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 20世纪人类*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的三星堆,是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延续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本书结合近年来三星堆的*研究成果,以考古出土的青铜面具、青铜人像、青铜神树、玉琮、玉璋、黄金面具等实物为依托,系统描述了古蜀文明三星堆的全貌,对中华文明与三星堆文明的关系做了解码似的揭示,并对三星堆文化中的大量未解之谜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勾勒出了三星堆文化的来龙去脉及其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文明的紧密关系,以及其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揭示了三星堆文化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重要组成部分所具有的独特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以及现实价值。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也是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发达的玉器制作工艺、规模宏大的社会公共礼仪建筑等与礼仪活动相关领域的繁荣发展与日常生活领域相对规模较小的居住区、单一的以筒形罐为主的生活器具分别展现了社会发展的两个侧面,共同呈现了重礼仪、轻世俗,重精神、轻物质的红山社会。本书依据现有资料,从两类遗存所展现的差异入手,简要讨论红山文化兴起、繁盛至衰落的发展过程。分析显示,红山社会以玉器及社会公共礼仪设施所反映的礼制规范为构建社会等级秩序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 神权 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体系。
本书对当下考古学方法和理论作了全面的介绍,为21世纪的世界考古学提供了一种全新和准确的综述,被誉为 考古学百科全书 。本书架设了 考古学框架 ,并向六个经典W发问,即 何物 (what), 何处 (where), 何时 (when), 他们是谁 (who), 他们的环境 、 他们的生计和食谱 、 他们的技术 、 他们的贸易与交换 (how),以及 社会文化为何演变 (why)。本书因通俗易读,广受赞誉。
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不久,数万件敦煌文物文献被英、法、俄、日等国一些“考察”“探险”者骗取、掠夺,致使流散海外,约五万件分藏于十多个国家的四五十个机构及一些私人藏家手中。作者首次全面梳理自己四十年来满世界寻找敦煌文献的经历,其中记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寻找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少独到的心得与感悟。本书不仅是一份一流学者的学术成长记录,也是国际敦煌学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本书文字明白晓畅,故事与知识融合,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不错的敦煌学入门读物;对于专业读者来说,也可从作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路径中得到激励与启发。
三星堆出土文物为何显得 奇奇怪怪 ?它们在何时诞生,由何人所为?有着怎样的含义和用途?这些问题令公众瞩目,却一直布满谜团,乃至堂而皇之地出现 外星文明 的离奇解释。而学界也众说纷纭,争议不断,从遗址发现至今的近百年时间里,三星堆之惑层出不穷。 本书是 考古纪事本末 系列之二,资深考古学者许宏继续将 纪事本末 的体裁运用到考古事件当中,自三星堆遗址早的研究发掘者开始追究,从林林总总的学术史料里归结出十大困惑点,抽丝剥茧般理清其中的观念分歧与衍化脉络。相信读者会在了解这些前因后果之后有所领悟,在比较各家长短之后,对三星堆有一个深入而宽广的认识。
本书稿共分四篇,分别是社会篇、立法篇、司法篇、方法篇。作者选择以所谓的 灵异 案件入手,尝试从司法角度进行研究,比如对灵异案件如何进行搜证和推理以及影响审判的因素,希望透过对《清明集》和《夷坚志》的个案分析和综合比对,既看到文学甚至志怪资料对法史学的可用性,也看到宋代如何审判灵异案件和各种影响审判的因素,从而指出 国家 (统治阶级)本身的一致和不一致、 社会 本身的一致和不一致,和两者之间的一致和不一致。
这是一部系统阐述陶寺邦国文明的论著。该书在介绍陶寺文明形成的历史背景、陶寺都城选址因素、陶寺早、中期都城基本状况、陶寺晚期殖民地社会状况的基础上,展示了考古、文献、人类学证据链绳论证陶寺都城 尧舜并都 的观点,最后总结陶寺邦国的文明成就及其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与贡献。 该书最终试图强调, 中国 概念最初诞生时有明确标准的,即 地中之都,中土之国 ,以圭尺 地中 刻度为物化标志。中国文明是指 中国 概念诞生之后、中华文明的核心也就是中国文明核心形成之后的文明。中华文明则不仅包括中国文明,还包括 前中国 时代的文明。所以,陶寺是中国文明核心形成的起点,而非中华文明的起点。
《考古地层学原理》是目前所见阐述考古地层的*系统*全面的著作。本译著根据英文第二版所译而成,且为首次中文引进版。除了详细介绍著名的考古地层学分析和记录方法 哈里斯矩阵 外,着重分析了考古地层学原理的思想渊源,考古地层的记录和描述方法,以及如何建立地层序列、如何分析地层及其人工遗存的方法,该记录方法适用于堆积非常复杂的大型遗址或城市考古遗址的考古发掘记录分析工作。 背景介绍:哈里斯矩阵作为考古遗址地层记录方法从1973年至今已近50年,《考古地层学原理》被翻译成意大利语、波兰语、斯洛文尼亚语、西班牙语、德语、日语、法语、捷克语、匈牙利语、朝鲜语等11国语言出版,并作为这些国家大学考古学专业学生的教材,足见其影响广泛。2009年国家文物局颁布了*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明确要求以 哈里斯矩阵系统图 作
马王堆帛书中的天文类文献包括《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日月风雨云气占》三种,均与古代占星候气之术相关。其中,《五星占》是一篇专讲五星占测与五星运行规律的文献,为现存zui早的一部天文书,其价值在于提高了五星周期的精度,并将五星纳入历术,创设理想的历元,简化和修改了太阴纪年。《仰缉纬象 马王堆帛书 五星占 研究》主要运用文献学的方法,首次从古代数术角度依据所测天象对占辞进行分类,在帛书拼缀、字词释读、占辞分段等方面对《五星占》进行考察。同时,对其中复原情况较好占辞的数术涵义进行阐释和研究。以期对早期五星占测类文献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推进古代天文学的研究。
《寻古中国》以总台同名历史文博纪录片为框架,以扎实的前沿考古成果为依托,寻根求源,多角度探索、呈现早期中国。 图书共分为《古滇记》《古蜀记》《稻谷记》《玉石记》《云梦记》《寻夏记》《河洛记》七个篇章,以地域为框架,将早期中国文明从 启明初升 到 满天星斗 的广阔格局呈现在读者眼前,记录 上穷碧落下黄泉 的考古探源心路历程。 书稿着重讲述了考古人是如何运用最新的考古技术,揭示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实物资料印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的宏阔历史篇章,用前沿科技还原古人生活场景。精心编撰的文物图说内容丰富,将众多权威的考古专家的观念融汇其中。 阅读这本书,就像是置身于历史、博物馆和考古现场三者的交汇处,时间的潮涌在脚下奔流不息,古人的智慧与今天的发展相映生辉。
本书是作者关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研究的新论述。作者认为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进入国家阶段所拥有的物质、精神和制度创造的综合文化实体,距今8000多年进入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一阶段,约距今6000年进入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二阶段,约距今5100年中华文明正式形成并进入"古国文明"阶段,距今4000年左右进入夏代和"王国文明"阶段。中华文明具有"一元"宇宙观和"多支一体"格局,是一种独特的"天下文明"模式。本书还重点讨论了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有的突出特性,分析了南佐都邑遗址的考古新发现,阐述了结合古史传说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必要性和取得的初步结论。
清季中央和地方权力格局,以及影响这一权力格局变化的内外因素,是学界讨论晚清权力格局和近代中国的政治走向的核心问题之一。关于晚清权力格局与变迁,传统学界常遵循罗尔纲所提出的 督抚专政 外重内轻 的观点,以晚清中央权力下移,地方权力增强,形成 尾大不掉 之势作为立论的基础。 本书力图突破传统成说,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权力消长、民间和下层力量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西内外互动作为研究路径,以同治、光绪两朝为时间节点,从多层面、多角度、长时段对晚清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的动态过程做出具体分析,提出晚清政治权力格局在地方有所分权的同时,清廷通过各种统治策略的调整,仍维持自身的控制力。其研究内容及成果,对于探讨晚清至民国长时段的历史走向和权力格局演变,有着重要价值。
本书在系统梳理凌家滩历年发掘及相关调查材料的基础上,从聚落演变、饮食器用、玉石器制作、丧葬礼仪等方面,对凌家滩文化的内涵进行了详细解读,尤其是首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凌家滩的玉石器制作工艺,对凌家滩文化的产生、发展、变迁及其与他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凌家滩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对凌家滩考古史的详细披露和解析,也有助于正确客观地认识凌家滩考古工作的完整历程。
1970年10月发现的何家村遗宝,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淡忘,反而以独有的魅力,谜一样地吸引学界不断地探索、破解。唐代宫廷贵族生活、金银制作工艺、租庸调制、道教和医药、胡人和胡风等,都能在它们身上看见。何家村遗宝的主人是谁?精美的器物来自哪里?何时被埋入地下?为什么要埋入地下?国家宝藏守护人齐东方教授,为您解读何家村遗宝背后隐藏的故事。
苏东坡,天赋异禀的大文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他的标签很多,却难以被标签定义。居高处为翰林学士,落低谷为狱中囚犯,一生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本书即以东坡诗词为主线,兼及东坡文集、后人笔记等百余种资料,以坚实的考订和热情的笔触,呈现出一个立体的东坡形象。 全新增订版特别收录《寻找李一冰》和《缥缈孤鸿影──父亲与〈苏东坡新传〉》,追寻谜样作者和出版缘由,附录《苏轼及宋朝大事年表》。
《西域考古图记》是斯坦因1906 1908年在我国新疆和甘肃西部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的全部成果的详细报告,也是斯坦因1900―1901年第yi次新疆考古调查和发掘后所出《古代和田》报告的续编。全书五卷,涉及的地域十分广阔,调查和发掘的重要遗址有阿克铁热克、喀达里克、麻扎塔格、尼雅、安迪尔、米兰佛寺、吐蕃城堡、楼兰古城、敦煌千佛洞和藏经洞等,所发现的遗物主要有雕塑、绘画、简牍文书、织物、钱币、碑刻、佛经残卷以及大量生活用品、生产工具、装饰品、兵器等。全书以考古学为核心,涵盖了历史学、人类学、艺术史、地理学等诸多学术领域,并配有大量遗迹插图,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资料性强,可利用率高,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书中所刊布的资料至今仍是各有关领域的基础资料,有的甚至是唯yi的资料。这些都是中
《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已获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并入选中宣部2024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全书汇集了2012 2023年共12年的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20个考古发现,年代跨度达百万年,地域涵盖中原及边疆地区,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生动例证。其中的良渚、石峁、三星堆等考古项目更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关注度。编写者结合文物考古领域前沿研究成果,阐释解读考古发现,包括遗址概况、考古发掘经过和成果、学术意义及价值等,并配图呈现遗址环境、发掘工作场景、出土精美文物,意在系统回顾总结、全面展示新时代以来中国在文物考古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建设成果。
《国家与文明的起源:文化演进的过程》确立了游群、部落、酋邦和国家四阶段的社会进化模式,讨论了国家和早期文明起源的一般性轨迹和社会复杂化的动因。除了受朱利安 斯图尔特文化生态学和莱斯利 怀特文化进化论的影响之外,摩尔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也对本书的构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作者对文明和国家的概念进行了科学定义,回顾了各种文明起源的理论。然后对平等社会向等级社会过渡以及权力的制度化进行了探讨,并对酋邦的概念进行了全面的陈述。接下来介绍了五个现代国家形成的民族志案例和六个古代文明形成的考古学案例,*后是对各种理论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和小结。
《楼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是中国学者关于楼兰古城的第一份详细的考古发掘报告。1979-1980年,乘中日合拍纪录片《丝绸之路》之机,新疆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对楼兰古 城及通往楼兰的古道进行了考古调查与发掘。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研工作者首次进入楼兰古城遗迹开展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收获,如重新勘定了古城的确切位置、发现了城内的 古水道遗迹、出土了60多枚汉文木简文书、发掘了城郊的平台墓地和孤台墓地等。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之上,丰富了对于楼兰的史前文化时期、两汉时代与魏晋时期的历史认识。本书 即此次考古工作的成果。考古工作的领队之一侯灿先生在书中不仅对于考古资料进行了详尽细致的整理,而且结合国内外学术史,对于楼兰考古的若干重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观 点,使本书深具史料价值和学术创见。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是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中宣部、国家文物局、中央电视台共同实施的国家涵养工程百集纪录片。第一、二、三季先后在央视纪录频道、爱奇艺等平台播出,一如既往地受到观众好评。本书完整呈现了《如果国宝会说话》前三季75件国宝的故事内容,以流畅生动的语言讲述国宝背后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和曲折经历,在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故事中,寻找中华魂魄,引领读者领略中华国宝不朽的价值与魅力。此外,图书增加了大量有关文物的制作工艺、相关中国文化、中外文化对比的辅文,使本书更具人文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使历史文物爱好者和广大读者继纪录片后,能对文物传奇、历史探索、中华文化有更为深入的探寻。
长安志二十卷,北宋宋敏求撰;长安志图三卷,元李好文撰。 《长安志》,中国现存早的古都志。全书20卷,写成于宋神宗熙宁八、九年间,记述长安的坊市、街道、宫室、官邸、雍州俯县的政治,官员的职务,地方上的河渠、关塞、风俗、物产等,记载比《两京新记》详过10倍。另付图3卷,系元代李好文编制,括城市图、官坊图、古迹图和农田水利图等多幅。清人将图并入《长安志》,图名由《长安图记》改为《长安志图》。此书对研究长安的历史地理有较大参考价值。 鉴于唐代韦述编撰《两京新记》只叙长安古迹,宋敏求决定另创体例。他编搜与长安有关的历史实录、传记、家谱、古志、古图、碑刻、笔记等,整理编撰成书。
汉唐美术开创格局,成就风范,在诸多领域开后世之先河,启未来之风气,树时代之楷模,其以特有的视觉方式建构了帝国形象,描绘了现实生活,营造了死后世界。近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发掘迅速推进,视觉材料大量涌现,为汉唐美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动力。 本书收录了作者历年来发表的十篇有关汉唐视觉文化研究的论文,并对其做了补充修订,依据主题和内容分为三编,即 图像表征与思想意涵、图像考辨与知识检讨、图像传承与文化交融 。作者旨在透过可视的图像和固态的物质遗存,揭示其内在逻辑理路和创造动机,进而实现重构历史体验的目标。本书集中展现了作者多年来就汉唐视觉文化相关问题的思考和心得,所收录论文深化了多项研究议题,拓展了美术史研究的视域和格局,也为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文化史研究提供了学术支持。
中国传统文化绵延千年,始终保持独特的文化核心从未改变。这一文明的延续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对身后世界的想象与地下住所的营建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墓葬是中国考古学研究中极其重要又受到学者广泛关注的物质载体,是反映中国古代社会面貌的有力证据。埋藏的有意性也促使其能够较好地呈现出时人的灵魂观念与宗教思想,并在特定的群体范围内,表达礼制等级与传统倾向。 家居随葬组合与墓主人画像自两汉时期起,便开始被纳入墓葬空间体系之中,直至元明之际仍波属云委,在墓葬中占据主体中心地位。在近1500年间的各个历史阶段中,这一随葬组合以不同的表现形式活跃在地下墓葬之内,展现出差异性的分期特征、变化规律,器物组合及图像题材也多有改变与发展,由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中国古代社会生死观念、丧葬仪俗的承袭与