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不久,数万件敦煌文物文献被英、法、俄、日等国一些“考察”“探险”者骗取、掠夺,致使流散海外,约五万件分藏于十多个国家的四五十个机构及一些私人藏家手中。作者首次全面梳理自己四十年来满世界寻找敦煌文献的经历,其中记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寻找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少独到的心得与感悟。本书不仅是一份一流学者的学术成长记录,也是国际敦煌学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本书文字明白晓畅,故事与知识融合,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不错的敦煌学入门读物;对于专业读者来说,也可从作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路径中得到激励与启发。
......
本书由文汇讲堂组稿,首席记者李念主编。基于年底和明年初的四场系列讲座整理编撰而成。延请来自考古界一线的12位遗址发掘主持专家和文明研究学者,注重跨学科交叉、注重以物史说话,届时,冯时、陈胜前、李新伟、吕厚远、蒋乐平、张居中、刘斌、韩建业、贾笑冰、高江涛、孙周勇、赵海涛等将带领观众身临其境,无限接近距今8000年至4000年左右的四千年上古历史,从中探寻中华文明的精神谱系和来源,并保留对尚未定论谜团的科学好奇和探索。
十二生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经典体现。这十二种生肖动物中,除了龙是虚构的,其余动物均在考古遗址中有所发现。本书以一个动物考古学家的视角,分析出土的动物骨骼以及各种反映动物形象的青铜器、陶器、画像砖石、绘画,再结合相关的文字记载,还原生肖动物的起源、驯化以及在华夏民族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仔细讲述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华民族与动物同行至今发生的种种故事。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是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诗经》的整理与研究之作,展现了先秦时期《诗经》文本的面貌,为研究中华早期经典文献提供了重要依据。自这批竹简公布以来,学界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诗经》是一部基于《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整理与研究的学术普及著作,由黄德宽教授、徐在国教授带领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团队编写,采纳了学界近期新研究成果,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本书内容由“释文”“注释”“参考文献”“图版”四部分组成,结构清晰,内容丰富。释文部分分为“严格隶定”和“宽式释文”两种形式,既能尽可能保留竹简文字的原貌,又能提供便于阅读的释文,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注释部分由浅入深,每首诗的释文与注释后,均附有对应的《毛诗》,方便读者
为了牢记伟大民族的艰辛探索,纪念时代伟人毛泽东,追寻根植在我们民族内心的精神依托,回忆这段壮阔的历史,本书精选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古田会议纪念馆等单位的140余件毛泽东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文物,并以此为线索重现革命文物的珍贵样貌,讲述文物背后的红色故事及其深刻内涵,多侧面、多视角展现毛泽东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折射出毛泽东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风范,展现毛泽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的不朽功勋。
一书直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考古学不再遥不可及。 考古学家王巍,用大师级笔法再现隐于地层中的五千年古老文明,亲自讲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大发现:浙江余杭良渚,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山西襄汾陶寺,地层记忆中的尧舜时代;陕西神木石峁,早期 形态的城市;河南偃师二里头,城邦文明走向一体化的王朝;二十余个塑造地方文化根基的区域性中心遗址。 400余位知名考古学家,20多年的田野探寻,珍贵的 手考古资料,庞大豪华的科研阵容,从地层中见证中华文明的兴起、勃发与繁盛。
书号:9787108076540 书名:瀚海行脚:西域考古60年手记 定价:89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本书通过对一个个考古史料细致入微的解读,讲述了以往对历史知识认知上的偏差,从考古的视角让读者对中国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书中史料丰富、逻辑严密、趣味性强,对于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激发读者的历史兴趣等方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每一篇文章的标题都能抓人眼球,可读性很强。如书中:《夏代早期一次少见的大劫难》《一段失传的西周史》《中国最早临朝执政的女性》《秦始皇麾下普通士卒的两封家书》《一个西汉青年贵族的日常生活》《一代废帝刘贺的无声自白》~~这些标题是否激起了你的阅读兴趣?让我们一起走进它吧~
本书是“山西国宝故事”系列图书的一册。本书的主角是佛光寺。作者依据自己多次考察佛光寺的视角,审视、探究佛光寺的秘密。以佛光寺的营造历史、佛光寺的发现史、佛光寺的东大殿建筑构造、附属艺术,以及其他建筑物的营造等方面,对佛光寺进行了详尽的解读。为普通读者了解佛光寺、看懂佛光寺提供了很好的阅读文本。书中结合文字表述,配有大量的照片, 能直观看到佛光寺的魅力与价值。南禅寺是读者了解唐代建筑的入门,佛光寺是读者了解唐代建筑的进阶。
本书以考古发现的角度从时代的演变讲述北京城的历史变迁。全书以西周燕都、汉代燕地、唐幽州、辽南京、金中都、金陵、元大都、明中都、明定陵、改造帝都、拆卖皇城等7个历史节点、11章内容线,以各时期出土的重要文物以及具有典型意义的史实人物、重要遗址为媒介,梳理出北京三千年以来的历史脉络,八百年的建都史,探寻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基因。该书视角壮阔,高屋建瓴,呈现了一座城市传奇的历史记忆,具有史料价值,也具有知识普及价值。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是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诗经》的整理与研究之作,展现了先秦时期《诗经》文本的面貌,为研究中华早期经典文献提供了重要依据。自这批竹简公布以来,学界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诗经》是一部基于《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整理与研究的学术普及著作,由黄德宽教授、徐在国教授带领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团队编写,采纳了学界近期新研究成果,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本书内容由“释文”“注释”“参考文献”“图版”四部分组成,结构清晰,内容丰富。释文部分分为“严格隶定”和“宽式释文”两种形式,既能尽可能保留竹简文字的原貌,又能提供便于阅读的释文,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注释部分由浅入深,每首诗的释文与注释后,均附有对应的《毛诗》,方便读者
本书系黄檗文库 走进黄檗系列之一。书稿通过整理千年来的与黄檗有关的人文小故事引导读者走进黄檗文化,了解黄檗文化的历史根脉,亦有助于读者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黄檗文化扎根于千年的闽赣浙沃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化走向国际做出积极贡献。唐时黄檗禅师留下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众多文人雅士参访黄檗,留下众多诗词文赋和典故。 书稿按朝代为序,分为南北朝、唐代、宋代、明代、清代等篇章,梳理考证了包括江淹、辛弃疾、赵抃、蔡襄、王居卿、朱熹、刘克庄、真德秀、翁卷、林希逸、叶向高等人与黄檗山的渊源、故事。基于黄檗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书稿专列了 日本 篇,介绍了后水尾、德川家康等日本人士及朱舜水、刘宣义等对历史上的黄檗文化交流做出较大贡献
被誉为“石刻之祖”的《石鼓文》是中国现存 早的大型文字石刻,历来被视作篆籀圭臬。而近百年来显赫于世的明代安国“十鼓斋”旧藏的宋拓本《石鼓文》“中权本”“先锋本”“后劲本”, 是被认为是《石鼓文》存世 早拓本。作者通过对数本《石鼓文》拓本的研究,从笔画形态、册后题跋、流传情况等方面,考证出现藏日本的所谓明代安国“十鼓斋”《石鼓文》实为伪造本,而非北宋拓本。作者进一步指出,目前存世《石鼓文》 旧拓本,为曾经美国安思远收藏的元明间拓本。本书是当前《石鼓文》拓本鉴定与研究的重要成果,考证成果将对《石鼓文》拓本,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字学、文学史、书法史、碑刻史产生重要的影响。 除考证文字外,本书还附有《石鼓文》“陈元素本”“徐坊本”“项源本”“中权本”等书中所论及的几个重要版本。
廖平是晚清以來今文經學和蜀學的代表人物,他在中國經學史和近代思想 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 本“集”整理廖平著述,除收入廖平生前所編《六譯館叢書》中的幾乎所有文獻外(不含輯绿的個别前人文獻),同時盡可能地收錄《叢書》之外的廖平文獻,定名為“廖平集”,分册陸續出版。 今、古(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争是中國經學史上的千年難題,至清末因廖平提出今古學而得以釐清。 廖平的今古學著作以《今古學考》《古學考》《知聖篇》為代表,在當時學界即頗有影響。其中《今古學考》《古學考》以考辨為主,詳明兩漢師法,成書較早,故此合編為一書,收入《廖平集》。
本书主要以西安博物院藏品为纽带,以史前、周、秦、汉、唐、近现代的时间线为编写逻辑,采用图说文述的形式,用古代长安的史地概况、小雁塔的前世今生、西安的古代都城文明三章,重点讲述了长安从古至今城市变迁史与人文发展历程、汉唐文物与世界遗产交相辉映、古代园林与现代建筑彼此守望。走进西安博物院,透过文物了解华夏文明的血脉源流,开启时光之门,实现今人与古人的精神交流,找寻尘封在每一个中国人脑海深处的精神故都,感受长安这座十三朝古老都城的荣光与魅力,从中汲取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助力每一个人心中的中国梦。
三星堆出土文物为何显得“奇奇怪怪”?它们在何时诞生,由何人所为?有着怎样的含义和用途?这些问题令公众瞩目,却一直布满谜团,乃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外星文明”的离奇解释。而学界也众说纷纭,争议不断,从遗址发现至今的近百年时间里,三星堆之惑层出不穷。本书是“考古纪事本末”系列之二,资深考古学者许宏继续将“纪事本末”的体裁运用到考古事件当中,自三星堆遗址最早的研究发掘者开始追究,从林林总总的学术史料里归结出十大困惑点,抽丝剥茧般理清其中的观念分歧与衍化脉络。相信读者会在了解这些前因后果之后有所领悟,在比较各家长短之后,对三星堆有一个深入而宽广的认识。
本书是玛雅学泰斗迈克尔·道格拉斯·科的经典之作。书中,科不仅介绍了玛雅古文字的相关知识、破译历史,还以一种内部视角,以“玛雅古文字是象形文字”这一观念的建立、固化、松动、溃败为线索,生动地讲述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科背景的破译者的故事。偏见、妒忌、斗争、天才、勤奋、合作、激情……经过长达一个世纪的摸索与跌跌撞撞,伟大的破译者们最终实现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最重大的智识突破之一”,揭开了古代玛雅文明的神秘面纱。
本书系“丝绸之路考古史”丛书之一。作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从华尔纳初涉中亚考古、在日本学习佛教美术、筹建北京美国考古学院等内容谈起,接着讲述了第一次、第二次福格艺术博物馆中国考察队的组建及相关考察情况,华尔纳剥移敦煌壁画的缘由、经过和数量,以及关于华尔纳的评价等诸多问题。本书主旨突出,结构合理,逻辑清晰,语言流畅,观点客观,史料完整,对丝绸之路考古学术研究及其他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1年7月,四川日报全媒体“寻根五千年中华文明三星堆对话古遗址”大型融媒报道启动,项目组历时4个月、跨越全国7个省、行程上万公里,从三星堆出发,沿长江、黄河两大流域行走。先后走进宝山遗址(陕西)、石峁遗址(陕西)、马家窑遗址(甘肃)、石家河遗址(湖北)、盘龙城遗址(湖北)、凌家滩遗址(安徽)等11处具有代表性的古遗址,采访对话数十位余位考古学者。本书用大量的实地走访资料呈现出三星堆与其他古遗址的内在联系,用大量考古发掘成果为进一步证实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了坚实且丰富的证据。
以上ISBN信息均为平台自动生成,部分商品参数可能存在些许误差,商品准确参数详情可咨询客服。本店为新华书店总部直营店铺,所售图书均为正版,请放心购买!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基本信息 书 名 追寻三星堆:探访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发行部 作 者 薛芃;艾江涛著 出版时间 20210901 I S B N 9787108068583 定价 88 开 本 16开 185*260 装 帧 平装 版 次 1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