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不久,数万件敦煌文物文献被英、法、俄、日等国一些“考察”“探险”者骗取、掠夺,致使流散海外,约五万件分藏于十多个国家的四五十个机构及一些私人藏家手中。作者首次全面梳理自己四十年来满世界寻找敦煌文献的经历,其中记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寻找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少独到的心得与感悟。本书不仅是一份一流学者的学术成长记录,也是国际敦煌学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本书文字明白晓畅,故事与知识融合,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不错的敦煌学入门读物;对于专业读者来说,也可从作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路径中得到激励与启发。
......
本书由文汇讲堂组稿,首席记者李念主编。基于年底和明年初的四场系列讲座整理编撰而成。延请来自考古界一线的12位遗址发掘主持专家和文明研究学者,注重跨学科交叉、注重以物史说话,届时,冯时、陈胜前、李新伟、吕厚远、蒋乐平、张居中、刘斌、韩建业、贾笑冰、高江涛、孙周勇、赵海涛等将带领观众身临其境,无限接近距今8000年至4000年左右的四千年上古历史,从中探寻中华文明的精神谱系和来源,并保留对尚未定论谜团的科学好奇和探索。
李炳武主编的“丝路物语”书系每册聚焦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博物馆、一处古遗址或一座石窟寺,从中甄选国宝菁华,讲述文物传奇,铺陈历史画卷。 古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记录着社会的沧桑巨变。可尽情观赏汉代桑蚕基地的鎏金铜蚕,饱览敦煌石窟飞天的婀娜多姿。聆听丝路古道上的声声驼铃——这是一部启封丝路文明的记忆之书。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国之珍宝。折射出人类文明的恒久魅力。感受始皇地下军团的烈烈秦风,惊叹西汉“马踏匈奴”的雄浑奔放,仰慕大唐《阙楼仪仗图》的盛世恢宏——这又是一部积淀文化自信的启智之作。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 是一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之著。 《陕西历史博物馆:盛世文化的半壁江
\\\"【内容简介】:《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是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诗经》的整理与研究之作,展现了先秦时期《诗经》文本的面貌,为研究中华早期经典文献提供了重要依据。自这批竹简公布以来,学界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诗经》是一部基于《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整理与研究的学术普及著作,由黄德宽教授、徐在国教授带领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团队编写,采纳了学界 研究成果,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本书内容由“释文”“注释”“参考文献”“图版”四部分组成,结构清晰,内容丰富。释文部分分为“严格隶定”和“宽式释文”两种形式,既能尽可能保留竹简文字的原貌,又能提供便于阅读的释文,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注释部分由浅入深,每首诗的释文与注释后,均附有对应的《毛
为了牢记伟大民族的艰辛探索,纪念时代伟人毛泽东,追寻根植在我们民族内心的精神依托,回忆这段壮阔的历史,本书精选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古田会议纪念馆等单位的140余件毛泽东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文物,并以此为线索重现革命文物的珍贵样貌,讲述文物背后的红色故事及其深刻内涵,多侧面、多视角展现毛泽东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折射出毛泽东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风范,展现毛泽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的不朽功勋。
一书直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考古学不再遥不可及。 考古学家王巍,用大师级笔法再现隐于地层中的五千年古老文明,亲自讲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大发现:浙江余杭良渚,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山西襄汾陶寺,地层记忆中的尧舜时代;陕西神木石峁,早期 形态的城市;河南偃师二里头,城邦文明走向一体化的王朝;二十余个塑造地方文化根基的区域性中心遗址。 400余位知名考古学家,20多年的田野探寻,珍贵的 手考古资料,庞大豪华的科研阵容,从地层中见证中华文明的兴起、勃发与繁盛。
本书以南宋节日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物质文化的研究方法,着重探讨了在历史转换中节日器物继承、转变与发展的基本情况。 本书首先通过论述岁时节日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观察节日器物在南宋时期的存续状态以及与时人之间的关系;经由对代表性的节日器物的名物考据,总结出节日器物在节日系统构建中的物态规范作用。其次,讨论节日器物是如何在两宋历史 迭过程中,以其 的物质属性延续着历史记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转变与发展。再次,作为一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手工艺品种,节日器物以南宋都城临安作为中心和枢纽,与周边城市和地区进行着广泛的双向及多向区域性流动。
敦煌石窟是闻名世界的佛教文化遗迹,也是古代东方艺术的宝库。季羡林先生认为,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著名敦煌学家樊锦诗、赵声良长年身处戈壁,在数十年研究的基础上合作撰写本书,介绍敦煌的历史与文化,解读石窟的塑像与绘画艺术,道出数代敦煌人的坚守与热诚。
本书以南宋节日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物质文化的研究方法,着重探讨了在历史转换中节日器物继承、转变与发展的基本情况。 本书首先通过论述岁时节日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观察节日器物在南宋时期的存续状态以及与时人之间的关系;经由对代表性的节日器物的名物考据,总结出节日器物在节日系统构建中的物态规范作用。其次,讨论节日器物是如何在两宋历史 迭过程中,以其 的物质属性延续着历史记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转变与发展。再次,作为一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手工艺品种,节日器物以南宋都城临安作为中心和枢纽,与周边城市和地区进行着广泛的双向及多向区域性流动。
“丝路物语”书系每册聚焦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博物馆、一处古遗址或一座石窟寺,从中甄选国宝菁华,讲述文物传奇,铺陈历史画卷。 古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记录着社会的沧桑巨变。可尽情观赏汉代桑蚕基地的鎏金铜蚕,饱览敦煌石窟飞天的婀娜多姿,聆听丝路古道上的声声驼铃——这是一部启封丝路文明的记忆之书。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国之珍宝,折射出人类文明的恒久魅力。感受始皇地下军团的烈烈秦风,惊叹西汉“马踏匈奴”的雄浑奔放,仰慕大唐《阙楼仪仗图》的盛世恢宏——这又是一部积淀文化自信的启智之作。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 是一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之著。
内容简介 《曾侯乙墓》是考古学家谭维四撰写的一本考古通俗读物。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的曾国国君曾侯乙的一座墓葬,位于今湖北随州。曾国原为战国时期的小诸侯国,在史籍中鲜有记载。1978年,曾侯乙墓被考古发掘队开启,成为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其中的编钟等古乐器的出土,成为中国音乐史和世界音乐史上的空前大发现。谭维四为曾侯乙墓考古发掘队队长,自始至终主持并参与了田野考古发掘与室内整理研究的全过程,他以深入浅出、言之有据的文字,辅以图片,详细介绍了曾侯乙墓的相关历史、发掘过程和重要出土文物,带领读者感受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文明的魅力。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是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诗经》的整理与研究之作,展现了先秦时期《诗经》文本的面貌,为研究中华早期经典文献提供了重要依据。自这批竹简公布以来,学界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诗经》是一部基于《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整理与研究的学术普及著作,由黄德宽教授、徐在国教授带领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团队编写,采纳了学界近期新研究成果,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本书内容由“释文”“注释”“参考文献”“图版”四部分组成,结构清晰,内容丰富。释文部分分为“严格隶定”和“宽式释文”两种形式,既能尽可能保留竹简文字的原貌,又能提供便于阅读的释文,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注释部分由浅入深,每首诗的释文与注释后,均附有对应的《毛诗》,方便读者
滔滔黄河水,悠悠汴梁情。开封,地处黄河中下游,在其四千余年的建城史中,始终同黄河有着不解之缘,因黄河而兴,也饱受黄河泛滥淹城之苦。在她的地下,上下叠压着3座国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镇等6座城池,构成了世界上 的“城摞城”奇观。作为八朝古都的开封,先后有夏朝,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宋朝,金朝等八个朝代相继在此定都, 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成为人口逾百万、“汴京富丽天下无”的 性大都市,包拯、宋徽宗等无数历史名人的故事在这里精彩演绎……“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诚如斯言,千载京华,盛世图卷,步入开封博物馆,一一为你呢喃、为你呈现,同你梦回千年大宋东京汴梁。
本书系黄檗文库 走进黄檗系列之一。书稿通过整理千年来的与黄檗有关的人文小故事引导读者走进黄檗文化,了解黄檗文化的历史根脉,亦有助于读者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黄檗文化扎根于千年的闽赣浙沃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化走向国际做出积极贡献。唐时黄檗禅师留下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众多文人雅士参访黄檗,留下众多诗词文赋和典故。 书稿按朝代为序,分为南北朝、唐代、宋代、明代、清代等篇章,梳理考证了包括江淹、辛弃疾、赵抃、蔡襄、王居卿、朱熹、刘克庄、真德秀、翁卷、林希逸、叶向高等人与黄檗山的渊源、故事。基于黄檗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书稿专列了 日本 篇,介绍了后水尾、德川家康等日本人士及朱舜水、刘宣义等对历史上的黄檗文化交流做出较大贡献
被誉为“石刻之祖”的《石鼓文》是中国现存 早的大型文字石刻,历来被视作篆籀圭臬。而近百年来显赫于世的明代安国“十鼓斋”旧藏的宋拓本《石鼓文》“中权本”“先锋本”“后劲本”, 是被认为是《石鼓文》存世 早拓本。作者通过对数本《石鼓文》拓本的研究,从笔画形态、册后题跋、流传情况等方面,考证出现藏日本的所谓明代安国“十鼓斋”《石鼓文》实为伪造本,而非北宋拓本。作者进一步指出,目前存世《石鼓文》 旧拓本,为曾经美国安思远收藏的元明间拓本。本书是当前《石鼓文》拓本鉴定与研究的重要成果,考证成果将对《石鼓文》拓本,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字学、文学史、书法史、碑刻史产生重要的影响。 除考证文字外,本书还附有《石鼓文》“陈元素本”“徐坊本”“项源本”“中权本”等书中所论及的几个重要版本。
本书属于全国博物馆通识系列,由安徽博物院和忆年华项目组联合打造,全面介绍了新馆、老馆两馆的常设展览文物,老馆常设展览有“安徽革命史陈列”“安徽古生物陈列”“安徽好人馆”等。新馆常设展览有“安徽文明史陈列”以及“徽州古建筑”“安徽文房四宝” “江淮撷珍”“欧豪年美术馆”等专题。本书用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内容翔实,知识严谨,趣味性强。读者通过本书,既能了解安徽博物院的整体面貌以及博物馆珍藏的众多文物,又能知晓文物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容,是一本文博类大众普及读物。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欢迎来到这里 “丝路物语”书系每册聚焦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博物馆、一处古遗址或一座石窟寺,从中甄选国宝菁华,讲述文物传奇,铺陈历史画卷。 古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记录着社会的沧桑巨变。可尽情观赏汉代桑蚕基地的鎏金铜蚕,饱览敦煌石窟飞天的婀娜多姿,聆听丝路古道上的声声驼铃——这是一部启封丝路文明的记忆之书。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国之珍宝,折射出人类又明的恒久魅力。感受始皇地下军团的烈烈秦风,惊叹西汉“马踏匈奴”的雄浑奔放,仰慕大唐《阙楼仪仗图》的盛世恢宏——这又是一部积淀文化自信的启智之作。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 是一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之著。
内容简介 在南宋都城杭州,德寿宫有着重要的文化地位。一座德寿宫,是一个朝代的缩影与注脚,它盛载着历史的风云变幻,牵扯着上至王族,下至百姓的家国情怀。它穿越时空,连接起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本书围绕宋高宗、孝宗移居德寿宫、权力发生转移的这段故事,串联起历史时代背景、朝代更迭、帝王轶事、宫内生活、南宋建筑与园林艺术,以及德寿宫遗址保护开发等方方面面的史实、知识、故事,深度展现南宋社会、艺术、生活风貌,以及德寿宫遗址保护工作的卓绝成就,杭州这座城市的深厚历史积淀,展现悠远的宋韵及对当下城市人文的滋养
本书以海昏侯刘贺墓园出土的文物为依托,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近300张精美的图片,将刘贺墓的发现、刘贺的传奇经历、遗址博物馆内的文物陈列和展示体系,以及西汉时期,尤其是汉武盛世、昭宣中兴这一历史时段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丰富的内容展现在世人面前。书中大量海昏简牍类文物照片为首次公开出版,揭开了海昏侯国的神秘面纱,揭秘了尘封千年的往事,刷新了人们对于汉代海昏县、海昏侯国、海昏侯刘贺乃至西汉中后期历史的认知,是一部可读性较强的了解海昏侯刘贺、西汉时期王侯奢华生活以及西汉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的科普文化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