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是北魏时期由皇家开凿的石窟群,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不可错过的瑰宝。《云冈:人和石窟的1500年》是关于云冈石窟与历代云冈人的历史非虚构作品,讲述了一段关于“人的信仰”“人的工程”的故事。“一千五百年前,人们虔诚发愿,要在灵山巨岩之上营造出一个胜极的佛国。”北魏时期,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主持云冈石窟的开凿建设。孝文帝、冯太后时期,石窟建设愈发兴盛,北魏后期则逐渐衰微,云冈石窟历经多次荒废与重建,甚至一度经受着严峻的盗凿考验,直到近代被考古学家再次关注,才遏止了更多的国宝流浪海外。本书爬梳了云冈石窟的历史沿革,亦讲述了无数云冈人的故事:一举夺回学术主动权的中国云冈学奠基人宿白先生,勇敢开辟新赛道的云冈守护者、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用古建筑学思路还原石窟工程营造的新一代学者彭明
洛阳,立于天下之中、河洛之间,北依邙山,南望伊阙,东据虎牢,西控函谷,洛水贯其中;山河拱戴,形胜甲于天下。特殊的地理区域与根性的人文基因水乳交融,培育和滋养了中华文明的肇兴与成长,赋予了“天下之中”、“王命正朔”的国家意识。吸纳与辐射、守正与创新,铸就了河洛文化的重要特征,也造就了河洛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与丰富的内涵。拂去历史尘埃,数千年的文明在洛阳盆地积累、沉淀,给洛阳留下了数之不尽的历史文化遗产,并滋养了一座品质博物馆——洛阳博物馆。
一千五百年前,气势如虹的拓跋魏王朝南迁中原,揭开了洛阳城南伊阙佛教造像的大幕。数百年的光阴里,洛阳城南的伊水两岸,集结了中古世纪以来中国很很好的石刻艺术家,斧凿声声,不绝于耳,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龙门佛教造像艺术。穷尽造化之力的石窟造像,代表了农耕文明时代东方造像艺术的很好水准。超越国家、民族、语言、文字的天才艺术,所带来的审美体验动人心魄……
“丝路物语”书系每册聚焦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博物馆、一处古遗址或一座石窟寺,从中甄选国宝菁华,讲述文物传奇,铺陈历史画卷。 古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记录着社会的沧桑巨变。可尽情观赏汉代桑蚕基地的鎏金铜蚕,饱览敦煌石窟飞天的婀娜多姿。聆听丝路古道上的声声驼铃——这是一部启封丝路文明的记忆之书。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国之珍宝。折射出人类文明的恒久魅力。感受始皇地下军团的烈烈秦风,惊叹西汉“马踏匈奴”的雄浑奔放,仰慕大唐《阙楼仪仗图》的盛世恢宏——这又是一部积淀文化自信的启智之作。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更是一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之著。
丝路物语丛书共靠前辑共包括十本,分别是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故事、汉阳陵文物故事、碑林博物馆文物故事、昭陵博物馆文物故事、乾陵博物馆文物故事、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文物故事、西安博物院文物故事、汉茂陵博物馆文物故事、法门寺博物馆文物故事、秦兵马俑博物馆文物故事等,既有知识的通俗介绍,又有趣味性的由来介绍,还有近百张的精美图片,这是落实总书记的“让文物说话”走出的靠前步,也是展示陕西文物精华的集中宣传。
本书以文物质点模型为主线,对文物保护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理论、方法和基本概念以及技术原理进行了著述,目的是建立文物保护基础理论体系,以满足文物保护学科发展的需求,指导文物保护研究。这是一个既包含文物材料学又包含文物信息学的含义的深刻的理论框架,对于理解文物材料学、文物信息学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指导我们对文物的材料信息和相关的加工工艺、埋藏环境等信息的提取工作,进而有效地指导对文物的保护、修复的方案制定和相关保护材料、保护试剂的选择,对于加强文物保护和修复,增加文物的存续时间,延长文物的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最早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上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然而这已经是西周的事情了,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最早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何以中国”是对最早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最早广域王权国家
“重走梁思成之路”源于我与赵一豪先生两家2014午8月上旬的一次日本奈良、京都之行,虽然之前我也去过日本东京、大阪、横滨、京都等地做过文化调查。我们坐在京都南禅寺主殿二楼抚触着八百午的木质柱廊和地板时,想到梁思成先生的建筑情怀,还有他心愿未了的2010午出版至今已经发行四个印刷版次的《佛像的历史》。赵一豪先生对古建有一种独特的情怀和执着!我们约定,他沿着梁思成先生的路走古建保护和营造方向,我则去探寻佛教造像背后的故事,年岁的增长,越来越让我觉得,需要抓紧重走梁思成之路,寻找那一份失落的文化灵魂。 我常常想,需要有多大的魄力和信仰支持,在战火纷飞、炮弹乱串、饥难果腹的年代,踏遍十五个省份、二百余个县,精研二千余座古建筑,还兼涉佛教造像,对一个身染痼疾、一个患有残疾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而言,
云冈石窟是北魏时期由皇家开凿的石窟群,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不可错过的瑰宝。《云冈:人和石窟的1500年》是关于云冈石窟与历代云冈人的历史非虚构作品,讲述了一段关于“人的信仰”“人的工程”的故事。“一千五百年前,人们虔诚发愿,要在灵山巨岩之上营造出一个胜极的佛国。”北魏时期,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主持云冈石窟的开凿建设。孝文帝、冯太后时期,石窟建设愈发兴盛,北魏后期则逐渐衰微,云冈石窟历经多次荒废与重建,甚至一度经受着严峻的盗凿考验,直到近代被考古学家再次关注,才遏止了更多的国宝流浪海外。本书爬梳了云冈石窟的历史沿革,亦讲述了无数云冈人的故事:一举夺回学术主动权的中国云冈学奠基人宿白先生,勇敢开辟新赛道的云冈守护者、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用古建筑学思路还原石窟工程营造的新一代学者彭明
由吕章申主编的《复兴之路展品100个故事》精选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展品中很能反映“中国梦”主题的100余件文物,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对它们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的阐述,形象生动地讲解文物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使读者更能清晰地了解中华民族百年的追梦历程。该书根据历史阶段共分为5个部分,一是历史沉沦,二是救亡图存,三是中流砥柱,四是雄关漫道,五是长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