当他看到那些精妙绝伦、超乎想像的古文化的时候,心中肯定会油然升起一股对自己祖先的崇敬和自豪之情。这些帝陵好像是一座座中华文明的博物馆,有着无与伦比的文化价值。
《从考古看中国》是一部全面总结百年考古成就、展示中华文明辉煌的普及性读物。全书分多元一体篇和史料传承篇两部分。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邀请众多著名考古专家和著名学者联手打造,简明扼要、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三星堆、金沙、良渚古城、海昏侯墓等考古热点以及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清华简、睡虎地汉简、敦煌汉简等出土文献的内容和价值,全面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源远流长的理念和光辉灿烂的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考古地层学原理》是目前所见阐述考古地层的*系统*全面的著作。本译著根据英文第二版所译而成,且为首次中文引进版。除了详细介绍著名的考古地层学分析和记录方法 哈里斯矩阵 外,着重分析了考古地层学原理的思想渊源,考古地层的记录和描述方法,以及如何建立地层序列、如何分析地层及其人工遗存的方法,该记录方法适用于堆积非常复杂的大型遗址或城市考古遗址的考古发掘记录分析工作。 背景介绍:哈里斯矩阵作为考古遗址地层记录方法从1973年至今已近50年,《考古地层学原理》被翻译成意大利语、波兰语、斯洛文尼亚语、西班牙语、德语、日语、法语、捷克语、匈牙利语、朝鲜语等11国语言出版,并作为这些国家大学考古学专业学生的教材,足见其影响广泛。2009年国家文物局颁布了*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明确要求以 哈里斯矩阵系统图 作
考古遗址中沉睡的人类遗骸,是镌刻着文明基因的 历史档案 。如何破译其中的考古密码?吉林大学生物考古团队推出的这部科普作品,以20 篇精微考据的美文为钥,从不同的视角解码人类遗骸这类特殊的考古遗存,书中内容包括古代开颅术、人工颅骨变形、相拥千年的拥抱葬、与良渚匠人的 不期而遇 、古代先民的纹身艺术、沼泽木乃伊等。作品中,研究者化身 文明侦探 ,如破案一般,在历史的迷宫中抽丝剥茧,揭秘那些被尘土掩埋的文明真相。
本书介绍了沉睡了千年的楼兰美女、因 汗血宝马 而闻名天下的大宛、狂妄自大的夜郎、天籁之音龟兹、因金庸武侠小说而被人们熟知的大理段氏和西夏 探求这些曾经盛极一时的古国文明,追踪考古遗址、遍考史书古籍,真实再现消逝的古国。让错综复杂的历史变得清晰,让斑驳迷离的真相逐渐明朗,让亦真亦幻的谜案水落石出
中国考古学是在中国古代金石学发展了近千年的基础上,于20世纪初伴随着中国近代实证史学的创立和西方考古学思想的传入,经社会变革的催化而萌芽并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20世纪以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中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本书以考古学基本知识点为主,突出介绍当代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发现与研究成果,内容包括考古学的方法论与发展史、旧石器时代至宋元明清各时期的考古学发现与研究状况,以及水下考古基本情况,适合普通高等学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及初学者学习使用。本书系 缪斯文库 考古系列 之一种。
根据学界普遍认可的关于 酋邦 古国 王国 帝国 人类文明进程划分原则和中国上古史发展实际情况,作者将公元前4000年至前1046年即 中国 孕育、诞生和初步发展这段特殊时期,分别定义为分为前中国时代、元中国时代和早中国时代三个阶段。 本书叙述的早中国时代范围,大致在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1046年之间。从考古学上讲,这段时间正是史前中国由古国时代跨入王国时代的早中期。从传统的中国古史体系讲,这段时间是晚夏至商末时期。 作者主要运用考古学成果和众多专家学者对甲骨文、金文释读所取得的成就,对照文献记载,修正了文献中一些不实之词和模棱两可的说法,厘定了晚夏和商代早中晚三期都邑城址的具体所在,系统地还原、展现了早中国时代那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考古现场为考古和历史爱好者,利用发现历史的*手方法 考古 通过四个章节分别介绍了我国历史中国出现的的人类种族、古墓王陵、文字简牍、古都遗址。本书旨在帮助读者了解我国考古所取得成就的基本全貌,为此特选取了一些意义重大、深具代表性的考古发现,并详细地讲述了它们的发掘起因、发掘过程、发掘收获以及发掘的意义与影响。通过大量精美的真图,展现出历史的发现者们的*视角,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有效,有趣地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并建立起我国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前世今生。
关中平原,骊山脚下,巍峨的秦始皇陵已沉睡两千多年。直到1974年3月,附近村民在打井时打出一堆 瓦爷 ,几处兵马俑坑重见天日,才拉开了秦始皇陵发掘考古的序幕。 本书全景展现了秦始皇陵兵马俑被发现、发掘的详细过程,后世对兵马俑的保护情况和国宝出土后各方的恩怨纠葛。此外,作者还通过对兵马俑等文物背景的分析,再现了秦始皇及其臣僚妃嫔的跌宕命运,探讨了大秦帝国的荣辱兴衰和秦始皇一生的是非功过。
《中国文明的起源》是考古巨擘夏鼐对中国文明起源系统性研究的代表作,更是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之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全书分三部分。 中国考古学的回顾和展望 介绍了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以及各地所发现的文化遗址及其文化特征。 汉唐丝绸和丝绸之路 重点介绍了有关汉唐丝织品的考古发现,以及丝绸之路和其时的文化交流。 中国文明的起源 通过种种考古证据,阐释了中国文明的内生性,即全世界关注的中国文明是独立发展起来的文明,虽不是完全同外界隔离,但是在中国土地上土生土长的。这就解答了每个中国人关于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的追问和求索,同时对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产生重大的学术影响。
1971年底,湖南长沙的一家医院在挖防空洞时,偶然发现了一个能喷气、点火即着的地下洞穴。经考古人员发掘后发现,里面竟埋藏着数千件珍贵的文物和一具完好的女尸。这就是著名的马王堆汉墓。这位墓主人的真实身份是谁?为什么在地下沉睡两千多年而尸身不腐? 本书讲述了考古人员对马王堆三座汉墓进行考古发掘的时代背景、曲折过程,展现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决策者、发掘者们遇到的困难与付出的艰辛。作者还通过对出土文物的分析和推测,再现了西汉初期封国林立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