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按照文物用途、材质、主题进行分类,精选62件故宫国宝文物,讲述它们的前世今生。同时穿插讲述同时期的国宝故事。一套书涵盖历史、国宝、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让读者透过这些文物,了解一个多角度的故宫,进而了解伟大祖国的光辉历史和灿烂文明。
本书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关于北美考古的教学、研究、实践等的体验,亦是以一名中国考古工作者的视角来比较北美考古与中国考古。内容涉及国外考古教学、田野考古模式、考古研究方法与案例、文物保护制度、公众考古实践、英文学术论文写作以及英文考古期刊简介等。可供考古人员进一步研究作参考,对于有兴趣了解和学习考古知识的人群也有开阔视野的作用。
本书通过对一百年来关于中国考古学研究的梳理,从中遴选出30篇左右有代表性的经典论著并进行点评,以方便和提升研究生教学,提高研究生的学术鉴别能力和学术素养,为需要开拓学术领域的年轻教师和研究人员提供研究读本,帮助学生和青年教师为将来的研究奠定基础。本书包括总序(张岂之撰)、导论(学术史的梳理)、30篇左右经典论著选读(每篇论著前加千字左右编者点评,后加延伸阅读)等部分。
“重走梁思成之路”源于我与赵一豪先生两家2014午8月上旬的一次日本奈良、京都之行,虽然之前我也去过日本东京、大阪、横滨、京都等地做过文化调查。我们坐在京都南禅寺主殿二楼抚触着八百午的木质柱廊和地板时,想到梁思成先生的建筑情怀,还有他心愿未了的2010午出版至今已经发行四个印刷版次的《佛像的历史》。赵一豪先生对古建有一种独特的情怀和执着!我们约定,他沿着梁思成先生的路走古建保护和营造方向,我则去探寻佛教造像背后的故事,年岁的增长,越来越让我觉得,需要抓紧重走梁思成之路,寻找那一份失落的文化灵魂。 我常常想,需要有多大的魄力和信仰支持,在战火纷飞、炮弹乱串、饥难果腹的年代,踏遍十五个省份、二百余个县,精研二千余座古建筑,还兼涉佛教造像,对一个身染痼疾、一个患有残疾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而言,
《敦煌学概论/大家小书》是我国一本讲述敦煌学的简明教材。姜亮夫先生以自己走上研治敦煌学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入题,娓娓道来,饱含爱国主义的情感与对年轻一代的热切期望,推本溯源,深入浅出,从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述敦煌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价值,又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敦煌文献与艺术品的丰富内容,讲授了如何研究敦煌写卷的方法。
器皿在古时可用来祭祀,可用来象征权威,可用来日常生活,也可通过它们的形态和纹样记录当时发生的故事。本书精心挑选了一批经典文物纹样,绘制了历代审美下所制文物的纹样,它们展现了其所处时期的精神与物质结合的美学。
《塔里木盆地考古记(精)》以黄文弼两次在塔里木盆地的考古记录与采集文物为基础著成,体现出他对塔里木盆地深入调査与研究的成果,与其他两部考古记一样,发挥了实地考察与传世文献相结合的特点与优势。本书主要考察的范围包括:焉者、库尔勒、轮台、库车、沙雅、和阗、于阗、皮山、叶城、巴楚、喀什、阿克苏等古代遗迹。本书收录汉文、西域民族古文字写本及印本、拓本等。因黄文弼不了解西域民族古文字,所以仅对刊布的汉文文书进行了研究考订。《塔里木盆地考古记(精)》将出土遗物中的纺织品进行分类,记录了不同类型织品的年代、材质、形制、用途及出土地等情况,并将这些织品与古籍文献相结合,论述中原文化在西域的传播以及对西域文化的深远影响。
本书在浩瀚明代文献中钩稽索隐,力图寻觅大理石屏的小小踪迹。以时间、鉴赏分作经纬,综合古代家具、赏石、美术史、审美观念、出版物、地理交通、物价、工艺、风尚等多个视角,讨论明初以来出现的、以 云山意象 为核心审美价值的大理石屏开采、纳贡、传播、制作、消费、著述、收藏历程,阐述大理石屏在明代物质文明史框架下的演变流程,并在家具、文房陈设属性之外,讨论其作为 贡物 商品 礼物 的社会学意义。 数十年间,纽约、伦敦、香港、内地等拍卖会上,标注为 明代 的大理石屏偶有出现,不乏气度高雅之品。若在更大些范围里、以更为先进的科技鉴定,结合传统行家 目鉴 之能,数量远远低于其他明式家具的大理石屏风,明代实物或会继续有所发现,为进一步研究其石材属性、矿区认定、家具工艺、制式、铭刻等诸多问题提供线索,
\\\\\\\\\\\\\\\\\\\\\\\\\\\\\\\\\\\\\\\\\\\\\\\\\\\\\\\\\\\\\\\\\\\\\\\\\\\\\\\\\\\\\\\\\\\\\\\\\\\\\\\\\\\\\\\\\\\\\\\\\\\\\\\"翻开这本书之前,请你思考一个问题:考古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问?是挖坟掘墓找古董?是翻山越岭看岩壁?是跋山涉水访遗址?……—— 不是!考古学真正的本领在于,如何用少量的信息,分析出大量的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